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 > 教育资讯

葛道凯:打造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拥有6大先进制造集群,23个全国百强先进制造园区,先进制造集群规模全国第一;江苏同时也是教育强省、经济强省。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拥有发展职业教育的先天优势,也被誉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高原”。“高原”是如何建成的?教育家》就此采访了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了解江苏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探索和下一步规划。

江苏教育厅厅长葛道凯

01

《教育家》:2020年部省共建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启动。一年来,职教高地建设在推进过程中,破解了哪些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哪些创新突破,职教高地建设实践成效如何?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葛道凯:苏锡常都市圈职教高地启动建设一年多来,省教育厅全面落实教育部、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主动协同省有关部门和苏锡常市委市政府,既立足苏锡常都市圈,又着眼全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围绕系统性、一体化、打造全国样板等关键问题,全面推进各项建设任务,进展顺利。

系统性方面,坚持协同发力,加大支持。

一是抓好协同推进。根据《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的任务清单,编制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明确了11个省直部门、苏锡常3市以及34所高职院校协同建设的82项重点任务,并建立定期会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齐抓共管等工作推进机制。

二是抓好整体统筹。将打造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纳入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中,高地启动建设以来,共协调省财政投入4.35亿元进行支持。

三是抓好区域共建。重点打造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党建联盟、苏州盛泽丝绸纺织千亿级产业产教融合联合体、常州智慧校园全国样板等10个标杆项目。

一体化方面,注重改革创新,突出融合。

一是推动职教体系一体化。探索苏锡常都市圈从中职、高职、职教本科到专业硕士的现代职教体系。2021年苏锡常都市圈实施“中职高职3+3”“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高职本科4+0”贯通培养项目431个,5376名中高职毕业生进入本科层次学习。

二是推动专业产业一体化。完成《2020年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研究报告》,推动都市圈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适应性进一步提升。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发布12个专业类46个人才培养方案和120门课程标准,推进都市圈专业教学标准全覆盖。

三是推动产教融合一体化。全面推行“1+X”证书制度,组织开展证书考核费用标准核定,2021年苏锡常新增试点计划12837人。推动都市圈建设8个产业学院,加大苏锡常地区18个省级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力度。

打造全国样板方面,强调发挥示范辐射引领作用。

一是夯实高地上的“高原”,发挥示范效应。以“点上精准发力”带动“面上全面开花”,支持8所国家“双高计划”学校建设,重点打造14所省中职领航学校。

二是注重全方位贯通衔接,发挥辐射效应。深入推进长三角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联合上海和浙江开展长三角示范区跨省招生试点,协调苏州市吴江中专和丝绸中专“3+3”及五年一贯制7个优势专业面向上海和浙江招生70人。

三是提升区域职教品牌,发挥引领效应。建立职业教育研究智库,开展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苏省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总数以及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数均为全国第一。其中,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获特等奖1个(全国共3个),都市圈学校获一等奖数量占全省37.5%。

省教育厅还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尽最大可能将政策优势转化为政策红利。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用足用好支持政策,促进部省共建机制发挥更好作用。

二是推进苏锡常高地改革创新成果惠及全省。苏锡常都市圈是全国第一个以城市群为载体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高地,虽然建设在苏锡常,影响与意义却不限于一隅。我们始终将苏锡常都市圈高地建设放在全省的视角进行思考,我们希望苏锡常样板的今天就是江苏全省职业教育的明天。

02

《教育家》:苏锡常都市圈是全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单元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三市在整体协同推进职教改革中,各有哪些创新性的突破?

