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辽宁一位38岁的三轮车夫,收到了复旦大学博士生的录取通知书,在当地引起了巨大反响。
这个男子名叫蔡伟,平时靠摆摊和蹬三轮拉客为生。
复旦大学是一所百年名校,为什么会录取只有高中学历的三轮车夫呢?
蔡伟凭什么让复旦大学为他开绿灯?
他有什么厉害的背景?
12年过去了,他如今过得怎样?
01
在收到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前,蔡伟在别人眼里,是个穷困潦倒,一事无成的中年男人。
1972年,蔡伟出生于辽宁锦州,他的父母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工人。
从上学开始,蔡伟就对语文情有独钟。每遇到一个生僻字,他都会翻看字典,先查找读音,再搞清这个字背后的典故。
时间久了,蔡伟掌握了大量的生僻字,就连老师遇到了这方面的困难,也会找他“帮忙”。
然而,除了语文一骑绝尘外,蔡伟的其他科目就明显弱了很多。
任凭他再怎么努力,数学、英语等科目的成绩还是提不上去。
1991年,蔡伟参加高考,毫无悬念的落榜了。
他一心想要复读,便拿着高考成绩单找到班主任。
没想到,竟遭到了班主任的讥讽:“你偏科太严重了,估计复读也没什么用,你注定和上大学无缘了!”
此时的老师并没有想到,眼前这个“笨蛋学生”,会在20年后,成为一流名校的博士。
当时的蔡伟,并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
老师的话深深地刺痛了他,他只能黯然离开学校。
19岁的蔡伟,拿着高中毕业证,走入汹涌的人潮,从此为养家糊口而奔波。
02
蔡伟高中毕业后,在胶管厂的流水线当了一名机床工人。
此时,蔡伟已经认命了。
考不上大学,还谈什么古文?还是安安生生的上班养家吧!
然而,那一摞摞纸张泛黄的古籍,犹如“情人”一般,总在不经意间潜入他的梦中。
他无论如何也放不下钟爱的“古文”,闲暇时间又一头扎进了故纸堆。
作为一名普通小工人,蔡伟根本买不起昂贵的古籍。
一本几百页厚的古籍,定价要五六百元甚至上千。
蔡伟买不起书,只好泡在图书馆抄,一本《尔雅》,他抄了整整20天。
他家里珍藏的大量书籍都是那个时期,一个字一个字手抄下来的。
上班的时候,蔡伟一有空,就在大腿上比划练字,嘴里还念念有词。
工友们都笑话他,这人是个神经病吧?
下班后,工友们都聚在一起喝酒、打扑克,只有蔡伟远离人群,躲在角落里,抱着古籍,逐字逐句的啃。
父母看见了,直摇头,这孩子真是没救了。
同事和亲友都不理解他,觉得蔡伟脑子有病,一个工人大老粗,看书有啥用?这些玩意儿能顶吃还是能顶喝?
面对嘲讽,蔡伟不以为意。
尽管胶管厂的工资不高,但这种稳定的生活已经让蔡伟很满足。
可惜,这种稳定仅仅持续了两年多,蔡伟就下岗了。
一没高学历,二没过硬的技能,再加上他性格沉闷,不擅社交,去哪儿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呢?
1995年,蔡伟在一个食堂找了份揉馒头的工作。他每天起早贪黑的忙碌,拿到的工资却很低,每个月只有100块钱。
饶是如此,蔡伟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
但一个大老爷们,每月一百块钱的工资,连自己都养不活。
经过反复思量,蔡伟四处借了1万块钱,开始到街上摆地摊。
于是,锦州街头上,多了一个文质彬彬、沉默寡言的小贩。
蔡伟推着一辆三轮车,上面是香烟、饮料、杂志,夏天也会有雪糕,每天早早出摊,傍晚收摊。
但出摊的时候,蔡伟只顾埋头看书,从不吆喝,甚至有顾客叫他,他都听不见。
和其他小贩相比,他的收入是这条街上最少的。
尽管这样,蔡伟却很开心。
因为和胶管厂相比,他有更多的时间看书学习了。
一块摆摊的人看了都笑话他,一个小摊贩看这么多书,有啥用?
