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2022年4月4日,已经有30所高校公布了《2022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这其中,就有内地高校排行榜和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几乎垄断了第一的清华大学。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顶尖大学。
不过,人们注意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强校,其招生简章尚未公布。
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招生简章姗姗来迟,“犹抱琵琶半遮面”,据说是校测方式有了重大调剂。也就是将2020、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校测,由高考公布成绩之后,改到高考公布成绩之前。
这一调整是有依据可循的,2022年4月3日,C9联盟高校南京大学招生办举办了南京大学2022年“强基计划”招生政策直播宣讲会。会上,相关人员指出,2022年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将“强基计划”招生校测提前到高考公布分数之前,而不是2020、2021年高考公布分数之后。
今年“强基计划”招生的确有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如:"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增加到39所,“985高校实现了大团圆”;自动化、人工智能等热门专业进入“强基计划”招生范围;计分方式中,对于数学等重点学科,将实施加权赋分,达到120%。
如此种种,都在暗示2022年“强基计划”招生将出现较大变革。从南京大学招生办直播活动中透露出的信息,以及此前30所高校发布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的变化,也进一步证实了人们的猜想。
老师们、家长们、考生们不禁要问: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为什么要将校测前置到高考公布分数之前呢?我以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采用“掐尖”战术。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是“强基计划”高校中第一层次的两所大学。由于“强基计划”招生报名有限制条件,那就是考生只能报考一所高校。
在高考出分之前,必定有一部分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在无法确定是否能够达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高考统一招生录取分数线。
为了保险起见,他们会选择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等第二层次大学的“强基计划”保底。
正是这样的收理,会使得一些优秀的学生因为提前参加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强基计划”校测,而被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提前“锁定”。
这样,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就可能提前从本来属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一部分优秀学生,分离出一部分,提前锁定。等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就无法从“锁定”的学生中,获得自己想要招生的优秀生源了。
第二,改变“初审”战略。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要促使一部分顶尖学生来报考自己的“强基计划”,就要给这部分学生以优惠的条件。
2020、2021年“强基计划”的“初审”,都只是给予入围,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再划出一个分数线,最终确定报考学生可以参加“强基计划”校测。在没有得到高考真实成绩之前,怎么判断这部分优秀学生呢?
其中之一就是全国高中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成绩,以及学生在平时高三市级“一模”“二模”和“三模”综合成绩。
全国高中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成绩,其中的金牌、银牌,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被北京大学“数学英才班”,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英才班”,以及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提前确定了归宿。
所以,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就会将全国高中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铜牌,甚至省级赛一等奖中的佼佼者,作为“初审”通过的必要条件。
相信,大家对此都是心明眼亮的,也是心照不宣的。争夺最优秀的人才,选拔策略必须改变。
第三,改变“校测”权重。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强基计划”的校测,其难度明显要比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低一些。
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的“强基计划”校测,只有面试,没有笔试,更容易吸引一部分优秀学生来报考。
这种高考层次或者比高考层次稍难的校测模式,对于全国高中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铜牌和省级赛区一等奖的学生来说,是最为适应的。
这也为全国高中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铜牌和省级赛区一等奖获得者,创造了入选第二层次的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也为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在“校测”之后,提前“锁定”这部分优秀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2022年“强基计划”校测,会不会也改为“只有面试,没有笔试”呢?其实这一调整,并不重要,关键是改变“校测”的试题难度权重,能够以较为“大众化”的高考难度题,选择出最为拔尖的学生来。
这种招生“战略”的调整,相信也会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之外的“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也采纳。
而早在2020、202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连同上海交通大学,就已经采用了“只有面试,没有笔试”的校测模式,其用意可谓谋深计远。
第四,利用政策“空间”。
2022年1月28日,教育部在教学[2022]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已经规定,“强基计划”试点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招生办法,优化工作程序,合理安排高校考核的时间,完善考核内容和形式"。
正是这一文件精神,为“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充分利用政策“空间”,完善“强基计划”招生考核内容和形式,以及调整“强基计划”考核时间,提供了决策依据。
可以预见,2023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将有更多的高校在考核时间、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方面,实施改革,从而使“强基计划”招生工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
“强基计划”招生试点已经实施了两年,2020、2021年的“强基计划”招生改革,从2020年“全面遇冷”到2021年“全面火爆”,实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些改革成果,弥足珍贵。也说明“强基计划”招生试点,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而这些改革,也为优秀学生参与“强基计划”招生,并圆梦自己理想的大学,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祝愿“强基计划”招生改革越来越完善,也能为国家选拔出更多、更优秀的拔尖人才来。想必,网友们也会有很多的建议和诉求,欢迎您参与我们的讨论,欢迎您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