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起,江苏2024艺术类省统考“开锣”。5日上午8点多,室外温度只有5℃,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内已聚集了不少参加音乐统考面试的考生。今年是全国艺考新政落地后的首次省统考,记者调查发现,统考对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有所提高,专业能力评价方式和考查内容也有不小的变化。
变化不小,“新”在综合能力考查
5日是音乐类专业省统考面试,扬州大学附属中学考生陈雨薇一大早就来到考点附近开嗓。从初三开始学习二胡,陈雨薇的“艺龄”大概3年。当天的声乐考试让她感觉压力不小:与往年相比,今年视唱记谱方式变为五线谱记谱,不能再用简谱记谱,音乐鉴赏科目也取消了。影响更大的是声乐和器乐考试都不能使用伴奏,“以前有伴奏的时候唱技巧性比较高的曲目容易拿高分,但在清唱中就容易暴露演唱瑕疵,这也影响了我清唱曲目的选择。”她告诉记者。
美术与设计类专业考试科目依旧是素描、速写、色彩3门,但考试内容、考试时间、考试形式、科目分值,都较往年有所调整。比如,今年速写考试分值调到了100分,和素描、色彩同分,考试时间也从原来的30分钟调整为120分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考点陈新苏考生告诉记者,今年速写命题内容来源于高中美术必修课《美术鉴赏》,对考生的画面构成能力、美术鉴赏能力、艺术想象能力有较高要求。
色彩考题让不少考生出乎意料,除了过往练习时会画到的玻璃瓶、果盘、衬布等物件外,考题里还出现了一只插着一大束花的玻璃瓶。“花挺难画的,有点出乎意料,完全没练过。”考点外一位女生说。无形画室赵红军老师表示,“考题的难点在于一整束花卉的空间体积处理和玻璃材质的质感塑造。此外,一大块衬布的空间处理和塑造也有一定的难度。”
校考大面积取消,几家欢喜几家愁。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正明告诉记者,过去书法生参加艺考是“广撒网”,算好时间辗转于全省各地包括相邻省市报考,在时间和经费上消耗不少。艺考新政落地之后,不仅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从阅卷角度上讲,统考也最大可能地避免了因为各校老师审美差异带来的评判标准的不同。但也有家长感到失落,考生家长赵女士说,以前有校考的时候,哪怕考生统考成绩不理想,还可以多报考几所院校的校考来弥补。现在校考少了,碰运气的几率也小了,想靠“速成”通过艺考的风险变大了。
文化课占比提升,政策风向影响考生选择
全国艺考新政落地后,考生和家长明显感受到了“反突击”“拒功利”的政策风向。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指导意见》,2024年艺术类专业基本实现省级统考全覆盖,严格控制校考范围和规模。2024年我省开设音乐、舞蹈、表(导)演、播音与主持、美术与设计和书法等6类专业省统考。
政策风向影响学生的选择。南师附中高三年级组长吕锋老师介绍,今年依然有一些学生选择转向艺考,主要是播音与主持类和美术与设计类专业,总体看数量上是少了,学生选择趋于理性。另一所南京市直属高中的高三年级主任告诉记者,在今年应届高三学生中,有13人选择了艺术类,选择体育类的学生也有13人,艺体类考生合计26人,而去年总计是44人。
文化课成绩占比进一步提升。记者了解到,根据《江苏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实施方案》,江苏将逐步提高文化成绩要求,在现有要求基础上,分类划定、逐步提高艺术类各专业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其中,音乐类、舞蹈类、表(导)演类专业的高考文化课成绩占比为50%,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专业的高考文化课成绩占比为60%,播音与主持类专业的高考文化课成绩占比为70%。艺术史论、艺术管理、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技术等8个本科专业,不再组织专业考试,原则上安排在普通类专业相应批次,直接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考生秦子轩从初二就开始学习广播电视编导相关知识,打定主意走艺考路,但“新艺考”让他不得不改弦更张,“我也考虑过转战依然组织专业考试的‘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但实际上文化课分数占比依然很高,现在我还是决定专心高考,既然绕不过去,就夯实文化基础,如果高考分数不错的话,也可以选择相似类别的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选择余地较大。”
随新而变,人才培养要兼顾专业和人文素养
考试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学校、社会正在适应“新艺考”的改革要求。今年首次增设书法类全省统考,9日开考,包括书法临摹和书法创作两个科目。9月,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首开书法特长班,目前共22人。二十七高书法专职教师薛荣告诉记者,书法学习的两大方向是临摹和创作。临摹的内容主要是古代经典碑帖,而创作则是对给定的文本内容,按照要求进行不同的书体创作。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尤其是文字素养。在书法特长生班,每一位学生的书包里都会准备一本《说文解字》,“简体转为繁体及篆书,这是书法学习的‘入门’。”
在黄正明看来,艺术生文化课“门槛”的提高十分必要:“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艺术创作走不远!”黄正明说,不管是学油画、书法还是设计,南京大学招艺术类的研究生,一直以来都是先考文化课,再考专业水平,学艺术的孩子更要把文化课学好,“可能早期还不明显,但等进入艺术创作高峰期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在艺术道路上能不能走得更高、更远,文化素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很多‘瓶颈’,并不是靠单纯的艺术技法就能解决的。要创作出更为优秀的作品,其背后一定是文史哲等素养的综合支撑。”
新艺考的落地,对于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意义深远。“好的设计师不应该只是会画一张好看的图。”著名苏绣艺术家姚建萍的女儿、“姚绣”工作室负责人姚兰说,作为非遗传承品牌,“姚绣”招聘设计师,不仅需要专业能力,更看重人文素养。但是她发现,很多年轻人交上来的作品竟然都很巧合地叫“无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生此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
“中国传统图案有‘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说法,一个人叫‘无题’可能还比较有个性,这么多个‘无题’,就有问题了。”在姚兰看来,给自己的设计图配什么样的文字、起什么题目,并非小事,相反从中透露出的文字优美度、逻辑的丰富度等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和文化修养。当下,在苏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设计发挥着对接时代审美的作用,但设计并不是凭空而出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始终是它的“根”。“今天在敦煌的文化库里取材,明天可能就在一些建筑美学里找到灵感,只有具备综合性的文化修养,才能正确解锁传统文化这个‘宝藏’,以更大的热情进行更具创造力的挖掘。”姚建萍说。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艺术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黄正明说,如今的艺术教育需要更多具有跨学科能力、创造力和艺术审美力的人才。学校、家庭和社会一定要兼顾专业和人文素养,要推动文理渗透,真正培养国家所需的新时代高素质艺术人才。(程晓琳陈洁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