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 > 教育资讯

他20岁被保送北大, 却选择退学回家种地, 如今过得如何了?

1960年6月,20岁的董加耕以优异的成绩从龙岗中学毕业,还获得了保送北大的机会。

毕业典礼的前一天,董加耕轻轻推开行政办公室的门,把一封写有“回乡务农,立志耕耘”的志愿书,轻轻放在校长的办公桌上,一脸微笑地说:“校长,我决定回家务农。您把这个保送北大的机会给其他同学吧。”

校长看到这个一脸稚气的孩子,生怕他一时冲动,就耐心地劝他说:“北大可是中国的学术殿堂。你这次能去北大上学,真的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一定要想清楚啊!”

董加耕望着校长,眼神坚定地说:“我想清楚了。我不去北大读书,准备回家务农。”

董加耕为何要做出如此令人惊异的举动?现在的他,是否又为当初做出的决定而后悔呢?

董加耕其人

这个放弃去北大深造的高材生名叫董加耕,1940年2月14日出生于江苏盐城。父亲是一名老实巴交的农民,一直以种田为生。在那个战乱时期,一个农民家庭能勉强把肚子填饱,就已经很不错了。

董加耕从小就聪明伶俐,学起东西来特别快,还不到五岁,就开始帮母亲洗衣、做饭、扫地,再稍微大一点儿,又和父亲一起下田插秧、割谷,乡里乡亲都夸他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

六七岁的孩子正是上学的时候,可是,当时董加耕一家连饭都很难吃饱,又哪有钱供孩子读书呢?

1949年,新中国成立,老百姓当家做了主人,政府开也开办了学堂,穷人的孩子都有机会步入学堂念书了。

这个时候的董加耕已经快10岁了,他背着书包,和一群已经在学堂里读了好几年书的孩子,做了同学。

董加耕虽然基础比其他孩子差了很多,但由于天资聪颖,又十分刻苦,每天除了认真听老师讲课外,还把休息时间全部利用起来进行复习。结果,没过多久,董加耕很快就把成绩赶了上来,期末考试时,还得了个全班第一。

几年后,18岁的董加耕又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地最有名的重点高中龙岗中学。

进入龙岗中学后,董加耕更加勤奋了。他不仅像之前一样,把所有休息玩耍的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上,还在假期帮父母干农活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认真学习。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不到两年,董加耕就成了一名预备党员,还担任了班长和团支部书记等职务,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当之无愧的学习标兵。

面对民生疾苦,毅然放弃北大

1959年,全国很多地区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很多老百姓都吃不饱饭,董加耕所在的家乡盐城也难以幸免

那一年,董加耕正读高二。他放暑假回到家,想帮母亲煮饭,却发现一粒米都没有。他问母亲,母亲一脸愁容地对他说:“今年到处都是洪涝,庄稼颗粒无收,好多家里都已经没米吃了。”说完,提上篮子,让董加耕和她一起,去外面田沟里挖野菜。

董加耕感觉特别难受,总希望自己为家乡做点儿什么,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又开始密切关注农业的发展情况。

1960年,董加耕不仅以优异的成绩从龙岗中学毕业,还获得了保送北大的机会。就在这时,毛主席下达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号召全国人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解决肚子吃不饱的问题。

学校也针对毛主席的这一指示,开展了一系列的劳动教育董加耕通过这些活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于是,决定放弃去北大深造的机会,回家务农。

他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校长和老师劝他一定要仔细考虑清楚,母亲眼泪汪汪地劝他收回成命, 女朋友也以分手作为要挟逼他回头。

可是,董加耕都不为所动,还将自己的名字从“嘉庚”改成了“加耕”,立志扎根农村。学校领导见他心意已决,就送了他一把锄头和一支笔,鼓励他在农村好好干。

扎根农村,默默奉献,一心为公

董加耕回到家乡后,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他看到乡亲们眼中希翼的目光,心中的志向更加坚定了。

当时,农村还处于十分落后的阶段,所有的农活儿都得自己亲力亲为,田里也是常年积满了水,每走一步都特别艰难。

董加耕面对种种困难,没有丝毫退缩,又开始发挥他学习时的那股狠劲儿。他每天总是天不亮就来到田里干活,直到天黑才离开,晚上又努力钻研各种农业技术,没过多久,就成了做事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的人。

董加耕取得成绩后,并没有居功自傲,而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苦心钻研的技术,传授给乡亲们,教他们科学种田,帮助他们解决在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到秋收时节,乡亲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

有一年秋天,董加耕负责看管收购后的粮食。当时的天气很不好,整天都是阴雨绵绵,路面的一些低洼处都积满了水。放置粮食的那间屋子本来就很破旧了,在雨水的长期浸泡下,墙体开始出现松动现象。