可蔡伟不以为意,他的小摊,一摆就是十几年。
这个小小的地摊不仅让他在市井中艰难谋生,也给了他足够的时间去大量阅读,在古籍的世界里潜心修习。
在这期间,蔡伟有了自己的家庭。
03
妻子张月是服装厂的一名普通女工,两人通过媒人介绍认识,很快就结婚了。
婚后,两人住在面积不大的两居室中,房子没有装修,满屋子都是蔡伟买的书籍和做的笔记资料。
张月文化不高,也不懂得蔡伟在研究些什么,但她从不干涉丈夫的爱好,也不逼着蔡伟出去赚大钱。
锦州的冬天,零下十几度,夫妻俩穷的交不起暖气费。实在太冷,就盖三四床被子,即使这样夜里也会被冻醒。
结婚多年,家里没有添置过任何像样的家具,最值钱的就是床底下一摞一摞的古书。
在这样的境遇中,张月也从未抱怨,对这个书呆子丈夫不离不弃,她说:“蔡伟人实在,他想学习是好事,反正也没怎么花钱。”
有贤妻支持,还有古书可读,蔡伟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
1995年,蔡伟遇到了人生的贵人----中国古文字学界泰斗裘锡圭老先生。
当时,蔡伟因仰慕老先生的才学,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寄出一封信,讲述自己在古文字方面的心得。
裘先生不仅给蔡伟回了信,还对他一直坚持自学的态度表示赞赏:“不计功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
先生的回信使蔡伟很感动,还在1996年特意赶赴北京,拜见了裘老先生。
正是这一面之缘,给了蔡伟莫大的鼓励。
让他在随后的十几年间,哪怕再苦再难,也一直没有停下研究古文的脚步。
由于囊中羞涩,直到2003年,蔡伟才购置了一台二手电脑,闲暇时间上网和爱好古文字的网友们交流学习。
他还注册了一个名叫“抱小”的账号。
爱才惜才的裘老先生并没有忘记蔡伟,格外关注“抱小”的动态。
每当蔡伟有了新的文章更新,老先生都会及时阅读。
随着了解深入,裘先生越发震惊于这个锦州小贩的功底和才华。
04
在互联网上,“抱小”是古文字领域的大神;而在现实中,蔡伟却是连妻子治病钱都付不起的三轮车夫。
2007年,蔡伟的妻子张月病了。
随后的一年时间里,张月已经无法上班,只能留在家里休养。为了给妻子治病,蔡伟前后向亲戚借了5万元。
对于蔡伟夫妻来说,5万元是一笔巨款。
而摆摊的生意越来越不景气,为了赚钱,蔡伟花了几百块钱买了一辆三轮车,开始蹬三轮车,拉客赚钱。
为了多赚点钱,蔡伟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四处奔波。
每天蹬着三轮穿行在锦州的大街小巷,一天拉十几单,挣个四五十块钱。
蹬三轮是个纯体力活儿,蔡伟每天忙到深夜才回家,进门后累的倒头就睡,再也没有精力和时间看书和登录论坛。
即使这样,一个月也就 1000来块钱的收入,除去妻子的药费,剩下的钱还要用来生活和支付其他开销,日子过得非常拮据。
此时的蔡伟,已经36岁,古文字这条路好像已经是走不通了。
这时,又是裘锡圭教授帮助了蔡伟。
裘教授发现蔡伟的文章几乎不再更新。他赶紧联系蔡伟,询问他是否出了什么事?
