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高校录取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记者7月30日获悉,南京大学苏州校区首批录取的500名本科生已完成。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四个学院的专业设置录取分数线,位于南大所有专业前五名。
南大与苏州的拥抱,背后是学科与产业的相互奔赴。今年6月,江苏省人社厅等联合举办江苏首场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数字经济网络招聘会,5412家用人单位先后提供近17万个就业岗位,而接收简历仅约15万份。拉大视野看,目前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已接近1100万。
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激增;专业设置滞后、人才培养周期长,现实问题的解决难以一蹴而就。从产业到专业再到就业,江苏正在深层调整人才培养全链“一条龙”。
南大所长,苏州所需
6月底,南京大学首批在苏州校区高起点建设的4个新型学院揭牌。7月2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与苏州市政府全面深化合作大会召开,携手开启院地合作新篇章。
苏州的高校“大引进”令人瞩目。此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多所名校都将有特色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带去苏州。
“南大苏州校区的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次探索。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和地方产业结合度加深。”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孙俊华分析,以南大为例,双方合作是高校优势学科的发展需求和地方重点产业的相互奔赴。
“南大需要苏州校区。”孙俊华说,以基础学科见长的南大,亟需以优势学科为“地基”,打造应用性强的学科。南大苏州校区学科建设以“新工科”为主要方向,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这四个学院既是“南大所长”,也是“苏州所需”。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管理委员会综合事务办公室主任陈进坦言,苏州最紧缺的不是普通本科高校,而是一流的科研型大学。“南大苏州校区的发展生根,将助推苏州实现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成果等创新要素的集聚,进一步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陈进强调:“苏州校区的专业设置将与南京校区同等标准,同时结合南大苏州校区‘新工科’的办学特色,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南大传统基础学科错位发展。”
更深一层看“苏州所需”,是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手笔。今年1月,苏州召开“新年第一会”——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提出将重点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目前,苏州四大主导产业中,三个产值都是万亿级,还有一个生物医药产值也近3000亿元。国家15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有12家落户苏州。“以苏州的制造业总量看,苏州再支持建设三四个南大苏州校区这样的同款高校都不为多。”陈进说,产业转型之路上,少不了人才培养。苏州精心布局,学院、专业设置紧扣数字经济时代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需要。
“南大人才”与“苏州产业”正在进行更多场景的深度融合。走进正在建设中的苏州太湖科学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内正在打造南大创新创业中心,占地1万平方米的一期项目预计今年9月投用,将成为校区专家的科研场所、实验室和行政办公等。青山路1号,毗邻南大苏州校区的苏州科技城配套打造1300余套人才公寓,即将投用。
新产业与新专业,相互成就
名校与名城“联姻”引人瞩目,事实上,这并非个案,江苏诸多高校都对前沿产业作出了呼应。近年,江苏多所高校新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专业,优化新专业布局,目标是为新兴产业发展输送人才。以常州为例,高校几乎年年都有专业“上新”。
今年,江苏理工学院新增智能车辆工程专业,招收40名本科生,毕业生可从事智能汽车的设计、开发、测试等工作。“未来5年内,社会对智能汽车人才的需求量将逐步增长,会排在社会人才总体需求量的前五名。”江苏理工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主任杨军预测。
新专业的背景是,随着产业升级,常州对智能汽车高素质人才需求数量也呈井喷式增长。接轨新能源汽车时代,常州正稳步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中心”,动力电池年产值占全国份额的1/3、江苏省的2/3。
“数字经济发展催生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量的上升,且远未达到顶峰。”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窦凯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开设的金融科技应用、跨境电商、云计算技术应用等均为热门专业,学生毕业后不愁找工作。今年,江苏将新增数字技能人才10万人。
“一场直播多的时候有几百个订单,可为一个村的农民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那种成就感不是钱能够衡量的。”每场直播中,95后邵可欣都要保持两小时以上高频信息输出。去年邵可欣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互联网金融专业毕业后,发现互联网主播人才紧缺,于是欣然选择这一新职业,她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为陕西、新疆、青海等地做助农直播。2020年7月,邵可欣从事的职业进入人社部发布的新职业。