董加耕看到上万斤的粮食即将被雨水淋湿,心急如焚,赶紧冒着雨跑到外面,从风车上拆下木板,一块一块地抵在即将坍塌的墙体上,总算保住了这一大堆粮食。

董加耕每天除了匆匆吃完家里人送来的饭菜外,其他时间都会在粮仓里转来转去,看粮食哪里没盖好,哪些角落有可能进水,不敢有一丝懈怠。妹妹让他回去抢救即将坍塌的房子,他也没离开粮仓一步。

好不容易等到雨过天晴,董加耕组织人马往城里运送粮食。从他们所在的村到城里,有好几十里路,需要走上一整天。到了中午时分,社员们感觉肚子很饿,就提议将车上粮食煮来吃。

董加耕一脸严肃地说:“这是交给国家的公粮,我们怎么能私自享用呢?”说着,就把自己带的口粮全部拿出来,分给他们吃。

1962年4月,董加耕因为文化程度高,又担任了队里的会计。他公正廉明,从不拿队里一分钱。有一次,母亲把他衣兜里的几毛钱,误当作工资,拿去买了盐。董家根知道后,赶快把家里的几个鸡蛋卖了补回款项,并主动申请接受处罚。

因为董加耕在工作中的杰出表现,他先后被评为“模范队员”“放心会计”“五好队长“,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美名远扬,受到毛主席特殊宴请

1962年8月,各大报刊对董加耕的优秀事迹展开了宣传,董加耕的名字很快就传遍全国。毛主席看到这样的报道后,也不禁赞叹:“董加耕同志能够放弃去北大深造的机会,立志务农,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现在发展农业生产,就需要像他这样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年轻人。”

有了毛主席的指示,全国学习董加耕先进事迹的气氛更浓了,各种标语口号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董加耕一下子就成了所有人心中学习的榜样,就连当时的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也在他所写的《董加耕日记》一书上题了词。

而董加耕本人也被当选为生产队长,共青团九大代表,并担任盐城地委书记,还出席了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成名后的董加耕并没有因此感到骄傲,反而比以前更加敬业了。

1964年12月16日,董加耕前往北京,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会议结束后,正忙着回家的董加耕接到了一个令他终生难忘的生日宴会邀请。

邀请他参加这次生日宴会的正是毛主席,那天是他老人家71岁生日。要知道,这么多年,毛主席考虑到人民疾苦,一直都非常节俭,从不为自己祝寿,这次生日宴会还是毛主席用自己的稿费,专门为劳模们举办的。

董加耕步入宴会厅,激动地发现参加这次宴会的不仅有周总理、朱德、陈毅等国家重要领导人,还有钱学森、余秋里之类的行业领域尖端人物,而自己只不过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

毛主席特意把董加耕喊到身旁,亲切地对他说:“你能放弃北大,扎根农村,真是好样的。建设新中国,就需要像你这样的年轻人。”说完,还特意给董加耕夹了一大块红烧肉,嘱咐他多吃点。董加耕看到毛主席对他如此关爱,感动得热泪盈眶。

1974年,董加耕参加了全国四届人大会议,被当选为人大常委。他在毛主席的特别批示下,又担任了共青团十大筹备组副组长和盐城地委副书记,不久还成为了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中的一员。

两年后,毛主席在北京逝世,董加耕十分悲痛。他在主席身边,整整守了七天七夜,来表达对主席的缅怀之情。

改革开放后,一展雄风

1982年春,董加耕被任命为盐城市郭猛乡主管乡镇工业的副乡长。1987年,又被提拔为郊区乡镇企业局副局长。

在任职期间,董加耕不仅亲自走访了多个新建的乡镇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现状,还特意组织各企业代表,远赴上海、杭州等各大城市,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前来指导,又亲自编写《乡镇企业之歌》,下乡演讲,鼓舞士气。

没过几年,当地乡镇企业生产总值就达到了100亿以上,被列为全国百强乡镇企业县之一。1996年国庆,政绩卓绝的董加耕被邀入京,参加了隆重的国庆观礼活动,还被评为“共和国英模”,享受全国劳动模范待遇。

如今的董加耕已经是81岁高龄,当记者对他进行采访,请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依然精神矍铄、红光满面的董加耕只说了16个字:“人贵有志,志贵不移。观念更新,不改初衷。”

是啊,正是因为董加耕从年轻时,就立下了“回乡务农,立志耕耘”的志向,并且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志向努力,不畏艰难,不畏险阻,始终保持“脚踩污泥,心怀天下”的初心,才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向无数个董加耕式的模范先锋致敬!

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董加耕这样“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模范先锋,才让我们伟大的祖国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感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