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期|20221104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北京大学?,南下布局!
近日,北京大学与无锡市相聚“云端”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北京大学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北京大学无锡电子设计自动化研究院落地无锡高新区。此次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是双方合作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也是双方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三新一高”,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北大将结合无锡打造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发挥学科、智库、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把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无锡电子设计自动化研究院建设成为校地科研协作平台的标杆、关键核心技术的策源地,把无锡作为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现实需求开展智库研究的重要基地,持续加强与无锡的人才交流合作,努力培养更多具有行业引领性的创新成果,为无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世界顶尖科学家,加盟地方高校
据深圳技术大学官网消息,近日,国际激光物理领域科学家唐定远,受聘为深圳技术大学讲席教授。1993年,唐定远获得德国汉诺威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德国标准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悉尼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国外生活30多年,他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有机会把所在领域的科研成果带回中国。在科研方面,唐定远近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激光物理与技术、非线性光学、超快光学、透明激光陶瓷等领域的研究,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被引30000余次,H-index因子78。曾担任各种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主席、合作主席及分会主席20余次,并受邀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50余次,同时拥有美国、新加坡、以色列、中国等国多项专利,并于2017-2021年度连续获评物理学领域全球前1%高被引科学家。
15人,每人100万!一重要奖项揭晓
近日,2022达摩院青橙奖名单公布,获奖的15位中国青年科学家分别来自理论数学、量子物理、生命医学、化学材料、软件安全、端边云协同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研究对象从浩瀚宇宙到微生物,覆盖多个国家重大科研方向。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青橙奖获得者全部来自高校,其中,有5位学者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各有2位学者获奖。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是阿里巴巴集团于2018年设立,由阿里巴巴达摩院主办、阿里巴巴公益出资支持、面向对科技进步有关键推动作用的中国青年学者颁发的纯公益性奖项。旨在发掘和支持在中国高校及科研院所中全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有潜力在未来取得突出成就,并成为中国科学研究中坚力量的优秀青年学者。获奖者每人获得100万元(税前)人民币奖金。
硕博校友大比拼!2022年国家优青项目统计出炉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以下简称“优青”),是国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专心科研、不断进取的重要项目,也是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作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铺垫性科技支撑基金,国家优青也有着“小杰青”之称。各高校已官宣的这76位优青的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48所内地高校,其中40所为“双一流”高校,8所为非“双一流”高校。在博士校友名单中最亮眼的要数浙江大学,有5位博士校友;其次是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和南开大学,各有4位博士校友。硕士校友最多的是大连理工大学,共4位;华中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紧随其后,各有3位硕士校友。
重磅!教育部领导调整
日前,教育部官网更新后显示,王承文已任教育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组长,主要负责纪检、监察工作。王承文曾供职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2014年9月起担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2018年2月至2022年10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不“非升即走”!多所高校已明确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学基础与临床分会主办的“对话大脑”院士论坛上透露,复旦将推出“非升即走”的替代计划,不升也能留,只要青年科学家在行业内做得足够好,就可以留下来,化解“五唯”压力。2021年4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布《高层次人才招聘启事(2022年)》,特别标注“提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不采用‘非升即走’或类似招录模式,不实行竞争性淘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推进“非升即走”还需与“青椒”将心比心》一文中表示,高校想要更好地推进“非升即走”,需要站在青年教师的角度上,将心比心地展开制度设计。一方面,学校要合理确定淘汰比例,同时关注被淘汰者的“再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各大高校还应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作用,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帽子”。只有让专业评价取得主导地位,减少行政和利益因素对评价的干扰,才能提高评价的透明度与公信力,使得青年教师即便“走人”,也能接受评价的结果。
增至58所高校!一国家级计划正式启动
近日,中国科协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公布《2023年“英才计划”工作实施方案》。2023年,“英才计划”实施范围进一步拓展,培养高校增至58所高校,覆盖25个城市,计划培养1700余名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他们将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一流高校,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知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为期一年的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英才计划”学生培养遵循兴趣导向、名师引领的原则。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选择培养学科和导师。导师主要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导师中推荐,以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为主。导师将从中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出发,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实质参与科学研究,锻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
多位985高校学者,当选院士近日,欧洲科学与艺术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2022年新当选院士名单陆续公布。此前,同济大学已官宣土木工程学院袁勇教授、吕西林教授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技术与环境科学学部)。日前,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又有2位高校学者入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是一个位于奥地利萨尔兹堡的跨学科学术组织,设有8个学部,涵盖人文科学、医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法律与经济、技术与环境等。至今,该院已有逾2000位院士,其中32位院士为诺贝尔奖得主,是全球科学院中诺贝尔奖获得者比例最高的科学院之一。欧洲科学与艺术院致力于推动欧洲国家内部以及欧洲与全球的学术提升与交流,尤其鼓励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跨学科融合,在科学和艺术领域享有崇高学术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