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 > 教育资讯

用青春视角讲述中国故事, 南大学子双语记录“苏面非遗名片”

近日,2023年“高教社杯”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全国现场交流活动在南大苏州校区落幕,南大本科生梁罗茜团队创作的6分钟双语纪录片《一面之缘,双面姑苏》荣获一等奖。

作品以人文纪实性的笔触与镜头,展现了苏式汤面“精、巧、细、雅”的人文气质。透过苏面文化,展示出了温润坚韧、光华内敛的“双面绣”苏州城市性格。评审现场,梁罗茜的一段英文陈述打动全场:“馔饮之事,永远是我们生活的最大公约数。因为这份味觉审美的共鸣,我们得以跨越文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据悉,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大美中国·故乡风韵”,大学生聚焦家乡,积极主动发掘家乡城市发展、地域文化、风土民俗、特色饮食等,讲好家乡故事,为中国故事的传承发掘丰富的内容。

“看到这个主题,我立马想到了家乡的苏式汤面。”梁罗茜来自苏州,在南大文学院三年多的熏陶渐染,练出一手好文笔,用文字展现“舌尖上的苏州”,自然不是问题——

汤、面、浇头,是苏式汤面的三大灵魂。“听戏听腔,吃面吃汤。”面汤需采用鳝骨、鱼骨、猪骨等原料,辅以独家调料,文火慢熬成汤,“吊”出鲜味汤底。生面迅速入锅,待面芯初熟,“笊篱”上下翻飞,二两面便如鲫鱼背般,伏落在高汤之中。如果说,面是不变的底色,那么,“浇头”就是百变的亮色,琳琅不下百种。苏式汤面的三大灵魂在此相会,蓄势着一场舌尖上的相逢。

味蕾的传递不能只靠文字,更何况活动的主题还是“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拍成视频,还得英文解说,这才是提升作品完成度的关键。“在接到活动通知后,我就将苏式汤面的主题向其他专业的同学进行游说,邀请大家品尝。很快,我们就组建了一个5人团队,他们来自新闻、外语等专业,我来做导演。”梁罗茜说。

这支并不算专业的学生摄制团队,用了三天时间在苏州展开拍摄。得到了南京大学团委的支持后,梁罗茜和伙伴们一道,对苏面传习所的“老师傅”,江苏省烹饪大师,苏面第四代传人肖伟民进行了采访。同时,为了丰富作品内涵,团队还采访了新一代面点师金雪晟,讲述苏式汤面的传承与创新。

“在新老数代人的努力下,苏式汤面创造了518种浇头,获得‘世界上浇头种类最多的原汤面’荣誉称号,在作品拍摄中,我们感受到了这种薪火相传的历史厚重感以及新时代的文化生命力。”梁罗茜介绍。

几天的沉浸式探寻,这群本科生充分感受到了苏式汤面的文化气质,还有古城苏州的千年品格。拍摄团队还制作了“苏面非遗名片”,传播至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让更多的海外朋友,爱上舌尖上的中国非遗。

“这是我们第一次制作视频,真的要论镜头、构图,可能都不够专业,但我觉得我们赢在了真诚。”梁罗茜给记者发来了自己的文案和答辩稿。经过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陈星副教授的专业指导,双语部分有了更为老道的展现。“比赛结束后,我被问到是否担心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把握不够精深。我说我不担心,因为我想要的不是深刻,而是一种绝对的真诚。我们未抱任何功利的想法而来,只是希望真诚地看见、记录、展现。”

文学院本科生首度跨界,一下子就拿回一等奖。梁罗茜有着自己的动力,“我的导师苗怀明老师鼓励我们,中文系的学生要成为多才多艺的人。我会向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期待我们的视频能鼓舞更多的中国青年发现家乡之美,为文化传承贡献青年方案、青年智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杨甜子

校对盛媛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