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 > 教育资讯

87岁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李大潜: 起跑线上, 我的数学考了18分

“勤奋可以弥补聪明的不足,但聪明无法弥补懒惰的缺陷。”创办于1909年的南通中学是当地第一所推行新式教学的中学堂,百余年来人才辈出。1月7日,一个普通的周日,从挂着这条横幅的校门走进校园,地面上有红黄蓝三色的直线一直通向远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跑道。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流行多年的一句话。但“起跑线”是什么?有确切的“起跑线”吗?“起跑线”又在哪里?这天上午,87岁的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大潜回到母校。他带来自己的一本新书,就叫《起跑线上》,还有一个副标题“写给15岁以前的我”。

一位耄耋之年的数学家回想自己的15岁,他会想到什么?

或许是家乡狼山上的支云塔。1953年,李大潜即将去上海读大学,临别之前,和同学们一起来到这塔下游玩。映入眼帘的是山顶光教寺大门前的一副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南通中学的这一届毕业生中,考取北京大学?7人、清华大学21人、复旦大学4人、交通大学22人、浙江大学31人……“我和我的同学们的确是怀着这样的抱负与胸襟离开南通城的。”

又或许是那张18分的考卷。当年跳级上初中的李大潜才9岁,第一次数学期中考试得了18分,老师规定每次考试离及格线差一分就要用戒尺打一下手心,许是看他年纪小,轮到时竟手下留情,破例放过了。多年之后回忆,李大潜仍感慨:“老师保护了我小小的自尊心。”

还有代数里“负负得正”的规律,怎么也弄不懂,气得父亲摔书而去……

这林林总总,他想告诉台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自己并非天才,也没有在起跑线上领先。

15岁以前的时光,被李大潜视作自己的黄金岁月,“不仅因为它为我一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因为这是我生活得很愉快、进步最迅速、收获也最大的一个成长阶段。”

“在南通中学三年高中学习期间,祖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眼看就要开始,令人憧憬的大学生活也一步步向我们走近,大家都强烈地感受到新生活的召唤。但我们并没有为应付高考而加班加点、临时抱佛脚,而是继续着正常、轻松而有序的学习生活。这一成长阶段应该就是我的一个起跑线,但我们当年并没有这一个概念,老师,家长包括我们自己也没有刻意要求我们在这一起跑线上大干一场。”李大潜说,“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的进步和收获,我当时所受的教益,在某种意义上讲,应该说失败与挫折比成功给我的帮助大,从同学身上学习到的比从老师那里学到的多,从老师为人处世方面所受的感染比老师在教学上给予的帮助更加重要,课外自己的学习、钻研比课堂学习收获更大。”

在《起跑线上》里,李大潜如此总结:“我怀念少年时代那种自由宽松而又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当年老师对我们严格而不苛求的态度,使我的这种学习方式及经历成为可能。我所就读的那所中学后来走出了20多位两院院士。有人说这是教育的奇迹,但我觉得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漫长努力之结果,如果一定要说某段时间发生了奇迹,那一定是长久积累的结果。”

由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起跑线上》封面设计别具一格:沉稳庄重的底色、象征少年学子的绿色、闪闪发光的星空、起跑线上的数字、无限延长的跑道,蕴含着起步与成长、求知与探秘。揭开跑道上的一条封条,又像撕开一个信封,里面藏着一张卡片,印着李大潜的一句话。策划编辑黄劲草告诉记者,卡片有五种,通过这样的设计,希望达成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感。

李大潜是《辞海》《十万个为什么》分册主编、编委,不仅学术成就卓然,且活跃在大学教育一线,关心基础教育,他梳理中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指导思想,承担起上海市中小学数学教材编纂的任务,还以个人名义在母校设立“馥华奖学金”鼓励志存高远的孩子们。“最初在我们的眼中,他是一位数学家,而最终打动我们的,是一名教育者。”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陆小新说。

《起跑线上》的缘起,正是来自李大潜与基础教育一线工作者频繁的交流。“面对众多家长因为‘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产生的焦虑情绪,面对不少教师明知不应为却只能为的无奈,我会情不自禁想起曾经走过的那段求学、生活经历。”在后记中,李大潜说,“尽管我与现在的少年中间隔着一条宽阔的时间河流,但无论时光怎样流逝,世间总有一些东西一直就在那里。”

“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教什么、怎么教’、青少年身心健康等问题,成为公众关心与焦虑的当下,能够出版《起跑线上——写给十五岁以前的我》,成为数学家与当代青少年、家长、教育工作者之间的桥梁,让读者看到一位可亲可感的数学家,体味到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推动社会对于‘何为教育、教育何为’,在孩子求知生涯中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同学等位置的讨论与对话,是我们的荣幸。”陆小新说。

“李大潜院士与当代青少年成长的年代不同、所处的环境不一,但那些属于少年学子的情感、困惑、理想是相通的。”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说,读这本《起跑线上》,最令他难忘和感动的是,几乎每一篇文字中,李院士都写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初中老师、高中老师、大学老师,一个个小片段、小场景、小故事、小生活背后的大情怀、大世界、大学问、大先生,引发温暖、绵长的情感共鸣。

“现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已经成了一种时髦的说法,甚至在学前阶段,不少家长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将这句话用于人才的成长与培养,我总觉得很值得推敲,也缺乏科学性。”李大潜说,人一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不是100米、200米的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关心起跑线,不要因刚刚起跑而放松懈怠,自然是必要的,但不能以牺牲一生中仅有一次的幸福童年为代价。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意味着每次考试都要得第一名,更不等于拔苗助长地提前学习后继的课程和内容。如果家长及老师都能理智地看待起跑线上的成败与焦虑,自觉地告别那些长远来看弊远大于利的种种做法,让孩子们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满怀信心和勇气面对未来,我们的下一代就能真正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起跑线上。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这本小书能对青少年的培养提供一点宝贵的启示,在教育这一层面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将无比欣慰。”

分享完创作心得,走下台之前,87岁的李大潜对台下又是深深一鞠躬。台下坐着的,正是他所说的“这本书最期待的读者”。

李大潜

1937年生于江苏南通,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偏微分方程、控制理论、工业应用数学。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华罗庚数学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法兰西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及法国巴黎十二大名誉博士称号等。

1953年,李大潜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成为年级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得到苏步青、谷超豪两位大师的培养。苏步青、谷超豪、李大潜在数学界留下“苏门三代”佳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