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师范热”降温的话题冲上了热搜。根据北师大研究团队的预测,到2035年,中国将面临约150万小学教师和37万初中教师的过剩问题。其实,包括江苏在内的许多地区,已经在专业动态调整中,主动降温教育类专业。
业内人士分析,这释放出不少信息,一则是,未来的教育行业将更加注重适应新趋势、新产业需求,呼唤高水平、高品质的基础教师师资;再则,是希望化“师范热”为“从教热”,鼓励师范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近年来,由于教师工作稳定、假期时间长、社会地位高,教育类专业一度成为学生们的热门选择。教育部网站显示,2017年至2021年五年间,普通本科院校教育学门类毕业生数量规模扩大近三成。然而,教师队伍的扩大,与下降的出生人口之间形成了一种落差。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师范热”降温,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回应社会经济发展新趋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例如,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徐州工程学院教育学专业被撤销,而新专业“孤独症儿童教育”为了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趋势,应时而生。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李贵希表示,设置这一专业,经过广泛调研:“全国一些大城市中的培智学校、普通学校、幼儿园也开始吸收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面对这些特殊儿童,专业师资太缺乏了。”
另一方面,控制“数量”,也意味着对“质量”有更高追求。记者注意到,国家接连出台了“鼓励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国优计划”等政策,让更多综合性大学的研究生也能加入到基础教育教师的行列。
在发展教师教育方面,江苏先行先试。
2019年,南京大学在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中,率先成立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每年招收20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培养。采用三导师制培养学生,即,每个学生配备一位教育学导师,一位学科导师,以及一位中学实践导师。
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陈晓清告诉记者:“三位导师将从不同领域和角度对学生开展联合培养,同时,学院还与江苏省的26所高品质的高中建立了实践基地合作,定期选派学生到中学实习和实践。”
陈晓清认为,在压缩普通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同时,国家又急需高水平、高品质的基础教师师资,种种政策、计划正是为了在师范领域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前不久,南京大学首届“国优计划”正式开班,旨在培养高素质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让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素养水平的人投身教育,办好教育,是“国优计划”的初衷,让有潜质的青少年将来真正成为某一项工程领域的专门人才,则是“国优计划”的愿景。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操太圣说,通过与优质中小学探索“订单式”培养,开通任教绿色通道等一系列从教激励政策,有利于鼓励毕业生投身中小学教育,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在学生就业方面,我们正联合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设计一套从‘入口’到‘出口’的一条龙措施,以便吸引到更多优质的生源,为‘国优计划’学生提供多类型就业的渠道。”
再过几天,江苏高校就要陆续放寒假了,当大多数学生背起行囊走上回家的路时,在宁夏、甘肃、西藏、云南、贵州等地,江苏一批批研究生支教团的同学们将驻守支教地。陈晓清表示,支教是高质量师资培养的重要一环。
陈晓清说:“很多学生参加完研究生支教团回来,无论是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还是心理素质,肉眼可见地有很大提高。一批批同学前赴后继努力改变大山,大山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我院生源地在西部地区的很多学生,都明确表示毕业后要回家任教。在我看来,这是极富责任与担当的举动。”
大城市里上演“师范热”,乡村里的坚守也应被看见。
破解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等问题,情怀和奉献精神远远不够,还需从制度入手来破局。将教育均衡理念落实在实处,缩小城乡办学环境之间的差距,给乡村教师更大的成长与发展空间,从而让“从教热”在乡村学校的教学岗位上一起“热”起来。
(江苏新闻广播/刘正则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