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辽宁 > 教育资讯

12年前, 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的38岁三轮车夫, 如今怎么样了?

人生漫漫,总要有点爱好,不然如何度过这一个又一个无聊的日子,如果岁月是一杯白开水,那爱好就如同一包白砂糖,不断的倒入这无色无味的水中,让它越来越甜。

所谓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12年前,那个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的38岁三轮车夫,如今怎么样了?

无意的翻阅,一生的选择

1972年,在辽宁锦州的一个小房屋里,蔡伟出生了。如果说,每个人出生前都看过自己的剧本,那么蔡伟在天上看剧本的时候,应该很欢喜,还有可能想迫不及待地体验一下,这个中年得志的人生。

蔡伟的家庭并不富裕,父母都是平平无奇的打工族,平时也没有时间管他,不过小小年纪的蔡伟倒是给自己找了个乐子。

无意间他翻开家里一本落满灰尘的书,是一本破旧的古代典籍,发黄的书页里不甚清晰的字体立刻吸引了他的注意,一时间好奇心爆棚,对着这从未见过的书籍好一阵端详。

也许这就是“一见钟情”,蔡伟瞬间就对这古代的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他不认识这书里的字,于是就找来一本古代汉语词典,不厌其烦的一一查阅。

越是了解越是想要了解,他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无事便翻阅着旁人觉得枯燥无味的古书。一次他经过书店的时候,看到了橱窗里摆着的一本古代典籍,便把自己的全部零花钱都拿了出来,买了一本回家看。

这深奥的古代文学像是发着耀眼的亮光,深深吸引着蔡伟,旁人看一眼书名就会躲避的书籍,他却读起来津津有味。

蔡伟的零花钱也不多,积攒很久很久才能买上薄薄的一本,如饥似渴胃口大开的他完全不能满足于现状,干脆直接办了一个锦州图书馆的借书证。无事便去看书,还会细心抄录那些密密麻麻的古文。

虽然大学落榜,也没放弃理想

蔡伟终究还是个学生,与其他同龄孩子一样,他也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奈何蔡伟除了语文对其他科目提不起任何兴趣。尤其是数学,英语,光是看到这几个大字都够他头疼好一阵。

1991年,6月中旬的一天下午,蔡伟从高考的考场出来,那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然而蔡伟的心情并不像这天气一样好,因为他心里清楚,极度偏科的他,注定落榜。

果然不出所料,他的成绩没能使他走入任何一个理想的大学。没等成绩出来的那一天,他就把自己的工作找好了,是在一家普通的胶管厂,做着流水线的活儿。

这个工作虽然收入不多,但是每天上下班的时间都是固定的,下班后可以有时间静下来好好看会喜欢的书,研究那些古代的文字。

这个时候的蔡伟已经结婚了,他有一个平凡但是又很尊敬他的妻子,他把闲暇时间都用来读书,他的妻子也并未有过任何埋怨,虽然不懂他在读些什么,但是也不去打扰他。

本以为生活就这样将就下去也挺好的,有稳定的工作,有喜欢做的事情,这对芸芸众生来说,已经很惬意了。

结果好景不长,平稳的生活才持续了两年,这不起眼的胶管厂就倒闭了。蔡伟也就此失去了工作,变得迷茫,手足无措。

生活总要继续,爱好也不能放弃。一番思虑过后,蔡伟决定摆摊为生。

对于爱书如命的他,当真是一个不二的选择。不管天冷天热,每天早出晚归,把车子停在安静的角落,便开始埋头看书。

这里是整个锦州最安静的小贩摊,老板只顾低头看书,时常忘记了自己在做生意,若是有人随意拿走了他车上的东西,他都不会察觉。

这个生意虽然安逸,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老板,也很难挣到钱,充其量只够糊口的饭钱,有时候甚至连日常开销都不够。

虽然生活寒酸,但精神却十分顽强,在他手抄的《尔雅》的扉页上写着:“积微言细,自就鸿文”。书页早已泛黄,在破旧的木桌上摆着,看样子,是经常翻阅。

一个偶然的机会,蔡伟登陆了国学网,他发现这里真是一个好天地,有很多热爱古文的人在这里聚集,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古代文学的见解。

蔡伟仿佛又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这里,他可以畅通无阻地发表自己的言论,把自己几十年积攒的知识,全部输出在这个平台。

他还给自己起了个叫“小学”的名字。此处的小学,指的是中国古代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统称的意思。

