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 > 教育资讯

为什么高知老教授频频栽倒在线上会议?

出品|三言财经作者|DorAemon

相信大家最近都吃了两个瓜,而且都和高校教授有关。

一个是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方某在在线会议时,突然遭一女子“抱头猛亲”,该女子发现正在直播会议时急忙离开;但为时已晚,虽然网传视频显示当时与会各方都很“淡定地”继续会议内容,但想必这位教授怕是早就尴尬的抠脚了吧。而视频中的女子,网传为北理一李姓博士后,而且双方都已婚。

另一个则是苏州大学教授鲍某,在进行线上授课屏幕共享时,无意中将其与聊天交友软件上与各种女孩“聊骚”的聊天记录公之于众。

从曝光的截图来看,这教授真是“广撒网多捞鱼”,他在交友软件上一口气与至少七八个女孩聊天。虽然这名教授看上去年龄不小了,但“撩妹技术”一点不差,一口一个“美女、水蜜桃美女”喊着,令我这个吃瓜群众都倍感尴尬。当然,这一大群“想处对象”的美女恐怕都是早不是秘密的聊天AI机器人。不过也许鲍教授“孤单寂寞冷”,对方是真人美女还是机器人并不那么重要;只是这次“翻车”,实属公开处刑了。

网友:亲一下教授能上北理?

对于这两件事,大部分网友开启吃瓜模式,各种段子也接踵而来。

关于北理教授方某,广大网友花样百出的段子真是令人忍俊不禁;

苏州大学教授这档子事,网友们的关注点更多的是他使用的交友软件可能是“杀猪盘”,鲍教授可能会遭到电信诈骗。

目前,北京理工大学曾发公告称将会调查处理此事,而苏州大学方面暂未回应。

调侃归调侃,但回到事件本身,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同时,这两件事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巧合的是,两次事件有几项共同点:

一是二位都是德高望重的学者,传播知识的人;二是两位教授的遭遇都一定程度上涉及到“私德”问题;三是两次事件都是在线会议,是后疫情时代逐渐成为主流的线上交流方式。而这两次事件恰好也反映出了远程交流模式上的一些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从两位教授的尴尬遭遇中反映出的线上交流问题。

这是什么性质问题?

虽然讨论的是事件背后反映出的在线会议问题,但首先还是要从两名当事人本身说起。

对于北理方教授事件,有网友观点认为这属于个人私事,况且教授与博士后的关系严格来说不能算师生关系,充其量是上下级关系。那么,北理若要调查处理或许有些上纲上线,没有必要;

而对于苏州大学鲍教授,虽然大多数网友都在调侃他可能遭遇“杀猪盘”诈骗,软件上一堆“美女”可能全都是假的。但也有部分网友指出,纵使与他聊天的都是假美女,他尝试与对方“聊骚”的行为也证明其道德品质有问题。网友称,“这样的老师,有哪个父母敢把自己的女儿送去他的学校读书呢?”

其实,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人有千面,往往对外展示的只是其中几面。所以方、鲍二位教授所作所为,也属于人之常情,并且也并不影响他们专业领域的成就。

只要不违法违规,做为成年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同时也要承担不同选择的后果。但是一旦这种个人私事被公开化,也就无法避免的要面对舆论批判。

笔者认为,北理方教授事件确属双方个人私事,校方可责令其处理好影响,但不必上纲上线到开除等地步;而对于鲍教授这件事,亦属人之七情六欲,可以批评他“花心”,但也没必要过度解读。毕竟有法律法规和合理的制度约束,在没有合理证据情况下,不应腹非心谤般恶意揣测。

但另一方面,一旦个人生活被公开化,方教授和鲍教授就必须面对大众的评判,此时个人与公共的界限就被完全抹除。

而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导火索,就是在线会议。

在线会议软件的一些新挑战

两次事件虽然一次是在线会议,另一次是网课(也是在线会议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其本质依然是以直播为介质的线上交流。后疫情时代,在线会议为主的线上交流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并且也一直被认为是信息化时代的创新技术。

但是,北理方教授和苏大鲍教授两次事件分别反映出在线会议如今面临的几项新挑战。

私密环境公开化

首先方教授在会议中突遭“亲吻”问题,这虽然并不能算在线会议软件的锅,但却意味着这种形式实际上将我们每个人的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界限逐渐模糊化。

其实方教授遇到的“尴尬”,如今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可能成为“亲身经历”的。例如学生在家上网课或者打工人在家参与线上会议等。

设想自己在家上网课、参与在线会议时,是否会有可能一些平时不愿意公之于众的事物、行为会在意想不到的情形下暴露在摄像头前?

在线会议正在把家这样私密的环境变得更加公开化。

软件提醒缺失

其次,鲍教授的遭遇严格来说是自己的锅,在屏幕共享情况下,暴露了一些个人行为。虽然如此,这还是说明直播软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在线会议软件是否有明确的提示正在进行屏幕共享?

