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每一位老师,都是学生成长路上重要的引路人,如同迷雾中的灯塔,指引学生前行。
而对于老师来说,眼见着当年自己栽下的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这种“桃李满天下”的欣慰,又是独属于老师的快乐。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内蒙的老师在学生家徒四壁之际伸出援手,并花费20元为学生买了双新鞋。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老师未曾想到,26年后,这名学生居然赠予自己一套房子,以报答当年的恩情。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段感人的师生情,到底发生了什么?
张秀荣老师
1978年,师范毕业的张秀荣回到自己的母校——内蒙古武川县第一小学任教。
张秀荣之所以选择成为一名老师,正是因为她有一颗教书育人的心。
对她来讲,教书不仅仅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为了引导下一代走向更好的人生。
所以,毕业以后张秀荣没有选择去往条件优越的大城市,而是回到相对贫困的家乡。
这一年,张秀荣正式站上三尺讲台,望着台下一张张稚嫩的脸,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张秀荣倍感压力。
与过去在大学里的模拟讲课不同,张秀荣在第一天上课,便感受到教师这份工作的不易。
全班几十来号人,每一个人的性格、基础、悟性各不相同。
同样的知识点,要让所有学生都完全理解,只用一堂课是远远办不到的。
而在课堂以外,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条件又不一样。
有的孩子甚至一放学就要去帮家里人做家务,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作业,更别提复习、预习。
问题如此艰巨,但张秀荣并不认输,对她而言,教育本就是一件长久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比起放弃,她更愿意去花费时间帮助每一个孩子解决问题。
对待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张秀荣愿意对他们特殊关照,利用课堂外的时间为他们补习,在讲课时也会比较照顾他们,将进度控制在他们能够接受的范围。
张秀荣之所以不遗余力地争取让每一个孩子不掉队,是因为她清楚,对于这些出身山村的孩子来说,学习是唯一的出路。
只有让他们充分掌握知识,才能最好地帮助他们改变命运。
辍学风波
成为这个班级的班主任已经有一段时间,张秀荣逐渐掌握了每一位学生的情况。
而最让她在意的,是一个名为陈志德的学生。
陈志德性格比较木讷内向,平时很少跟同学、老师有交流,总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呆在角落。
如此孤僻的行为,使张秀荣开始注意起这个孩子。
张秀荣随后发现,陈志德的成绩尚佳,虽说不是最好,但也是名列前茅,可是他的家庭条件却很一般,身上总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
张秀荣曾经想过主动去资助这位少年,可又担心伤到他的自尊心,所以迟迟没能付出行动。
初三第一学期的开学日,当其他学生陆续来到学校报到时,张秀荣比对着花名册,却总觉得少了某个人。
最终,当全班人都来齐后,张秀荣赫然发现,陈志德居然没有来上学。
他出了什么意外?生病了吗?
各种猜测萦绕着张秀荣,毕竟这是她带的第一批学生,她并不希望任何一个学生中途掉队。
时间很快来到休息日,在学生的带领下,张秀荣来到尹家沟村陈志德的家中。
还未靠近陈志德家时,学生便指了指一处破败的屋子。
哪怕从远处看,依旧能看到掉漆的墙壁以及几处漆黑的空洞,岁月在这幢屋子上留下斑驳的痕迹。
在学生的传话下,陈父陈母知晓老师前来家访,急匆匆地便从田里赶回来接待老师。
刚一坐下,张秀荣便表示来意,询问陈志德为何不肯来上学。
听到张秀荣的询问,陈父面露难色,他随即扯着粗哑的嗓子解释。
原来,陈家的家庭条件一直不好,这几年收成也一般,夫妻二人实在无力供养陈志德继续上学。
只好让他辍学打工,缓解家庭生活压力。
说到这,陈父也是极为无奈,黝黑的脸上蹙起几道皱纹,仿佛在愧疚没能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虽说如此,张秀荣还是不忍心让陈志德失学。
于是她劝告陈父,在当下的时代,掌握知识就是改变命运最好的方法。
与其让陈志德年纪轻轻就去打工,消磨他的青春,不如让他继续在学校学习。
陈家只需要多熬几年,便有希望迎来一位大学生。
张秀荣真诚的态度打动了陈父,最终,陈父还是决定让陈志德复学。
回到学校后的陈志德,知道这次机会来之不易,于是更加刻苦地学习。
成绩也一下子突飞猛进,在中考时一举考进了县重点高中。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够从初中脱颖而出进入高中学习,对于出身农村的孩子来说,实际上是一件非常了不起且值得庆祝的事。
可在陈志德身上,却看不到一丝喜悦,因为母亲身患重病,使他倍感压力。
为了给母亲治病,父亲跑遍了亲朋好友,在维持母亲医疗费用的同时,好不容易才挤出供陈志德上高中的学费。
面对家庭的种种问题,考上高中后,陈志德几度想要辍学打工,好在有张秀荣的鼓励,陈志德才没有选择放弃。
可是,命运再次展现了对陈志德的不公。
一天,陈志德在上课期间忽然被老师叫出教室。
看着老师怜悯中带着几分悲伤的神色,陈志德有些惴惴不安。
果不其然,老师接下来的话如同晴天霹雳般,炸响在陈志德心头。
少年瘦弱的身躯不断颤抖,他发觉整个世界都开始天旋地转起来。
没错,陈志德的母亲还是因病去世了,而远在县城读书的陈志德甚至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
强忍着悲痛,陈志德回到家中帮助父亲处理母亲的丧事。
为了给母亲治病,陈家负债累累,父亲的肩膀比过去下榻了许多,仿佛随时可能倒下。
此时的陈志德心想:自己坚持读书的信念是对的吗?家庭已然如此,自己真的还有继续求学的必要吗?
