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 > 小学

撤并乡村学校要三思而行, 教育成本低的乡村没学校, 意味着什么?

空闲的时候,去各个省份的教育厅网站溜达一圈。湖南省教育厅之前发布的一条名曰《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应对学龄人口变化调整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的通知》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我,正文第三段第一句话就是“有序组织幼儿园设并转撤”。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城镇扩建公办幼儿园,农村幼儿园合并、撤转,鼓励条件比较好的城镇幼儿园开展两三岁幼儿的托育服务。不得不恭喜湖南这个教育大省,人家在城镇化方面又迈出了一大步,这一大步真的是具备划时代的意义。

划时代的意义是什么意思?农村幼儿园合并、撤转甚至直接倒闭,农村人口越来越少,这样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到城镇、市区买房,开发商的嘴巴咧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完成了从“农村人”到“城里人”的华丽转身......别的不说,我就问你:人家的逼格是不是变得更加圆润、饱满、有弹性?农民的身份是不是一下子就从马里亚纳海沟直接提升到珠穆朗玛峰峰顶?

但是,我还是想说:撤并乡村学校一定要三思而行!这是因为,连教育成本超级低的乡村都没有了学校,那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婚不育!意味着不敢生、不想生、不愿生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多!

如果乡村学校还在的话,孩子家长外出打拼,孩子交给在老家的老人,能用掉多少教育成本?不用补课、不用交班费、不用交校服费、不用参加杂七杂八的游学活动......一个学年能花掉多少钱?而孩子在县城或者市区就读和在农村家门口学校就读相比,会多花多少钱?这笔账又有多少人去细算过?

翻开第12版的新华字典,其中第284页的内容就已经给很多人提醒了:“累赘,多余的负担,麻烦:孩子小,成了累赘。”推开编辑这本字典之人的三观和传导的其他意图不谈,当教育成本大幅度提高之后,孩子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会成为新华字典责编眼中的“累赘”。但问题是,当大部分年轻人都把生孩子当成生“累赘”,当人口呈几何式骤降之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该怎么办?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一种感觉: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通过搞乱、搞砸基础教育来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比如之前刚整改过的毒教材,比如当下被广大家长所诟病的新华字典,再比如农村学校纷纷撤并之后十室九空的农村房子,城乡教育均衡终究还是成了一个比今天气温还要低的冷笑话。

专家说,农民可以去城里买房,然后可以开车回村里种地。我原本以为这是专家的玩笑,没想到专家的“神预言”在当下只说对了一半,农民去城里当房奴之后,再也没有开车回村里种地的余力:农村学校撤并了,农村就如同《西门豹》一课中漳河边的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现实中兵没有巫婆“河伯娶媳妇”的乌龙,但农村地区荒凉的速度和邺地相比却有过之而无不及,细思极恐!

巫婆,河伯,乡绅......《西门豹》一课呈现出来的种种画面,让我头皮发麻,却又无可奈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