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刚刚返校的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机电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队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们每天给留守儿童上课、帮村民义务维修家电,到田间村头演出、开展直播带货……大家不停变换着角色,把知识、技能、欢乐留在了当地。
自2018年以来,该校已先后5次组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安徽省金寨县,开展“三下乡”“博爱青春”等各类公益志愿行动,累计服务逾8000小时。
金寨县天堂寨镇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一直是该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队员们的牵挂。到达天堂寨镇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队员便立即调研了解乡村教育,化身“小老师”“小家长”,采取送教上门和集中授课的方式,为孩子们服务,还开设了绘画、手工制作、机器人体验以及安全教育、劳动实践和红色文化等丰富多彩的课程。
该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队员们还专门组建义务维修“服务队”,在当地做起了“维修工”“安全员”,在村里设置服务点,集中维修热水壶、电风扇等小电器;对于电视机、冰箱等大件电器,则上门进行检修;针对留守儿童家庭,他们重点进行用电安全宣传教育,为老人和儿童细心讲解防触电常识和家用电器使用规范。
“多年来,学校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将革命老区和西部山区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阵地,通过红色寻访、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坚持深入革命老区、乡村送文化、送服务、献爱心。”该校团委书记顾兴华说。
该校机械工程学院自2016年承接江苏省红十字会“博爱青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项目“行走的格桑花”以来,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方式。他们带领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40名学生在上海、常州等地开展“城市探索营”活动,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孩子们开阔眼界,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增强自我成长的动力。
目前,常州机电学院不但创建了“一路格桑花”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项目,更是结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构建起“1+1+4”教育模式,即通过健全一项机制、建立一个基地、组建四支团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境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科普宣传是科学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和手段。我们团队队员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专门设计了国家科技发展、VR虚拟技术、3D打印等三个模块,两个互动体验,以讲座和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当地青少年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创新成果,让他们懂得创新的价值,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对于科技创新的兴趣。”该校“行走的格桑花”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负责人、机械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奇说。
尤其是针对疫情影响,该校为了让社会实践服务“不断线”,打破师生与藏区学生交流时空界限,打造了“格桑花之家”汉藏学生“线上+线下”互助团,开展线上课程的学习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构筑汉藏学生线上成长分享互动长效机制。同时,该互助团还定期回访藏族学生,以点对点的精准帮扶,做好“线上”和“线下”的有效互动,拓宽了志愿服务的深度,提升了两地交融的温度。
6年来,该校有500余名学生主动加入“行走的格桑花”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为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云南省永胜县、贵州省三都县的13所学校捐赠物资78000元,累计有98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受益,累计志愿服务达15000个小时。
记者过国忠通讯员孙稀梅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