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闹得一地鸡毛的校名简称之争,将两所大学推上了风口浪尖,虽然最后以南京大学(南京哪儿)实至名归,但我不得不说,这一事件透露出的是世人对南京大学的无知以及南京大学真的很低调的事实。
确实,南京大学知名度不高(一度被问“南哪儿”)是我们的软肋,小蛋深觉得非常有必要让南大登一下头条,就是随便扒出来一个“国立中央大学”的名头,就足以在四海称雄。说我们以大欺小、倚老卖老的人实是其心可诛,我们的底蕴、文化、血统摆在那里,随你怎么说,这都是无法篡改的事实。
话不多说,且看南京大学——民国“最后的贵族”的前世今生。
在民国众多大学中,能被称之为“贵族”的唯有国立中央大学。它与当时的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并称为“民国五大名校”。如果把南开比作民间私立办学的典范,那么国立中央大学则就是出名门的官办楷模。而事实上,这所曾经风靡一时、无可匹敌的“超级大学”,也的确是有着纯正的高贵“血统”的。
在揭开国立中央大学雍容华贵的身份之前,我们必须先要来回顾一下清朝末年那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
1894年,中日甲午一战,清廷溃不成军,朝野四下皆惊。当此危难之际,清廷有感于民族存亡已迫在眉睫,教育改革和人才培育一时成为了变法维新的重要议题。1901年,清政府下令各省督抚学政切实通筹认真兴办大学堂,以推行新式教育。
1905年,在袁世凯、张之洞、端方等人的联名上奏下,清政府正式废除了长达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由此,广建学校、兴办学堂之风油然而起。
在清廷兴建的诸多学堂中,又尤以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三江师范学堂声名最为显赫。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演化,京师大学堂成为了北京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则转化成了天津大学,而三江师范学堂正是国立中央大学的源头,它现在的名称叫做南京大学。
时光再次倒流回1902年,身为晚清重臣、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在南京创建了三江师范学堂。而学堂初建伊始,就选址在明朝国子监的旧址之上,这也让国立中央大学在成立伊始就沾了些许的皇族贵气。等三江师范学堂正式建成后,当时的《东方杂志》对其校容校貌曾有如下评价:
“校舍俱系洋系,壮丽宽广,建筑耗费,不亚于日本东京大学。”
就是这样一所清朝末期实施新政之后规模最大、投资最多、设计最新,堪与京师大学堂相媲美的晚清学堂,在刚刚建成后不久,就又数次易名,先后称作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直至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它才又被正式确立为国立中央大学。
在当时,国立中央大学无愧于民国第一学府,其规模之宏大、学科之齐全、教授阵容之强大,均居全国各大学之首。在民国30年、32年教育部两次遴选出的声誉卓著、具有特殊贡献的“部聘教授”45人中,仅中央大学就入选12人,其入选人数超过了总数的四分之一。
而国立中央大学也绝对可以称作是重点中的重点。仅国立中央大学一家的年度经费、系科数、学生数、教职员数几乎相当于当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的总和。在抗战初期,全国大学名校“联考”统一招生中,更是有将近三分之二的考生将国立中央大学作为第一志愿来填报。
在民国,要想使一所大学能够长期、稳定、繁荣地筹办下去,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战乱不休、时局动荡让每一所大学的生存都异常艰难,而它的每一位学校领导者也都将面临着巨大考验。
1932年,曾经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被任命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以后,他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出了“安定、充实、发展”的重建方略,稳定教学秩序,四处广聘教师,调整国立中央大学原有院系,进一步改革学校课程,扩充设备,使其在炮火中前进的脚步更加扎实,更加稳健。
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罗家伦又提出了“诚、朴、雄、伟”的中大学风,而这一学风的提倡和养成也逐渐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大力支持和一致认可。
但这些改革,还远远不能使国立中央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在罗家伦执掌中大十年的“重建之功”之后,它的每一位继任者都没有停下继续改革的步伐。像顾孟余、蒋介石、顾毓秀又先后在任期内做了大量尝试和实践。此时的中大才从开始的“皇家气派”,逐渐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学。
截至1947年,国立中央大学已经拥有七院41系、23个研究机构,理学院设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地质、心理、气象八个系;文学院则设中文、外文、历史、哲学四系和俄文专修科;农学院设农艺、农业经济、农业化学、园艺、畜牧兽医、森林六系及畜牧兽医专修科;医学院设医科、牙科、牙医专修科、护士师资专修科及高级医事检验职业科;工学院设电机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水利工程、航空工程、建筑工程、化学工程七系;法学院设法律、政策、社会、边政四系和司法组;师范学院设教育、体育、艺术三系和体育专修科。
同时,研究院又分设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地理、化学、心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农艺、农业经济、森林、畜牧兽医、土木工程、电机工程、生理、公共卫生和生物化学等学部。
而此时中大的全校职员也达到了1266人,学生更是有4066人,此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其规模之宏大,学科之齐全,师资力量之厚,在当时的民国大学中,无疑已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巨无霸”。就是这样的一个“庞然大物”,在1948年普林斯顿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中,更是力压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在的东京大学),成为亚洲第一!
此外,中大为了进一步活跃校园内的学术氛围,还曾先后创办和出版了《中大半月刊》、《地学杂志》、《心理丛刊》、《体育杂志》、《中央大学日刊》、《法律学刊》、《商学丛刊》以及中大丛书、心理丛书等,这一系列书刊的出版,不单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且还进一步扩大了中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都说民国大师如林,学者遍地,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下这所超级大学中堪称豪华的教师阵容:
在中国文学方面有黄侃、王伯伉、胡小石、吴梅、陈中凡;西洋文学方面则有吴宓、梅光迪;艺术方面有徐悲鸿、陈之佛;教育心理学方面有陈鹤琴;哲学方面有汤用彤;建筑方面有刘敦桢、杨廷宝;土木工程方面有茅以升;地理地质方面则有竺可桢等等。
在国立中央大学的讲台上,你不知道又会有谁来校讲学,又会有哪位大师为你上台讲课,在这里你几乎可以学到民国最顶尖、最权威的学术知识,而除此之外,像梁启超、杜威、罗素等人都曾应邀到校亲自发表演讲。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连印度大文豪泰戈尔也曾来到这里讲学,而当时为他当翻译的又是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
可以说,国立中央大学当仁不让的民国第一学府的傲然霸气,无以比拟的超豪华大师阵容,即使放眼当今国内顶尖一流高等学府,也无一能出其右!即使当年由众多名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大也与国立中央大学有所不及。
1949年南京解放,国立中央大学改名国立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各学院拆分为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等诸多学校,名噪一时的超级大学从此解体。
后以南京大学文、理学院与金陵大学文、理学院为主体,组建苏式综合性大学,仍名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