如蔡伟是千里马,那裘老便是他的伯乐

随后他认识了文学界的大佬——裘锡圭先生。在很多年前,他读书的时候就读到过裘锡圭先生,对他很是敬仰,如今能在这个平台认识他,简直让他喜不自胜。

有一次,裘老在《文物》上发表《<神乌赋>初探》一文,其中提到,他不懂《神乌赋》中“佐子”的意思。

蔡伟看到裘老的文章,很高兴自己能有给前辈答疑的机会,便写信给裘老说“佐子”通“嗟子”,嗟,原是叹息之意。裘老看到书信后豁然开朗,直呼后生可畏。俩人也因此有了联系。

裘老还说,蔡伟虽然未受正统教育,但是在很多地方也颇有见地。“比如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中有一句‘莫之其亘’,‘亘’通常认作‘恒’,从词义上讲不太好理解,蔡伟提出,楚简中常把‘及’写成‘亘’,有终极的意思。对我很有启发。”

在这之前,他曾给裘老写了封信,那个时候刚了解到裘老,还不熟悉,也没想着能收到回信,可是没过多久,他竟然收到了裘老的回信。

裘老在回信里褒奖他:“你对传统‘小学’真心好之,不计功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这几个字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一直影响着蔡伟,成为他今后的精神支柱。时至今日,他仍然保留着裘老给他的回信。

裘老还发表了一篇《佐子”应该为“嗟子》的文章。这个高中毕业年仅26岁的后生,一时间在古文研究学界名声大噪。

很多从业好多年的大佬都注意到了他。“他写东西不多,很谨慎,难得的是,能把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看。”这是裘老对他的评价。

后来,蔡伟在国学网上的动态越来越少,有时候甚至几十天都看不到他发的文章。

裘老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一番询问后才得知,原来是蔡伟的妻子生病了,蔡伟没钱给妻子看病,只能去坐了三轮车车夫,这个工作比摆摊挣得多一些,但是也让他彻底没有时间再去看书,发表动态。

不过老天爷总会眷顾努力的人,正好那年是2018年,《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的编写工作正式开幕,裘老借着这个机会,邀请了蔡伟一起参与这个研究古代文学的工程。

不只是裘老,就连大名鼎鼎的董珊教授也对蔡伟来编写这个工程表示大力支持。

果然不出所料,这个大学都没读过的年轻人,在一群老前辈面前,伸展自如,如鱼得水,还掌握了这项工作的核心任务。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这个文献的编写工程顺利结束。

人到中年,还能读一读博士

大家看到了蔡伟的实力,感叹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应该把这个人才放在他本该极致发挥的地方。

于是,在某个平凡的一天,蔡伟收到了一封邀请函,是由裘锡圭先生为主的三位专家一起推荐的,邀请他到复旦大学就读博士。

蔡伟的人生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来平平无奇的打工人纵身一跃变成了复旦大学的博士。

蔡伟开始在复旦大学读博,然而自己知识储备过于匮乏,所有东西都要从头学起,包括外语蔡伟学英语实属艰难。

复旦大学对此做出了调整,让他改修日语,一方面,日语不像英语那样难学,另一方面,日本也有不少同类的研究。

这几年间,犹如上天给他打开了一扇美丽的天窗,让他在古代文学的知识海洋里,自由地翱翔,放飞自我,对古代文化如饥似渴,更是废寝忘食的学习。

蔡伟说他很珍惜这个机会,也一直秉承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原则。他还说自己尚在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言的“第二境界”,要更加努力。

可是,自己这个博士学位只能是第二学历,第一学历是永远都无法改变的高中,再加上蔡伟年纪已到中年,想找个像样的工作,却不甚容易。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正在苦于工作没有出处,一个天降的好消息砸向这个本该幸运的人,他被贵州安顺学院特意聘请,来做贵州安顺学院的教授。

蔡伟得到这个惊天的好消息,喜出望外,这无疑是老天爷给他的一个最好的眷顾。让他从此不再为了生计烦忧。

如今,蔡伟还在贵州安顺学院任教,他一丝不苟,对待学术,对待学生,都十分用心。在我国,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并不多,可是蔡伟却是这其中,最痴迷,最“深情”的一个。

无论生活过成什么样子,对未来都要抱有希望,时刻坚持着自己的爱好,总有一天,它能让你落寞的生活“蓬荜生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