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省高考分数已经陆续公布。
全国卷数学的难已经在高考当天让一众考生边哭边写,出分数的时候,“高考分数线降降降”的美好愿望当仁不让冲上热搜。
然而,就算闯过了高考的难,后面的填志愿,也并不简单。
尤其是内蒙的小伙伴,因为——
内蒙人报志愿,你得先学习数据收集、统计学、心理学,磨炼手速,加好带宽,还得备好速效救心丸。
实不相瞒,内蒙人在上大学之前,一直以为全国都是这样。
01填志愿比坐过山车刺激
跟往年一样,内蒙古今年依然是传说中的以“动态排名、精确定位”为主的高考报志愿方式。
怎么说呢?就算在报志愿这种细节上,游牧民族的血液也是哗哗流淌,玩的就是个心跳。
听着有点懵是吧?那么可以脑补一下电竞选手的参赛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内蒙考生登录到志愿填报系统,按照院校编码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后,就可以看到自己在所有报考该校该专业学生中的实时排名。
注意,是实时滚动,也就意味着可以一直改,直到系统关闭那刻一锤定音。
在其他省份的小伙伴还在满心忐忑地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内蒙考生在志愿系统关闭后就可以决定是直接开香槟还是把撕掉的书再捡回来。
内蒙人报志愿,准备三到五台电脑,以及六七个手速过关的亲朋好友是基础配置。
每到一年中特殊的那几天,网吧会为了考生闭门谢客,学校机房还会向社会打开。
有考生在的家庭,周围亲戚家的电脑在一周前就会被搜刮干净。如果你家带宽牛X,那恭喜你,你家可能会变成七月初最受宠爱之家。
等到报志愿的那一刻,所有人坐在一起,摒除干扰,倒数计时,就待指挥官一声令下——
眼神好的快速翻招生目录提取专业编号,手速好的负责输入验证码,脑子快的负责盯紧排名随时切出,记忆好的负责随时记录切出前的排名位置,筛选哪些学校被淘汰,而哪些还能再回来看一眼……
至于考生本人的工作,往往是回答问题——
“北京去不了了,天津去吗?”
“园林和食品工程喜欢哪个?”
“2+2读不读?”
…………
反正报到最后,人都是麻的。从一开始满腔雄心壮志一心瞄准白月光,到最后“算了,有个学上就行”。
别的省份的小伙伴报志愿,准备三到四个志愿,第一志愿滑档,几天后等着看第二志愿结果。
内蒙人报志愿,准备二三十个目标专业保底都是少的,有些心大的货没做好提前工作,甚至可能在几分钟之内体验几十次滑档的“快乐”。
到关网之前,验证码也就输个一百来次吧。
面对报志愿这种拦在独木桥前的心跳环节,十几年前就成功上岸的内蒙人表示至今心有余悸。
而新鲜出炉的22级考生们,更是紧张到每天做梦都在脑子里摆沙盘演练数据。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考生说,“我有一天梦到关网前一分钟拼命换学校,每一所都进不了投档线。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可以报的,验证码刷新不出来……虽然吓醒之后发现还没到日子,但明显更焦虑了。”
二十几年前靠估分盲报志愿、如今已是考生家长的叔叔阿姨们,也要感慨一句“幸好我们当时没有这玩意”。
02内蒙报志愿,你得有技术
内蒙报志愿,30分一个档,每个档位分配一个报名时间段,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随意尝试你所能报的所有学校,按照排名来决定去留。
刚进去的时候,学校招6个,你排第3名,不怕;
过了一会儿,滚着滚着你就变成了第5名,危险了;
再滚一会儿,好家伙,第11名,赶紧换下一个学校…………
其实十几年前系统刚刚运行时是不分档的,但耐不住有人钻空子,开发出了“高分替低分占坑,关网前撤离让低分生捡漏”这样的一生一次的商业套路,所以基于公平考虑,变成了现在分档分时段报名的机制。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在分档报名上彰显得淋漓尽致。
每档的前几名可以自由选择本档所有专业,包括上一档没报满的专业,而越往后选择空间越小,报起来越憋屈——没办法,因为这个机制本身就是欧皇跨档起飞的最大障碍。
当然,如果你想往下出溜也没人拦着你。
在报志愿期间,最忙碌的人除了考生和家长,还有教育咨询公司、教培机构和网吧。
因为报志愿的难度系数和技术含量如此之高,报志愿这件事又如此重要,所以这特殊的报志愿机制,催生出一些特殊的行业。
比如,别人家的教育咨询公司主打留学牌,而内蒙的教育咨询公司一进入六月,就开启了另一重身份——高考志愿咨询。
一般的志愿咨询师按项目计费,好一点的咨询师按小时收钱。
别管这些西服革履的专业人士平常坐在格子间里看的是什么漂洋过海的材料,分析的是什么涉及上千万资产的数据。
只要到了六月底七月初的限定周期,每个人的手里夹着的都会是一本《内蒙古普通高校招生计划》,脑子里转着各个大学的投档线。