葛道凯:苏锡常三市是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历史文化相似,产业结构有同有异。在部省共建《意见》的整体要求下,三市立足城市产业发展特色,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禀赋,聚焦“一市一策”改革目标,既各有特色,又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协同发挥整体改革效应。

苏州提出“加快建设根植江南文化、对接苏州制造,产教深度融合”的总体发展目标,同时提出了“五大工程、20项举措、60项任务”。牵头建设长三角示范区“新职教产业园”,开展2021年长三角示范区中高职衔接教育跨省招生工作,上海市青浦区、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善县教育局各指定辖区内2所中等职业学校,挑选“3+2”“3+3”、五年一贯制优势专业,面向长三角示范区初中毕业生跨省招生255人,为下一步将跨省招生范围放大到苏锡常地区起到了良好的探索和引领作用。苏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将“三全育人”与“五育并举”有机融合。促进职普融通,推进职业教育师资、设备、课程等资源向基础教育开放,建立省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30个。依托千亿级产业建成4个产教融合联合体,遴选38个市级优秀企业学院。加强专业布局调整和集群式发展,15个大类专业覆盖了苏州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服务业,提升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吻合度。《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南》《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建设规范》被确立为职业教育地方标准。

常州打造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和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双试点”,在全国首创“城市职教中心”“高等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小镇”等三类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促进职业院校提档升级,投入超2亿元将常州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升级为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公共实训基地。搭建“新职师”发展平台,实施“新职师”引才项目,全市每年投入200万元支持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互选互聘120名高层次人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打造智慧校园样板,为全国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参考。江苏理工学院牵头组建职业教育研究院,构建覆盖都市圈的职业教育科研体系,开展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基本理论与实证研究。

无锡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攀登计划,聚焦立德树人、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名师培育、社会服务等重点领域实施“五项工程”。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领域,联合组建10个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平台,建成40个市级产教深度融合现代化实训基地、22个国家和省级产教融合平台、100个校企合作示范组合。积极落实税收政策,合计为31家企业减免各类税收优惠925.31万元,与世界500强企业、国内领军企业共建产业学院7个;设立2000万元职业教育无锡高地建设专项经费。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由苏锡常三市近20所中职院校和34所高职院校组成的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党建联盟,共促重大主题活动、搭建党建展示平台、联建党建培训基地、共建区域党建智库,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03

《教育家》: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立足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

葛道凯: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突出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优化调整层次、布局和结构。有研究数据表明:职业教育招生数占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吸纳就业比重就提高约0.5个百分点。如何提升就业质量与水平,如何推进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如何解决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不完全匹配的问题,还是要抓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个关键。2019年,江苏省人大通过了全国首部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近期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办公室组织了各设区市落实情况的专项督导,反映出一部分问题,也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下阶段,在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搭建校企共同体平台。推动省内各职业院校优势专业至少与区域内一个相关领域龙头企业建立深入合作关系,建设50个左右的产教融合集成平台、20个左右的公共实习实训中心(平台)、30个左右的紧密型职教集团和100个左右的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实现与行业企业的共生共长。

二是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省教育厅每年遴选若干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质量评价,支持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面向江苏地方特色产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其标准。

三是完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将校企合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各地、各部门发展规划和激励政策。建立校企合作容错机制,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校企合作中禁止和限制的行为,消除隐性壁垒,鼓励职业院校在负面清单外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四是推动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园区,引导利益相关方共建产业技术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应用推广服务平台。省教育厅每年将设立50个左右的专项技术研发与应用课题,引导职业院校开展技术技能研究与创新。

04

《教育家》:以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为根本宗旨,打造匹配制造业强省的高质量职业教育,未来,江苏将如何布局职业教育,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葛道凯:下一步我们将更好肩负起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路的使命和责任,全力发展具有江苏特色、一流水平、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优化职业教育总体布局。围绕苏南示范区、沿海增长极、沿江产业带、淮海经济圈等区域产业发展战略,新建与改扩建一批与当地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高度契合的职业院校,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建设100所左右优秀中职学校和300个左右优质专业,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支持建设50所左右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和200个省高水平专业群。

二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推动五年一贯制高职高质量发展。强化高等职业教育主体地位,探索高水平学校特色发展道路。突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引领地位,推动“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骨干专业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支持一批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积极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三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职业院校“三全育人”体系。提升学生职业发展的核心素养,全面加强学生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持续深化教材教法改革,推进“课堂革命”,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针对新教师、老教师、特聘教师、企业师傅开展类型多样的职后培养培训工作。

四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科学引导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评价方式。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推进职普毕业生同等待遇。厚植职业教育发展“土壤”,形成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成才、成功的良好生态环境。构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一体化传播格局,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知名度与美誉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