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大中小学阶段在数学科学方面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国内外著名高校与中小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交流合作的平台,1月6日上午,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联合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启动首届数学科学基础教育学术研讨会。会上,关心和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及研究工作的中小学和高校教师共议“创新人才培养大中小衔接与贯通”的话题。
据介绍,此次研讨会将持续至7日,教育部教材局、北京市教委、朝阳区、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等有关负责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一线教研员、教师和数学奥赛金牌教练等近400人参会。
为数学学科贯通培养提供新思路
此次研讨会为北京中学、清华校友基础教育协会承办。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在致辞中表示,该校是一所面向国际和未来的创新型现代化学校,办学伊始就定下“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基地、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外教育交流的窗口”的办学定位,十年来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贯通培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北京中学大力推进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让学生能够创造性成长,其中,数学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谈到了该校对数学教育达成的认识,首先,数学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数学教育是通过数学来教育,不是为了数学而教育。”夏青峰表示,数学素养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素养。孩子是否能够从多个信息中推导出新的信息,是否具备数学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数学建模等能力,数学在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需要通过差异教学让跑得快的人跑起来,走得慢的人可以踏踏实实地走下来。”夏青峰表示,数学教育需要分层教学,让不同的人可以学习不同程度的数学。而基于这些认识,该校充分发挥数学学科育人作用,聚焦数学核心素养,推进分类分层的教学。他表示,此次研讨会会聚众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共同探讨数学教育促进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方法,对数学教育有很大促进作用,“希望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大力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孩子成为能够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开幕式上,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党委副书记黄忠亿致辞表示,目前清华大学数学系有着一支实力雄厚、机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岗教师有80余人,博士后31人,其中,有国家杰出人才20余人。数学系的教师在承担繁重的学校教学任务的同时,仍然积极努力开展科研工作,目前主持参与的国家各级在研项目有80多项,近年来在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解决了众多的技术难题。“本次研讨会旨在与全国优秀的数学教师一起共同探讨、深入研究各阶段数学教育教学的优势与特点,为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衔接及贯通,提供新的思路。”黄忠亿说道。
在数学学科教育中发掘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朝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蓓蓓表示,该区当下正致力于通过探索数学学科的贯通式培养,找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其介绍,今年初,朝阳区正式挂牌了北京市青少年创新学院朝阳分院,向首批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授牌,北京中学便是其中之一。此次在清华大学的支持下,开展首届数学科学基础教育学术研讨会,系探索高校和中学联合发现、培养基础学科创新后备人才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打通他们的成才之路,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数学基础扎实、数学兴趣浓厚的人才,“希望各位专家教师在此次研讨会上充分享受数学之美、分享智慧经验。”杨蓓蓓说道。
在第一天的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三位教授作了专题报告。来自一线的9位老师,围绕“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交流”和“小初高一体化教学、大中小课程衔接”两个专题,通过研修工作坊的形式开展了研讨。1月7日,来自清华大学的教授和北京四中、北京十一学校、重庆巴蜀中学、杭州学军中学、华中师大一附中等5所全国知名中学的数学奥赛金牌教练将就“学科竞赛与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这一主题分别作报告。
“当下都在讨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因为我们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人才强国,必须从教育开始,而教育中培养孩子的高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便是数学学科。”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清华附中原校长王殿军带来了关于数学教育和数学人才培养的报告,他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整体的数学教育比较系统,但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尤其是数学顶尖人才培养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人人都需要数学素养,但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数学家、数学的研究者,我们在普及性的数学教育中,要找出好的途径和手段挖掘、培养出顶尖的数学人才。”
提到数学学科课堂的变革,王殿军认为,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目前大部分的数学课堂还是灌输式、讲授式的学习,孩子们在课堂上动手、动脑、动嘴的不多,大都是听、记和理解。他希望数学教学应改革为一些探究式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师引导学生们探究数学结论、发现数学结论,“不要把菜端给学生,而是和学生一起把菜炒出来,让学生体验过程。”
新京报记者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