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董家耕出生于江苏盐城,他从小跟着父母开荒种地干农活。即使家境贫寒,父母也没放弃对他的教育,还送他去学校读书。18年后董家耕考上了盐城市的重点高中,学习名列前茅,老师们都说他是考大学的好苗子。1959年,盐城出现严重自然灾害 “饿肚子”是那几年中董家耕最真实的感受,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农村现状。当时,国家号召“大办农业 大办粮食”
1961年他被学校保送到北大哲学系,但他拒绝了这个千载难逢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在报名表上写下“回乡务农 励志耕耘”身边的人都不支持他的这个决定,但他不为所动,毅然决然来到农村,为此女朋友还和他分手了。
后来他被安排到董火村工作,鉴于他是村子里少有的能读会写的人才,村民们都舍不得让他下地干活,他认为自己到农村来就必须得成为真正的农民,不能搞特殊,拒绝了乡亲们的好意。齐膝深的泥水地他下过,锄头他抡过,经常是村民们一早下地了才发现他已经干了大半天活了。
渐渐地村民发现这个高材生不仅活干的好,还非常有原则,看管粮仓的时候即使自己饿肚子都不会动粮仓的粮食,当了会计后更是从不占公家便宜。有次给公社买东西剩下几毛钱放裤兜里忘记拿出来,家里人发现以为是董家耕的钱就拿去买了几包盐。他对账时发现钱和账对不上,才想起这几毛钱,就从家里拿来鸡蛋补上这个空缺,还主动向公社领导做了检讨。
1987年,董家耕调到盐城市乡镇企业局工作。在和农民接触的这些年里,他深深认识到观念的转变是多么重要,农村消息闭塞,新的观念到不了农村,大家看问题做事情的眼光不够长远,为了彻底改变这一思想,他到偏远农村去演讲,给大家介绍外面的世界,向他们宣传工厂,即使收效甚微他依然乐此不疲坚持着。
为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他实地考察多个乡镇企业,并在企业和政府之间牵桥搭线,让企业通过政策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在他的努力下,盐城市的乡镇企业获得了极大的效益,生产总值达到100亿。
或许在很多人的眼里他当年地选择有点令人惋惜,但对于董家耕而言他一点都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即使不被人理解,只要坚持初心为百姓做事,当一个农民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