裘教授在得知蔡伟的困境后,不忍心流失一位古文字的研究人才,决定为蔡伟提供帮助,帮他找一份“对口”的工作。
2008年,恰逢复旦大学合作参与《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的编纂工作。
在裘锡圭教授的大力推荐下,复旦大学特聘蔡伟为临时研究员,协助编撰工作,月薪3000元。
这份工作极大地缓解了蔡伟的经济压力,加上妻子张月的病已经康复了一大半,蔡伟欣然赴任。
就这样,仅有高中学历的三轮车夫蔡伟,加入了古文字专家团队,投入到紧张有序的编撰工作中。
05
事实证明,蔡伟很适合这份工作。
自从他加入编撰团队后,很多专家都拿不准意思的词语,蔡伟都能适时的解释出来。
参与编撰工作的专家学者,对蔡伟赞不绝口。
2009年,历时一年,《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编写完毕。
欣喜的同时,蔡伟再一次陷入纠结苦闷中。
造诣不逊于专业人员的他,深爱着古文字工作。
但项目结束后,他还是要回到现实中蹬三轮车,靠体力谋生。
这对蔡伟来说,是一种残忍的折磨。
这一次,又是裘老先生帮助了他。
在裘老看来,蔡伟身上有一股韧劲儿。
古文字学不同于一般学科,它需要的不是天赋,而是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现在很多年轻人嫌弃这份工作过于枯燥无味,不愿参与进来。
在蔡伟身上,几位大师看到了中华文脉传承的火焰。
为了不埋没这棵好苗子,裘锡圭、李家浩、吴振武三位专家联名起草了一封推荐信,附加一份复旦大学的申请,直接送抵教育部。
在信中,几位教授为蔡伟申请不参加统考,作为裘先生的自招学生攻读博士。
教育部经过严格考察,同意了这几位教授的申请。
自招生读博需要通过学校的考核,才能录取。根据蔡伟的情况,学校特意将考试科目中的英语换成了日语,使蔡伟顺利通过了考试。
蔡伟的命运从此被彻底改写。
2009年,蔡伟收到了复旦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
一时间,蔡伟成了整个锦州乃至全国的名人。
他在38岁这年,从穷困潦倒的三轮车夫逆袭为名校博士。
但由于基础薄弱,偏科严重,再加上没有受过系统的本科、硕士教育,蔡伟在很多科目的学习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同学,需要他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去一一克服。
经过6年的奋战,蔡伟终于通过各项考核,从复旦大学毕业。
这一年,蔡伟已经44岁了!
06
博士毕业后,找工作又成了让蔡伟头疼的事情。
人生过半,年龄成为蔡伟最大的求职障碍。
经过一番波折后,蔡伟终于被贵州安顺学院聘用,成为一名教授书法和文字学的大学老师。
如今,蔡伟在贵州安顺学院已经工作了7年。
年过50的他,将毕生所学悉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像曾经的裘锡圭、董珊教授一样,为古文字的传承而努力。
在学校,他从不提及自己的过去,以至于学生们并不知道眼前这位其貌不扬的老师,就是当年那位轰动全国的“三轮车夫”。
生活上,他依旧简朴低调,大部分工资都用来买书。
最大的变化,可能就是家庭了。
自从来到贵州安顺学院执教后,蔡伟就把妻儿接了过来,一家人的生活平静而幸福。
如今的蔡伟很知足。
无论是昔日的“三轮车夫”,还是今日的“大学教师”,蔡伟的初心从未改变。
正因为想得简单,所以才活得通透。
蔡伟是天才吗?显然不是。他只是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事情,一路坚持,将它做到了极致。
想想人到中年的我们,是不是也曾有过很多的梦想。
只是长大后,我们被越来越多的欲望裹挟,在名利与得失之间,渐渐将它们遗忘。
如果我们也能像蔡伟一样,在某一项技艺上,摒弃名利,潜心修持,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也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有梦想的人都很了不起,想实现梦想,什么时候都不晚。
致敬所有努力追梦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