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 > 教育资讯

艺术普及教育进校园| 将泥巴玩出新花样! 艺术大师组团授课, 这群高中生“变身”小雕塑家

近日,艺术普及教育进校园第二期项目雕塑创作普及课在南京市第一中学顺利结课。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雕塑家协会主席尚荣携团队走进校园,为一中学子开启人文雕塑艺术之门。

据悉,艺术普及教育进校园项目是在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指导下,由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南京市教育局及扬子晚报主办,少年志融媒平台承办的教育推广项目。第二期项目共推出10门艺术课程,组建艺术名家团队,共同助力学校美育提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师生艺术修养。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副主任王超

感受泥性,了解泥性

在学习泥塑的过程中塑造人格

“任何一个门类,任何一个科目,它都有自己的核心和重要的性质,我们要想制作雕塑,首先就要了解泥性。”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副主任王超在课堂上带领同学们一起揉泥巴,让他们了解泥的属性,把握干湿变化,了解泥塑对泥的要求,以及雕塑中泥的种类。同学们对于泥塑的可行性进行了热烈地尝试和探讨。

之后,在王超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尝试了应物象形的创作方法,通过对泥自然肌理产生的诸多变化,顺应材料本性进行创造,一团团泥巴在他们手中 不断变化,形成各式各样惟妙惟肖的作品,让同学们大感神奇。

“雕塑塑人,不光是塑造现实世界的人,更是塑造人格的重要体现。”王超在采访中表示:“经过几节课的接触,我感到一中的学生都是比较活泼开朗的,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劳动技能仍有待提升,我们的雕塑课正好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锻炼。立德树人与雕塑是分不开的,会做人才能做好雕塑,在学习雕塑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够体会到树立人格的重要性。希望雕塑课程也能够为他们打开一个新的思路,让他们学会用艺术的渠道来解决一些问题。”

“第一次接触到雕塑课的时候,感觉很新奇,在不断地尝试体验中,我们先是了解雕塑的一些作品,获得总体的认知;再是观摩老师的示范,让一个抽象的过程变得真实可感;随后亲手触摸到泥,在指腹间体验柔顺润滑的艺术气息。”高一(10)班黎子涵同学表示:“在老师悉心指导下,我的技术渐渐从生疏变得熟练起来,我手下泥团凹凸不平的表面逐渐在指肚有力不失巧劲地抹平下变得光滑。在老师的带领下,我感受到了泥性的自然美,在刻画人像、事物的过程中学会了沉下心来观察每一处细节,生活的美通过作品的呈现跃然于眼前,浮现于心间,为心中带来一份静谧之隅。”

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刘权(右)

学习模具翻制与模型着色

见证完整雕塑作品的诞生

“模具翻制是雕塑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将原始作品的形态和细节准确地复制下来,为后续的雕塑模型制作提供基础。”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刘权为同学们介绍了模具翻制的基本原理和所需材料。随后亲自演示了脱模的过程,同学们逐渐掌握了模具翻制的基本技能,并了解到模具在雕塑制作中的重要性。

之后的课程中,刘权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选择色彩的原则和技巧,以及色彩在雕塑中的作用。并演示如何调配颜色,以及如何用工具对雕塑进行上色。经过他的指导,同学们掌握了雕塑模型着色的基本技巧,并了解到色彩在雕塑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一个个作品逐渐绽放出不一样的绚丽色彩。

“经过两次的接触,我对一中的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展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和专注力,对雕塑的模型翻制和模型着色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努力。他们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色彩搭配合理,着色技巧熟练,作品呈现出了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刘权在采访中表示:“学习雕塑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引导他们发现并欣赏生活中的美。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更能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雕塑课程还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最后这几节课让我近距离观看了雕塑从泥塑变成艺术作品的全过程,觉得非常神奇。”高一(3)班邓铭涛同学表示:“通过老师们的耐心指导,我们从0开始,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了一个人物雕塑作品的诞生。虽然做得并不完美,但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见习记者 高嘉曼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

摄影 朱思琪

校对 盛媛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