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毕业至今已经11年了,遥想当年填报了一所知名985大学的理工科专业,虽然上了投档线,但还是没能如愿,结果被调剂到一所原财政部直属财经大学,当时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经过四年的学习,顺利进入了一家股份制银行的省行部门上班,当时整个班上一共56名学生,其中有40%的同学留在了本省工作,30%的同学去了珠三角。从工作单位来看,全班超过60%的人去到了银行,而我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因为跟我进同一家银行的同班同学就有5个。
十余年前的大学生显然没有那么卷,当然就业环境也要比现在好很多,所以当时班上竟然有人放弃了保研的机会,全班去都研究生的人仅仅只有2个。
去年班上组织了毕业十周年的聚会,来的同学有二十多个,大多已经成家立业,从事的工作也还是以银行、财务类为主,其中有5人已经成为了支行的行长、副行长,也有几个在分行的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当然也有不少还在基层当普通员工,总体来说过得都还不错。
上周末正好跟一位在股份制银行省级分行担任人力资源部副总的同学吃饭,期间聊到他的工作---校园招聘,他坦言现在财经类学生太傲娇了,他们分行到江西财经大学招聘,因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了银行基本上要先从事柜员的岗位,然后才能调整到客户经理以及后台管理部门,导致很多的学生根本不愿投递,原本计划招50个人,可是投递简历的学生尚且不足50人,导致他只能到其他学校招聘。
对于这样的现象,很多人会说,银行以及财务类工作正在走向科技化,操作岗位会慢慢减少,导致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此话并没有错,但是这个过程非常缓慢,并且银行是服务类行业,大部分工作并不能由机器代替。所以这么多年来,科技金融的说法一直在提,但是财经类学生的就业依然很好,可以这么说:只要愿意从基层开始做起,大部分的财经大学毕业生还是能找到一份工作的。
有一点令人不解的地方:在当前高考招生录取的阶段,财经类大学的分数线却逐步遇冷,包括上海财经、中央财经、西南财经、中南财经、江西财经等一种名校分数线较往年明显下滑,以江西省为例,10年前,江西财经大学的分数线一直比211工程大学---南昌大学更高,比江西师范大学那就高出了一大截。
近年来,江西财经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落后于南昌大学(这个也可以理解),可是现在连江西师范大学的分数线也跟江西财经大学不相上下了,其实师范类毕业生才是未来最令人担忧的。
2022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超过1080万人,可是2022年全国的出生人口才1062万,其实从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开始,出生人数就断崖式下跌,这就意味着五六年后上小学生的人较当前要下降一半,那还需要这么多的老师吗?
很多人会说:那就大班改小班,教师可以继续增加,这样实现优质教育。问题是:我国的初中、小学都是义务教育,政府能够负担得起吗?所以很快就会出现教师过剩的情况,后面几年各地方必然停止招聘教师。
财经和师范之间的选择,已经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