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 > 教育资讯

顶尖985南京大学, 半年内4位“硕博”自杀, “索命”的读研之路

自从“读书改变命运”在社会上被广泛流传,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上学”,最终实现了阶级跃迁,真的改变了全家人的命运。然而,近些年来,这句话却呈现出一股“疯魔”的感觉,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开始陷入一个误区,把“读书”当作“事业”,一门心思的扎进去。家长一个劲地希望孩子要不停地读书,高考要上好大学,本科毕业要读研究生,最好出来能是个博士。一些孩子在这种“诡异”的环境中,丧失了自我,读完了高中,念完了大学,然后,又跟风去考研究生,完全陷入了一种“追求学历”的怪圈。

殊不知,进入研究生阶段,所遇到的学习情况,与中小学时期的被动学习、大学时期的主动学习,又出现了本质上的区别,将要面临的学习环境更加复杂、学习压力更大。不明就里的跟风考研、读博,最后也许走上的会是一条“不归路”。

南京大学,我国最顶尖的985大学,常年位居全国高校TOP5。学校云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一批最优秀的青年,外人看来,能够在南京大学读书,就已经实现了命运的转折,是全家人的骄傲。若是还能在南大读硕读博,那更是一件光耀门楣的大好事,是给父母“长脸”。

然而,我们却只是看到了光鲜亮丽的一面,没有注意到,凡是都有正反两面。越明亮耀眼的地方,也最能隐藏黑暗。就在过去的短短半年时间中,南京大学,这所全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就接连出现了4位“硕博”自杀事件。

2020年9月,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一位正值风华正茂的女博士,从校园的第19栋宿舍楼一跃而下;仅仅不到3个月,同一个校区,同一幢宿舍楼,又是一位青春靓丽的女硕士烧炭自杀;时光再次流转,又是差不多3个月,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南园的宿舍楼,一个人们眼中“阳光开朗”的男硕士,从高高的楼上一跃而下;紧接着,不到一个月,2021年4月初,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9栋又出事了,一个还在读研的女生选择了从宿舍楼纵身跳下。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尤其对那些总喜欢“鸡娃”的父母来说,这根本不可能。孩子能够考上南京大学的研究生,那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自己有面子,家里也风光,未来还有大好前程在等着,怎么可能“寻短见”?

这里就需要详细给大家谈一谈“读研究生”的背后故事了!

读研虽然看起来也是上学,但是,与念大学读本科完全不同。读研由于存在科研实验,为了获取实验数据,往往需要夜以继日地待在实验室,在我所了解的一些成功的学霸,实验室就是他们的家,一天几乎要在里面工作十几个小时;学业方面,研究生和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是出现了“导师”,本来导师是为了指导研究生更好地做科研,但是,现在“导师”却成为了大多数研究生心里一座沉甸甸的大山;还有,本科生想要考试及格、修满学分,并不难。但是,研究生想要毕业,发表学术论文就不那么容易了。

另外,研究生还要面临情感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在2020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中,36%的研究生有一定程度的抑郁,61%的研究生存在焦虑问题。其中,博士生抑郁和焦虑问题明显大于硕士生。当我们在新闻中看到各类硕士生、博士生“寻短见”,在其背后,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

所以,家长们、孩子们,选择考研之路一定要慎之又慎,切勿盲目跟风。若是真的下定决心要读研,那么,一定要提前做好充分了解,知道未来的学习之路的大致情况,做好心理建设。

同时,读研过程中,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正确认识情绪、接纳负面情绪、允许情绪表达,通过运动、聊天、听音乐等多种方式化解或者宣泄负面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一定要学会“适当取舍”,不要强求,学不了就不要逼自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学会接纳一个不完美的自己。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学会和导师沟通,导师由于接触过很多学生,除了能指导科研,在疏通心理方面,也会起到关键的帮助。最后,当这些办法都不见效,记得一定要找专业人士,不要把自己“锁”在心里。

最后,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升级”之路,不用在“读研”的道路上“死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