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宣言
2022年11月9日
心理健康是奠定中小学生一生成就与幸福的重要基石,是事关培养堪当民族复兴伟业时代新人的重大命题。2022年11月8日至9日,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南京师范大学在南京联合举办“新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术峰会”,来自国内外著名的心理学专家学者和来自一线基础教育战线的行政官员、校长、老师、学生家长代表以及线上60多万同行同仁参会,峰会通过专家学术报告、经验案例分享、圆桌会议论坛等,凝聚达成了诸多共识。为此,省教科院和南师大偕与会代表向各级教育部门、各中小学校和社会各界倡议,共同就新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发出如下宣言:
一、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核心,是学生终身幸福的基石。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的健康模式应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统一体,而心理健康是个体获得整体健康的核心和支柱,它关系到独立健全的人格与自信自强精神品质的形成。只有心理健康才是高品质的健康;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才能拥有美好的幸福生活;也只有身心健康、朝气蓬勃、富有梦想的青少年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下亟待破解的“时代之问”,迫切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与科学应对。
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迅速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其身心发展急剧变化、容易产生不平衡的敏感期。近年来,社会复杂变化、网络负面冲击、家庭亲子冲突、学业负担过重等已成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加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居家在线教学的开展、升学就业压力的陡增,不同程度激化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甚至引发一些极端危机事件。这必须引起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要采取更具系统性、针对性、专业性、有效性的综合措施,科学识别、动态追踪、实时预警、精准施策,坚决遏止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增长态势,共同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守门人。
三、重点发挥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统筹构建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协同与关爱机制。
党委政府是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障。各地党委政府要规划部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制订并落实心理健康教师编制和经费投入等重大政策,定期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办实事好事。充分发挥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规划统筹、组织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由政府牵头,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协同与关爱机制,汇聚社会资源,清理网络环境,形成心育合力。带头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精神,牢固确立“学生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决纠正“分数至上、升学至上”错误做法,自上而下树立“育人为本、珍爱生命”价值导向,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环境。
四、深入推进心理健康课程的系统开发与优质实施,切实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积极心理为目标的课程,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各地各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课程的关键作用,要根据国家的新课程方案,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逐渐构建起不同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方位渗透。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足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确保每两周不少于1课时。开设心理课程要注重活动性、实践性和体验性,小学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不断提高心理课程实施的质量与效果。
五、全力聚焦教师这个核心要素,加快建成一支数量足、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基础的条件保障,也是起决定作用的核心要素。各地各中小学校要全面落实“所有城区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的规定要求,争取早日配齐到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探索按师生比1:500标准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要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世界通用的心理学教师专业标准(有教师资格证书,五年以上的实践经验,系统修完心理学课程),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支持设立心理学专业的普通高校扩大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规模;研究设立省级心理健康教师从业资格标准,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开展心理健康教师职业资格认证。构建分层次分级心理健康教师全员培训体系,切实将心理学科纳入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岗前培训、业务进修、日常培训等必修内容。
六、着力构建学校“三全”育人格局,全面织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校园安全网。
各中小学校要构建全员开展“心育”格局,心理教师要承担心育主要责任,班主任要担起对学生的日常关爱与心理疏导、家校沟通等职责;任课教师和学校管理以及后勤人员都要传递关爱学生的温暖力量和对待生活的正能量,努力让每位教师成为学生的心灵摆渡人和人生向导师。建立学生朋辈常态化班级学习生活关爱互助机制,构建和谐向上的班集体,发挥学生在自身健康成长中的主体作用。全过程贯通开展“心育”,建设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常态化提供学生个性心理指导服务;做好学生心理测评和档案工作,及时报告筛查情况,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要设立与公布心理求助电话,及时回应求助学生。五育融合全方位开展“心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不断超越“小我”,形成具有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和艰苦精神的“大我”;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让学生多参加户外运动,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释放心灵、体验快乐,让学生出力流汗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五育协同为“心育”保驾护航。
七、高度重视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用心用情建设一个可以给孩子心理关爱与支持的温暖港湾。
近年来中小学生危机事件个案研究表明,家庭亲子冲突是危机事件常见的主要诱发因素。要以《家庭教育促进法》为政策遵循和法律保障,让家长依法尽责、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赋能。家长要创设民主协商、尊重宽容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成才观,不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让孩子获得温暖支持。注重高质量陪伴孩子,主动关心孩子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家长要言传身教不断学习,给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各地各校要建立并办好家长学校,开设家长课堂,推送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要进一步健全家访制度,建立、畅通家校协同渠道,让家庭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个课堂,让家长成为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倡导“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八、强力推进区域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共同打造全社会关心与支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生态圈。
增强全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构建“政、校、企、研、医、家庭”六位一体区域化学生心理健康关爱网络,密切与学校的关系,多方协同、凝成合力,画出呵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最大同心圆。建立政府主导的心理健康关爱机制,建立关爱学生心理专项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体布局,形成健全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大力推动学校和社区深度合作、有效联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完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创建困境学生群体的医教协同系统,加强对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关注和人文关怀,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个体、家庭进行心理指导和援助,提供医疗保障。加强网络监管及社会舆论正面宣传引导。建立网络宣传内容审查机制,定期筛查纸质和网络暗黑读物和玄幻、血腥暴力的音像制品,引导媒体正面适度宣传危机事件,营造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生态系统。
九、切实提高预防与处置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坚决遏止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展势头。
提高校园心理危机干预能力,重点在科学预防上做文章、在应急处置上下功夫。强化一把手校长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将危机管理和处理结果贯穿在学校各项考核中,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学校是否发生危机等指标纳入各类评优评先中。定期筛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报告并针对排查情况,邀请专家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对策,精准干预,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率。构建社会化的学生求助系统,开通省市县不同层面的心理援助热线和咨询服务;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一体化网络云平台,为学生提供及时、实时、适时的专业化咨询服务。发现学生有严重心理危机,及时提醒或协助家长送医诊治。建设统一的医教协同管理平台,搭建学校与专业心理机构的绿色转介通道,确保危重病例及时得到专业治疗。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危机快速处置机制,成立由专家参与的危机事件处置工作机构,及时做好危机事件的信息收集、分析研判与综合报告,厘清责任,果断处置,同时注意控制舆情。制定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建立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监测预警机制,持续开展心理危机个案的跟踪研究和回溯性研究。
十、规范建设中小学校心理健康监测服务平台,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预防筛查与积极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要将心理健康纳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搭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数据采集平台,推动建立省、市、区(县)三级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统计监测数据库,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电子档案和重点人群“一生一案”。依据监测结果筛查危机潜在人群,及时提供科学性和针对性的诊断评估与跟踪服务。特别重视对流动留守、残障儿童、问题学生的定向监测与靶向治疗,为中小学生提供更精准、更专业、更安全的个性化心理健康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