鲍教授在上网课时,在线会议软件可能缺失正在直播的相关提示,或是共享屏幕提示不明显,导致鲍教授无意间忘记在共享屏幕而发生尴尬事件。

二是,在线会议软件可能在操作逻辑上对鲍教授这类人群不友好。

鲍教授、方教授这个年龄段,可以视作中老年人,而他们往往被形容成“被智能时代抛弃的人群”。因为在他们成长的年代,还不存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或者说这些科技还没那么普及发达。等他们到一定岁数,再接触这些新东西,天生就有一定的学习门槛,不如年轻人使用的得心应手。

那么这也可能侧面促成鲍教授在线上授课过程中发生的尴尬事件。所以在线会议软件也可能在交互逻辑上对中老年人群不是很方便。

最后,这依然可能只是鲍教授自己的问题。想必我们都经历过一些类似情形,将一些敏感、尴尬信息错发给别人。例如向闺蜜、兄弟吐槽老板,结果误发到工作群,这种经历好笑,但还真不少。而且不局限于中老年人,年轻人也一样可能发生。

因此,也不排除鲍教授上课过程中过于“忘我”,一时间忘记正在录屏,导致尴尬发生。

如何改善?

那么,现在的相关软件是否存在上述问题呢?

对于公私边界模糊化问题,现阶段实现依靠软件规避一些私人问题出镜恐怕不现实,只能要求参与者在进行在线会议前注意自己环境,自行进行公私切割。

至于会议软件交互问题,笔者简单体验了一下发现,确实存在一些中老年用户使用体验较差的问题。

以iOS下腾讯会议App为例,首次使用时需要填写手机号等信息注册开通。产品界面设计简约,主要功能以按钮形式罗列在首页。

第一个问题就是对于近视、老花眼等用户,界面虽然简单但是字体较小,阅读各项功能需要借助眼镜、放大镜等工具。在网传信息中,方教授年过六旬,鲍教授88年大学毕业,年龄都不小。而且从公开信息中,二人也都配戴眼镜。不过界面字体小的问题可通过系统中的放大功能解决。

第二个问题是视频会议提示不明显,并且切换App无提示。用户加入或者主持线上会议时,起初并不会开启视频或者屏幕共享功能,界面只显示用户头像以及与会者聊天框,同时默认开启麦克风,此时所有与会者能够语音交流。

而当用户首次点击“开启视频”选项后,系统会弹出要求访问相机的提示,选择同意后则开启视频。需要注意的是,只有首次“开启视频”时才会有相关提示,以后再使用该功能则直接开启视频。

当开启视频功能后,所有与会者均能够以视频形式看到用户,此时相当于直播,用户在家的一举一动都能够被其他人看到。在视频模式下,用户切出腾讯会议时,视频不会中断,此时手机主界面上方会有状态提示正在直播。

“共享屏幕”功能就是将用户屏幕上内容实时共享给与会者,开启该功能时,系统会提示将进行屏幕共享。不同于视频直播,共享屏幕功能每次开启时都会有提示信息。

当用户处于共享屏幕功能下,其他与会者会看到对应用户的手机屏幕内容。此时若用户将软件放置在后台,共享屏幕不会退出,仍会持续进行。

共享屏幕功能下,用户退出后也和视频直播模式一样,只在屏幕上方有一个红色信号提示。但该提示与视频模式提示没有任何区别,使用者在切出软件情况下是无法直观区分此时是什么模式的。

在笔者测试过程中,开启屏幕共享时,切换第三方软件时并没有诸如“您正在进入第三方软件,恐造成隐私泄漏”之类的提示。

另外,无论是视频模式还是共享屏幕模式,无论持续多久,软件都不会弹出是否终止的提示。而且即使用户锁定屏幕,共享功能仍然持续在后台进行。

这也说明,鲍教授当时在进行网课共享屏幕时,可能因为缺少直观提示,可能间接促使事件发生。

一些思考

或许有人认为方教授和鲍教授这种事件应当被公开,毕竟身为在各自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尤其是为人师表一方,更应在各方面为人表率。

话虽如此,但整件事不止仅仅是两位教授私德如何的讨论,也是对互联网技术发展在带来更便捷生活的同时,也的确导致个人空间进一步被压缩这一现象的思考。

因此,跳出两位教授个人问题,站在宏观层面,各种相关软件在提供多样化线上交流的同时,也应当尽可能解决可能对用户隐私、个人空间挤压造成的压力。

这类软件虽然当下无法智能屏蔽哪些元素可以被公开哪些不可以,但是否能够在开启在线会议等沟通前以提供明确提示,告知用户自己所处环境有可能导致隐私泄漏风险?

其次,软件开发方在设计屏幕共享功能时,是否能在用户尝试切换第三方应用时,同样给予可能造成隐私泄漏的提示?

相信很多用户都注意到,目前部分银行App在用户切到后台时,会自动模糊化以保护隐私。从这个设计发散思维,是否所有应用都可以提供一个类似功能?毕竟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善,在线会议、直播、共享屏幕的使用场景越来越丰富,早就不局限于只是会议了。

在互联网各个赛道都竞争激烈的今天,越是精细化提高用户体验才越有可能脱颖而出。

你经常参与在线会议、直播吗?会害怕遭遇类似尴尬吗?欢迎留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