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 > 就业

学习黄大年 心怀报国志: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交叉学科教师团队

"化学生物学交叉学科教师团队"是南京大学在交叉学科建设方面先行先试的团队。该团队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模范教师郭子建教授,长期以来,团队承担多项国家重要科研任务,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突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在研发生物无机材料用于污水治理、开发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应。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该团队成功入选。

开辟新领域挑战新前沿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和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院长郭子建表示:”现在我们面临下一步的中期考核,以及未来两年如何针对我们的项目目标,展开协同攻关。面向临床应用的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药物偶联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我们在努力推动相关的成果转化,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最终在临床上能够应用。”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张艳:”已经设计了两个靶向药物,结果显示该药物很好地抑制小鼠胰腺癌的生长,构建一系列的激活型荧光探针,可应用于顺铂药物引起的急性肾损伤的早期监测。这些成果已经申请了六项专利,还发表了十五篇论文。”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王欢介绍说:”加速各分子之间偶联的结构多样性,这样也可以让团队不同课题组之间,包括研究生之间,实现更深入的交流,把我们课题下面的丰满度更提高一点。”

在南京大学化学楼一楼的会议室里,郭子建教授和团队成员就《面向多维联用肿瘤免疫治疗的创新药物设计及其分子基础》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讨论。该项目拟通过化学分子水平的创新,解决经典肿瘤疗法和现有免疫治疗方法中的关键瓶颈问题,在多维联用肿瘤免疫治疗中实现突破。以推动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维联用增效技术,在肿瘤免疫治疗产业的白热化竞争中提升国际竞争力。而这些创新研究成果,有赖于这个活跃在化学生物领域的年轻团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和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院长郭子建告诉记者:”他们在选题方面,和以前我们高校传统的研究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更加注重学术前沿,更加注重面向国家需求做有目标的科学研究,所以这样一个科研方面的特点,未来几年会展现出更加有前景的成果。”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郭子建从事化学研究数十年,1999年,郭子建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回国任职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及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育人、树人"成为他心里与科研并重的头等大事。

郭子建说:”因为是化学专业,想要做医学和生物方面的课题研究是非常困难的,虽然那会学校已经在倡导从事学科交叉,但实际要在化学实验室做生物相关的研究,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我就想在这代年轻人回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搭建一个,他们很容易介入进去,而且对他们课题研究有帮助的交叉平台,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这个黄大年化学生物团队才建立起来的。”

基于学科交叉建立的化学生物学学科,于2012年正式列入教育部学科名录,十年来,成为该领域最年轻最活跃的新兴学科之一。年复一年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郭子建为南京大学的学科建设和我国生物无机化学、化学生物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亚洲生物无机杰出贡献奖、意大利化学会LuigiSacconi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科学院化学部第一位化学生物学领域的院士。

郭子建介绍说:”很多的科研组织是以学院为主体的,比如说生命科学,化学医学,而跨学院的这样一些研究,是要会碰到一些或多或少的壁垒,现在我们做出一些努力,使这样的一个壁垒尽可能减少,使得相关这样的交叉,比如医学的做化学的研究,化学做生命相关研究,会非常顺畅,尤其对年轻人来讲,未来会非常受益的。”

做有深度有品质的科研

2019年6月,郭子建领衔建设的南京大学化学和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成立,在青年学者中大力倡导扎根祖国、把个人理想同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价值观。团队坚持在化学与生物医药前沿领域开展交叉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近年来培养了大批活跃在化学与生物医药交叉领域的优秀人才,包括1名中科院院士、8名国家级杰出人才、12名国家级优秀人才。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张艳说:”我们凝聚的是一批有共同价值观的年轻人,我们在郭老师的带领下,用我们创新的能力,为我们交叉学科的发展,为我们包括生物医药的原始创新,注入化学生物学的力量,从这方面报国,也是我们经常会思考讨论,和不断努力的方向。”

功能核酸诊断实验室负责人张晶晶,2019年6月学成归国,该实验室开发针对重大疾病诊断检测的核酸试剂盒,核酸检测方法,成立三年来,致力于基础性研究向的产业化,希望在核酸药物,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实现突破。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学科党支部书记张晶晶表示:”化生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我们围绕着郭老师,会有很多交叉的研究方向,还有很多交叉的课题,大家一起讨论起来,往生命健康方向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跟很多年轻人交流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灵感爆发,会有很多合作。”

2014年留学归国的王欢,在南大从事化学方面的研究,2018年加入新成立的生化学科,高度交叉特点,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为了满足国家战略的需求,成立了生物活性多肽的化合物研究室,融合了来自不同学科的近20位研究生和博士生,从事抗肿瘤药物、激素治疗的应用,并承担着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责任。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王欢说:”我们主要从基础科研和应用两方面开展这个研究,基础科研方面,主要培养研究生,回答一些基本的科学问题,在应用方面,我们也面向生物医药领域里,国家欠缺的,国家亟需的,重要需求来做相关研究,在郭老师的团队里,主要以抗肿瘤类的多肽化合物为切入点。”

陈韵聪2018年留学归来,从事金属化学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他觉得在郭子建院士的团队中科研的自由度很高,可以做一些比较有深度的研究。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陈韵聪说:”郭老师是一个比较学术的人,经常鼓励我们去做一些很深入的研究,不要追求热门的课题,要甘于做冷板凳,一直朝着一个方向去深入研究,我们在化学生物学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方向,叫分子探针,就是用化学小分子的技术去探索生命体中重要的分子,重要的小分子或金属离子的变化,这也是化学生物学比较重要的一个分支。”

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兴华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在南京大学求学9年的学子,在博士毕业之后继续留在母校、母院从事育人工作,至今已经14个年头,这是一项充满幸福感的事业。在化学生物学交叉学科教师团队中,我作为专职学生工作者,与各位同事一起,助力青年学子成长成才:发挥自己的学科背景和专业优势,谨记立德树人使命,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以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科研精神和创新潜能的建设人才为己任。未来,我们将坚持立足世界科技前沿和人民生命健康需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

经过三年的共同努力,化学生物学交叉学科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更加突出生物和医学的交叉,面向生命健康,找寻化学生物学发展出来的新工具、新手段、新方法,运用于生物学医学的机制。最终推动新的药物发现,新的诊断治疗策略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和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院长郭子建表示:”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要想解决未来卡脖子的问题,我们还是要更多投入到基础研究中来,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我们制定的有目标的基础研究中。我相信更多的是责任和努力,我们觉得我们努力的方面还很多,国家对黄大年团队的要求和目标也很高,我们离这样的高标准还是有距离的,所以不管是从教学,还是科学研究,还有我们学科的人才培养,几个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地努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