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华五的江湖地位,依然要归功于1998-2000的“世纪大合并”。无论机构榜或是民间榜,头部高校阶层固化,榜首无疑是清北,接下来必定是华东五校。近年来,逐渐倾向于清北复交的排序,随后浙大、南大和中科大的排位难有定论。
在首都,已然独孤求败的清北,为了巩固超然地位,同样采取合并的方式来弥补不太多的短板。北大合并了北京医科大学,改为北大医学部,拼搭完成欠缺已久的医学拼图。
这边清华大学毫不示弱拿下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就是大名鼎鼎的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一举让原本工科见长的清华在金融圈地位直升顶级,完全可以和北大经管比肩。
中国人民银行的本科生部也很有名,90年代改为中国金融学院,拆掉围墙后并入隔壁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就此奠定了对外经贸在高端金融界的根基。论金融底蕴,恐怕比原属财政部的中央财经大学还要深厚。最近“出尽风头”的月薪8万中金男,据说便是对外经贸大学的毕业生。
一心要超越北大的清华没有停手,接连合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变为清华美院,就是那个近年来因为“眯眯眼”饱陷争议的清华美院。有愿意投靠的,就有看不上清华的,这不是笑谈,在占地不足百亩的北京协和面前清华碰了钉子。
相比于财经、政法、电力这些行业,医学是一个更为垂直狭窄的领域,十分看重圈内地位和历史积累。北协和长期作为医学领域领头羊,自然不需要清北的名头加成,也不需要985、211的招牌,每年依然是高分考生争相涌入的医学圣地。
仅有几十亩的北京协和
眼看着老对手拿下了北京医大 ,清华岂能甘心。长期的科学钻研早已锻造出敏捷思维,清华很快变通了方法,不合并、只合作,组成清华—协和联合体,北京协和医学院加挂清华医学部牌子,清华负责统一招生,本科生前两年在清华读医学预科,毕业证上盖有协和医学院和清华大学两个公章,协和学生可以享受985待遇,而协和的研究成果和论文都算到清华名下。注意清华本身有自己的医学院,但侧重于生命科学、医学基础的研究,清华医学部(协和)则培养医护人员。
在上海,复旦大学和北大一样把触角伸向了医学,合并了上海医科大学。同城的上海交大不甘人后,先是合并了上海农学院,而后如法炮制合并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不约而同的尽最大努力构造学科的全面性。
在合肥,一向以“专精”著称的中国科技大学都未能免俗,合并了合肥经济技术学院,这所不知名的学院偏偏是如雷贯耳的国家烟草总局的唯一直属高校,据说是看中了该校的地皮。
中科大校门
在杭州,苏步青、谈家桢、贝时璋、王淦昌,四位知名的浙大人提议浙江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杭州大学四校合并,4所211组建的新浙大一跃成为巨无霸,大有争夺Top3之势。
在南京,素来以中央大学正统脉系自居的南京大学,没有丝毫动作,一直到2022年的今天没有合并任何一所院校。尽管52年以后的院系调整,南京大学拆分出12所211大学,部分相关院校更是达到19所之多,西北工业、成都电子皆有关联。
南京大学北大楼
2002年,原国立中央大学建校百年,江苏省内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和江苏大学共庆百年盛典,九所学校主体均是由原中央大学拆分而来。江苏省政府特意向九所高校赠送了“百年九鼎”以示纪念。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江苏省的这一做法充满了人文气息,既出奇又合情,实在令人赞叹。
南京大学源于1902年张之洞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1923年改组为国立东南大学。1927年北伐后,国民政府实行大学区制,将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江苏法政、江苏医科大学等9所公立学校,改组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当时为纪念中山先生,全国有五所中山大学,按照北伐军攻克的顺序,依次为广州的国立第一中山大学(现中山大学)、武汉的国立第二中山大学(现武汉大学)、杭州的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现浙江大学)、南京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和开封的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现河南大学)。
不过,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在历史上昙花一现。1928年,多所中山大学引起认知混淆,造成极大不便。蔡元培发起提案,国民政府决定除第一中山大学保留“中山大学”之名外,其余四所均改为所在省份之名。1928年2月,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名为“江苏大学”,江苏教育厅长张乃燕出任校长,新校名遭到师生强烈反对。
