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姜萍是该赛事举办以来第一位进入决赛的中专在读生。图/微信公众号“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
6月13日,一则关于“中专生晋级全球数学竞赛决赛”的消息引发关注。据澎湃新闻报道,在该比赛中,江苏学习服装设计的17岁中专生姜萍以第十二名的成绩晋级。而进入决赛的前20名选手中,除了姜萍,其他人均来自北大、清华、麻省理工、剑桥等知名高校。姜萍也是这项赛事举办以来第一位进入决赛的中专在读生。
中专生姜萍能在“高手如林”的数学竞赛中入围决赛,这引发舆论关注。甚至有网友称,这“带火”了姜萍所在的中专学校。但显然,姜萍取得的突出成绩和中专的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并不一致,她在数学学科方面表现出的天赋,表明她更应该成为研究数学的学术人才。
姜萍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这取决于她自己的选择和努力。她继续做服装设计,或者考虑选择到普通高校数学专业深造,今后从事数学研究,这是她的自主权利。
而姜萍的经历也再一次启示,不能用总分标准评价所有人才,要给“偏科”学生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给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据姜萍读中专的数学老师介绍,姜萍本来是可以读高中的,尽管数学很好,但有几门没考好,不够上重点高中,就来到了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学习服装设计。姜萍的数学天赋在就读涟水中专后才逐渐显现出来。中考时,姜萍做题偏慢,中考数学没有答完卷。
幸亏她在中专遇到了好老师,她的数学天赋被发现并得到培养。这在中专学校是可遇不可求的。通常来说,中专更重视技能课程建设,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的师资力量远不如普通高中,更不如重点高中。但恰恰在涟水中专,有专心投入研究数学的数学老师。
因此,姜萍得以在有影响力的数学竞赛中崭露头角,这除了她自身的天赋、努力外,还有很偶然地遇到名师的“运气”。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如何让每个学生的天赋、特长都被发现,让偶然变为必然?
这需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不能再用单一的总分标准、一把尺子评价所有学生。我国中高考主要用考生的所有科目考试总分进行排序、结合学生的志愿进行录取。这属于“总分公平”,但却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总分评价”模式中,偏科的学生就很吃亏。
如此一来,一名学生的学科特长被漠视,其个性发展被总分要求淹没。将很多时间用于“补齐学科短板”而不是发展学科特长,是不少学生面对“总分评价”模式,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恰恰要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这就需要打破总分评价模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或者在总分评价模式基础上,探索给偏科人才脱颖而出机会的破格录取制度。
今年,我国多所实施强基计划招生的高校都提出,对数学单科成绩超过一定分值、考生高考总成绩进入一定范围的学生实行破格入围校测的政策。
这些学生参加学校校测,高考成绩与学校校测综合评分达到学校录取其他强基计划学生的综合分即可录取。这就是重视学科特长的具体措施,传递出重视学生个性、特长的改革信息。
当然,建立破格录取制度,也必须回应社会对公平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要针对破格录取建立科学公平的评价体系,由专家委员会制定破格标准,并对申请破格学生进行专业评价,并确保整个评价过程公开、透明。
比如,对于姜萍而言,实施强基计划的高校不妨将其纳入强基计划的破格招生对象,并对其报考强基计划、入围强基计划校测,以及最终录取进行专业评价,看其是否符合本校强基计划招生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育人要求。如果达到,完全可不拘一格降人才。
如此,方能让姜萍这样的“偏才”及时被发现、被重视,而不是泯然众人。
撰稿/熊丙奇(教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