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是内蒙古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全市每年高考报名人数占全区报名人数近1/5。十几年前,赤峰曾有8个旗县的普通高中(简称县中)遭遇“塌陷”困局,生源流失、教师出走、升学率触底。不过,近年来,赤峰采取多种措施,有效破解了“县中塌陷”困局。赤峰是如何做到的?
“生源大战”阻断县中发展
十几年前,赤峰市区内的几所“超级中学”膨胀发展,引发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战”,“吞噬”了县中的生源和师资,导致市区周边8个旗县的县中发展受阻。
翁牛特旗乌丹一中是全旗最好的高中,旗里的学生曾以能考上乌丹一中为荣。然而2003年开始,乌丹一中的优质生源严重外流,有几年甚至连招生计划都完不成。乌丹一中校长于海涛说,翁牛特旗离赤峰市区很近,好学生都被市区重点高中“掐尖”招走了,有一年中考全旗前100名的孩子,只有4个留在旗里上高中,其余的全都到了市里的高中。
多位县中校长告诉半月谈记者,县中生源大规模流失是从2003年前后开始的,那时国家要求提高高中教育普及程度,普通高中需要迅速扩大办学规模,但是旗县财力不足,很多地区只能通过多招学生多收学费来推动发展,导致不规范的招生行为愈演愈烈。同时,一些新建民办高中也加入“生源大战”之中。
“‘招生大战’严重破坏教育生态,学校不能安心办教育,老师不能安心教书。”锦山中学校长杨俊清说,市区高中“抢”旗县一中的学生,旗县一中“抢”旗县其他高中的学生,就像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县中几乎办不下去了。
县中不仅生源流失,教师也大量流失。宁城县八里罕中学副校长张晓冬说,有一年学校被挖走7名学科组长和班主任。乌丹一中的化学老师曾全部被挖走,其他学科教师也流失严重。
杨俊清说,10%的好老师走了,会造成80%的优质生源跟着流失,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又出现更大规模的流失,县中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
学校与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县中“塌陷”有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足的原因,教育内部发展失衡也是重要原因。赤峰市副市长陈占英说:“为破解县中‘塌陷’困局,赤峰从2014年开始对高中阶段的招生制度和教学工作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县中在生源质量、管理水平、教师队伍、教学质量等方面逐步实现均衡发展。”
整顿招生秩序,平息“生源大战”,是重塑县中教育生态的第一步。赤峰统筹全市高中共下“一盘棋”,中考实行报名、考试、阅卷、录取、质量分析“五统一”,普通高中招生以旗县区地域内生源为主,部分优质普通高中可按有限比例面向区域外招生,以满足少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最近三四年,招生秩序由乱到治,好的生源能够稳定在当地了。”林西县林西一中校长杨良臻说,规范的招生秩序营造起良好的教育生态,学校可以真正安下心来办教育。
赤峰市教育局局长赵志刚说:“通过招生改革将生源留在旗县后,更要推动县中内涵发展,确保旗县学生都能上好学,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在提升县中内涵方面,赤峰坚持优质化和多样化并行。一方面,帮助县中在课程教学、学校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改革完善,使教学服务于学生、管理服务于教学,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另一方面,挖掘县中的办学特色,分层次办好优质精品高中、学科特色高中、品牌职业高中,对于教学资源相对薄弱的县中,开发体育、艺术等多样化课程,向高校输送合格加特色的生源,拓宽学生升学途径。
八里罕中学是宁城县的二类高中,虽然生源质量不如一类高中,但学校改造体育课、艺术课,近3年有近200人被北京体育大学等体育和艺术类高校录取,本科升学率超过很多一类高中,实现了“低进高出”。
如今,赤峰县中已重现生机。2018年,赤峰考取清华北大的53名学生分布在10个旗县区,且多是寒门子弟。2020年,赤峰全市本科升学率较2013年提升10.21个百分点。
县中发展需久久为功
多位县中校长反映,规范招生与教学改革使县中发展步入正轨,但要实现城乡教育均衡,还需补齐县中在师资、政策等方面的短板,尤其需要破解县中“债务危机”。
第一,完善教育财政经费分担机制,帮助县中化解债务。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普通高中获得上级的项目、经费支持远不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有些县中“负债前行”,校长不得不四处拉项目、借贷款,从教育家变成了“外交家”。一些县中校长建议,可参照化解义务教育债务工作的做法,帮助普通高中化解债务,使学校“轻装前进”;同时完善教育财政经费分担机制,加大中央、省级对县中教育经费的支持比例,使县中发展“更有底气”。
第二,加强学科类教师培养,提升县中教师素质。巴林右旗大板三中校长牛云欣说,有的师范院校已经不姓“师”了,学习中学九门课程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学金融、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基层教育工作者建议,师范院校应加强学科类教师培养,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并通过委托代培等方式,为县中输送优秀师范生。
第三,在高考招生方面继续对县中的政策支持。杨俊清说,此前几年的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极大促进了县中的发展,现在虽然贫困旗县已脱贫摘帽,但南北方、城乡间仍存在教育差距,希望针对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高校专项招生计划仍能保持一定的延续性,给农村教育发展留下充足时间。(半月谈记者 张洪河 魏婧宇 贺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