此外,一些教培机构也会发展此类业务。
比起咨询公司,他们跟高校招生办等机构的关系更密切,消息也更灵通,更熟悉各院校历年来的招生范围,还知道些十分取巧的新办专业、冷门专业。
这些专业人士除了会帮你进行提前咨询,去粗取精,等到真刀真枪报志愿的时候,还能帮你操盘。
毕竟这种时候的考生本人,早已承受不住心理压力,唯有抹眼泪的份儿,但操盘手们还能在最后几十秒反复修改直到排名在招录人数以内。
无论你考了个多么狗爬一样的分数,只要有他们在,就能保证你起码不会滑档。
△内蒙古包头市某教育咨询机构2017年的报志愿现场
不过据尝试过的人说,这类咨询公司和教培机构一般走稳健路线,下手十分谨慎,往往以不滑档保住招牌为目标。
真想跟别人在关网前一秒拼刺刀,还得嗑着救心丸自己上。
除了咨询行业外,报志愿这段时间,抓紧创收的还有网吧。
每到此时,大部分学校周边的网吧都会开启志愿服务业务,有的专门划定一片区域,有的干脆清场,用100M的专线光缆为考生们保驾护航。
因为排名实时滚动,战况非常激烈,所以一台电脑“退出—进入—再退出—再进入”的流程就变得非常冗长且碍事,所以常规的操作是这样的:
N台电脑同时登录,分别在几个目标学校占坑,临关网的几秒,瞄准还没出局的范畴里最好的那个专业,刷新、登录、确认,一气呵成。
除了提供电脑和场地外,有的网吧还提供人员,这些人往往是附近的大学生。
届时,一声令下,几台电脑同时启动,鼠标的噼啪声里,决胜几秒之内。
总之,这种决定一茬人往后N年人生命运的大事,再与身心考验叠buff,那可就真的太难受了。
好在内蒙人还有模拟演练。
但演练也不能提高占坑成功的可能性:因为是演习,所以模拟演练成功报上多好的学校都不算数不说,等真正报名的时候,好不容易发现的坑位,还有可能被得到经验的高分者占领。
只能说,内蒙古考生的六七月,真的是渡劫。
03为什么只有内蒙古独一份
虽然内蒙的报志愿方式看起来异常刺激但又相对公平,但遗憾的是,这种动态排名的方式是其他省份很难复刻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相对少。
2022年,内蒙古高考报名人数为18.5万人,刨去高职单招录取的近4万人,参加统一高考的人数只有14.5万人。
与此同时,山东的考生人数是79.5万人,湖南是65.5万人,河南更是突破了120万大关,勇居全国第一。
内蒙古的考生人数虽比宁夏、海南之类没过10万的省份多,但放眼全国来说依然算少,而且这几年还在下降。
△某高中发给考生家长的高考动员
根据呼和浩特日报在2013年的报道,平均每个考生修改志愿104次,最多的考生修改2005次,这一年的考生人数是2.2万人。
假若这一系统挪到河南,可以想见,报志愿那天的系统估计跟早年的双十一零点秒杀一样疯狂。
在2000年以前,大部分省份报志愿,使用的是估分盲报的方式。
这种报志愿方式曾经坑了不少人,尤其是文科生。
因为就算拿到了参考答案,由于判卷的松紧度等关系,文科的大部分主观题也是很难准确估分的,这就导致了估分和实际分数有差距,有时候差距还不小。
如今的高考报志愿方式,都是分数出来之后报志愿。除了内蒙古,多数省份都是根据一分一段表确定排名,再参照院校以往的分数线、招录人数填报平行志愿。
没有实时排名的情况下,虽然减轻了心脑血管在短时间内遭受的重压,但耗费的脑细胞一点不少,就算分数够得上,也很难知道你心仪的大学今年到底是报的人多还是人少,高分低就的情况并不少见。
因此,同样需要把握好梯度差来填平行志愿,没填好也存在着滑到下一批次的可能。
不过,也不要神化内蒙的这个动态排名系统。每种模式都有利有弊、冷暖自知,不变的是卡准了批次线和投档线两条线的上岸方式。
实时动态排名可以说让考生至少都能进入跟分数匹配的大学,很少出现高分低就的情况,内蒙古采用这套系统后,考生的落榜率和复读率均有下降。
但另一方面,这个系统对于同一个分数段里低分的人很不利,可以说更有利于高分考生,而卡在这一段分数边缘的低分考生则很难抉择,为了不滑档只能走稳当路线,而不敢填自己心仪的学校。
虽然在这套运行的这十几年里,风评还不错,但在操作时变数也极大,因为紧张而在系统关闭前崩溃,看走眼报错学校、看错批次、选错城市的考生,也不在少数。
有人在最后一秒被人挤出来,当场看见了自己滑档的命运而心态炸裂。
有人因为突然停电或网速过卡,导致延误了操作时机,被意外决定了后四年的人生。
也有人欧皇附体,在最后一分钟挤上了第一顺位的最后一班车……
比如,我有一个同学,考了一个二本分数,却因为关网前心情急迫,只看了专业和学校,没看办学地点。
最终去了一个某高校刚刚从大专兼并到本科的院区,以二本高分入学,享受了四年专科生的教学水平和待遇。
总之,像任何一个志愿体系一样,有人欢喜有人忧。
不过呢,最后还是想对所有面临报志愿的友友们说,不要有心理负担,做万全准备,尽人事听天命。
条条大路通罗马,人生的可能性不会被一次考试、一个专业所限制。
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享受你即将开始的崭新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