直播带货是数字经济“重头戏”之一,而数字经济这一新兴产业是近年新增就业一大来源。江苏省人社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的69.67万人中,近1/3来自数字经济及其关联领域。
江苏省电竞协会副会长、南京市电子竞技产业学院副院长王贤波介绍,江苏电竞游戏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有游戏出版单位12家,游戏运营企业600余家,电竞俱乐部约120家。“产业链条延伸带动新职业发展,近年电竞产业不断吸纳人工智能、大数据、传统体育赛事等多领域的人才就业。”
产学研深度结合是江苏高校提升人才培养应用性的常态。走进常州工学院碳纤维复合材料展厅,各门类碳纤维制品一应俱全,常州工学院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系主任尹衍军介绍,这是学校于今年7月新打造的研学基地,用作学生进入职场前的“练兵场”。常州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总产值约占全国1/6,人才需求量大。通过产学结合,毕业生有了对口就业岗位,产业发展新添人才动力。“学院一直注重服务常州地方实体经济,面向产业需求办学,联系企业办研学基地。”常州工学院党委书记曹雨平说,学院创办“学生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学生就业基地”等,促进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新职业浮出水面,国家认证“撑腰”给力
暑期,南京明城文创运营策划张龙水正带着亲子游团队在外研学,“忙并快乐着!”张龙水说。今年6月中旬,人社部公示18个新职业,张龙水从事的研学旅行指导师在列。2019年至今,人社部共公示5批次74个新职业。
徐州卓华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王冰从事无人机相关工作已有6年之久,他观察,随着人社部将无人机装调检修工纳入新职业,从业人员的身份认同感更强,工资待遇和劳动保障均有提升,“目前在徐州,一名成熟的无人机相关专业工作者,扣除五险一金,每月到手工资也有七八千元。”
“纳入新职业两年多来,无人机使用场景日益丰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拍摄,逐步应用到植保、电力、测绘等行业。”王冰介绍,无人机技能培训人次逐年增长。
国家级“身份证”为从业者“撑腰”,带给从业者信心。对于一些传统意义上不被看好的职业,这一效果更显著。
2019年4月,一条新职业相关新闻让已从事电竞行业3年的陈红强激动——13个新职业信息正式向社会公布,其中包括电子竞技运营师和电子竞技员。“我从小喜欢玩电竞,但父母认为这是不务正业,这条信息公布后,他们能更好地理解我、认同我。”陈红强如今已成为电竞俱乐部主教练,时常活跃在各大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电子竞技比赛现场。
“随着职业规范程度提升,产业发展势头快,从业者在从业期间会得到更多社会认同,职业成长空间扩大。作为电子竞技员,退役后也有更多就业选择。”王贤波说。
这74个新职业为何会被纳入人社部公示?“人社部从产业发展需求角度发布新职业,既是对新兴职业的及时梳理,更有意于引导人才流向新兴业态,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孙俊华介绍,以国家发布的最新一批新职业为例,数字和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能源与环保等领域较多。在第四次科技革命背景下,这些新兴产业短期内人才缺口大。随着制造业不断向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升级,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新消费市场产生,大量技术含量高和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职业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新职业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孙俊华说,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提高,部分与养老、医疗相关职业的就业环境待优化。以医疗行业为例,国家不断界定与医生护士等传统职业外围“打配合”的工种,先后发布健康照护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社群健康助理员等多个新职业,致力于完善行业从业规范,提升养老和医疗领域的整体就业环境。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新职业相关从业者虽然能直观感受到来自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度在增强,但相关职业保障、人才供给、标准设置等方面的配套力度还亟待加强。
江苏正在探索产业发展紧缺的技能人才评价办法,致力于让社会性人才培育有章可循。
“为促进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水平与产业新发展需求相匹配,江苏建立数字产业、新兴职业技能人才评价技术资源快速响应机制。”江苏省人社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将完成区块链应用操作员等19个数字经济类职业(工种)的行业评价规范和评价题库建设。
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副主任周晓炜介绍,南京鼓励涉及新职业的龙头或规模以上企业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自主制定理论试题或技能项目,以此推动新兴职业从业者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今年6月,南京在省内率先试点“一试两证”政策,以华为公司(南京)为试点,从业者通过华为考试,可同时取得华为和人社部门备案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孙俊华曾对近五年江苏省本科专业调整情况进行分析,他建议,人社部门在调研新兴产业人才缺口时,可细化到具体新职业的人才需求量和准入门槛,让高校能更及时准确地应对人才缺口。此外,还可联合教育、经济、统计等多部门建设省级就业大数据中心,通过大数据智能化协调就业供需矛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刘春唐颖
图片来自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