经过一番抗议,1928年5月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亲自到校宣布“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后欲任命吴稚晖为校长被拒绝,张乃燕仍为校长。同年8月,国立中央大学进行院系调整,设文、理、法、教、农、工、商、医八个学院,成为当时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由此,“国立中央大学”校名沿用至1949年。1949年8月“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去“国立”径为“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鼓楼学区
1952年院校调整,南京大学调整出大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的文、理学院合并,仍名南京大学,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金陵大学鼓楼原址。因工学院的大型仪器和实验室不易挪动,原中央大学校址交由南京工学院使用。
南京工学院是以南京大学的工学院为主体在1952年组建的。1988年教育部统筹,四大工学院集体改名为理工大学(比如大连理工),但南京工学院教授却联名上书,在南京大学的强烈反对之下,更名为东南大学。要知道,东南大学是中央大学的前身。作为分枝的南京工学院的反倒用上祖父一辈的名号,岂不滑天下之大稽。
但东南大学振振有词,同是中央大学血脉,南京工学院照样是正统,何况中央大学的老校址是我在用,你南京大学才是迁出去独立成家的小一辈。东南大学的逻辑,宛如留守上海的上交大把西安交大比喻为嫁出去的闺女一般,只不过嫁妆带的有点多,差点把祖上掏空了。
文革中,曾是国民党创建的规模最大的学府,南京大学受冲击特别巨大。1978年5月,南大哲学系青年教师胡福明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拉开了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序幕。
世纪之交的高校合并潮中,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南京工学院)整合的倡议,得到了南京大学匡亚明老校长和南京工学院老校长管致中等人的赞同。因双方都不愿意放弃原用校名,几经讨论,两校决定合并改名为“中国综合大学”,暗合早年的中央大学,缩写都是‘中大’和CU”。遗憾的是,合并方案上报至教育部后,此校名没有被批准。
东南大学四牌楼学区(中央大学旧址)
经此周折,明知自己实力稍弱的东南大学不等不靠,迅速合并了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和南京地质学校,补充了学科的宽度。原本东南大学属意于南京医科大学,但南医大却对南京大学暗生仰慕。
南京大学,或者说其前身中央大学其实很早就创办了医学院。1927年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时期就已成立了医学院,院长便是湘雅医学院的创办人颜福庆博士,只不过1932年独立为上海医学院,就是后来被复旦合并的上海医科大学。中央大学位于南京,医学院办在上海并不为奇,其商学院也设在上海,同在1932年独立为国立上海商学院,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上海财经大学。
1935年新筹建的“中央大学医学院”,解放后改为南京大学医学院,52年院系调整分离改组为华东军区医学院,后改为第五军医大学,1954年迁至西安并入第四军医大学,就是现在的空军军医大学。迁往西安时,部分专家和教师留在了南京,参与组建了第六军医学校,1958年改为南京铁道医学院,被同源的东南大学抢先合并。1987年南京大学复建了医学院,但起步晚,实力弱,不足以与清北争锋。
江苏省内实力最强的医科类高校,就是南京医科大学,南大如果合并南医,可以迅速补充医学实力,增强自身学科全面性和国际排名。
作为省属高校的南京医科大,既没有北协和南湘雅的超高名望,又难以进入211,不如借助南大的资源和平台,变为部属高校的组成部分,由单打独斗变为组合拳,反而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壮大,况且南京大学在当地人意识中是中央大学的继承者,是仅次于清北的全国第三,心目中多少是有仰望之情的,加上四川大学合并华西医学院的落定,都对南医大造成了视觉冲击,因此对南京大学的情有独钟也就不难理解。
独立发展的南京医科大学
本是双赢的局面,却平地起波澜。南京大学校领导提出了“牛奶加水”的名言,南大与其他学校的合并,如同在一杯牛奶中加一杯水。这一导向直接为两校合并蒙上阴影,加上南大学生的抗议反对,坚决抵制南京医大拉低南大的高考录取分数,两校合并失败。
几年间,高校合并的效应开始显现,有了医学院的复旦、上交和浙大在学科评估和国际排名上突飞猛进,南大眼见有些落伍,自发寻求改变。2005年,南大积极推动两校合并。但近几年日子不错的南医大却不再像此前那般的情深意切,态度并不主动。
南京大学虽在1987重建了医学院,早先有吴阶平院士压阵,但没有附属医院是最大的短板(鼓楼医院是合作关系,不是隶属),医学教学必须有临床做支撑。南大的算盘实际是半个南医,只要南医大的临床专业和附属医院,甩掉其他包袱。如此挑肥拣瘦,自然被南医大一口回绝,而且南京大学医学院也担心合并后被南医大吃掉,合并后的医学院将成为南医的天下,况且经过几年扩展的南医大的体量今非昔比,这次轮到南医大的学生强烈抗议“被合并”二次合并告吹。
南京大学杜厦捐赠的图书馆
2000年前后,南京大学仅次于清北,是大多数人士认可的国内第三高校。如今,在各类榜单和高考录取分数上落后于复旦上交和浙大,与中科大一道成为了华五的守门员。2022年,历经120年风雨的南京大学宣布不再参与任何排行榜。但南大依然是最令人尊敬的大学之一,是笔者梦寐以求的学府。
2002年9校共同鼎文:
百年沧桑,名与时迁,呈现代教育之辉煌,开江苏人文之伟观。负民族振兴之重任,育国家建设之栋梁。校风馥郁,学府端庄,千龄弗替,万代永昌。值此百年校庆,特铸斯鼎,世代相传。
江苏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