就在陈志德的内心饱受煎熬时,张秀荣出现了。
听闻陈志德的母亲去世,张秀荣便十分担心陈志德的心理状况,在得知陈志德从县城回家后,张秀荣马不停蹄地来到陈家。
见一向支持自己的老师出现,陈志德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向老师倾诉他内心的种种困惑。
张秀荣当即鼓励他,哪怕是为了病逝的母亲,他也应该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家人对他的期待。
在张秀荣的劝慰下,陈志德逐渐走出了丧母的阴影,并鼓足干劲立刻回到高中紧张的学习中。
母亲的离去并没有给陈志德的学习带来下滑,反而使得他跟打了鸡血似的,用尽一切时间去汲取知识。
皇天不负有心人,陈志德的努力终得回报。
1981年高考,陈志德以全县第二的成绩考上长春地质学院,欣喜若狂的他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告知张秀荣。
当看到陈志德腼腆地将录取通知书递到自己面前时,张秀荣为他高兴,成就感油然而生。
毕竟在自己这么多学生里,真正取得像陈志德这样成就的少之又少。
这一刻,她仿佛领悟了教书育人的意义。
在陈志德出发前往东北求学前夕,张秀荣像母亲一样仔细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陈志德为了省钱,居然只带着一双单鞋。
要知道东北的冬天可是一片冰天雪地,陈志德只穿单鞋冻坏了该怎么办?
于是,张秀荣掏出二十元,给陈志德买了双结实的棉鞋作为礼物。
当时张秀荣每个月的工资才三十元上下,一下拿出大半个月的工资可以说是极为慷慨,也能看出她对陈志德的关心与重视。
在张秀荣的强烈要求下,陈志德默默收下了棉鞋,他也暗自发誓,将来一定好好报答老师。
本以为进入大学校园后,便能开始崭新的生活,可噩耗再次袭来,陈志德的父亲由于劳累过度去世,陈志德成为了没有双亲的孤儿。
在这个时候,张秀荣第一时间来到陈志德身边,安慰这个苦命的孩子。
投桃报李
此后,张秀荣便把陈志德接到自己家,让他以后假期都可以来自己家生活。
深感老师对他的好意,陈志德自知目前的他无以为报,只能把张秀荣的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表示自己的谢意。
时光荏苒,凭借过人的学习天赋,陈志德读完大学后又去大庆石油的研究所攻读学位,直到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
在求学过程中,陈志德始终牵挂着张秀荣,经常通话关心老师的身体状况。
2007年,张秀荣迎来了自己的六十大寿,此时的她已是桃李满天下,学生们自发地回到武川,为这位可敬的教师祝寿。
遗憾的是,陈志德由于公务缠身,所以并没能回到武川,为此他还专门与张秀荣通电致歉。
不久后,陈志德为了弥补没能给老师祝寿的遗憾,特意回到了武川,而这次,他准备给老师献上一份大礼。
师生二人久别重逢后,陈志德顺势掏出一张房产证提给张秀荣。
张秀荣见状愣了一下,赶忙询问道这是做什么?
原来,陈志德知道张秀荣夫妇这么多年来始终没有自己的房子,一直住在学校分配的平房中,生活设施也不太好。
于是陈志德托武川当地的同学帮他物色了一套合适的住房,花费十万元购置下来,并在房产证上写下老师的名字。
哪怕教了一辈子书,张秀荣也没能攒下这么一笔大钱,于是她婉拒了陈志德的好意。
但陈志德劝慰道:“您助我成才,我养您老,如果没有您,也没有今天的我,您就收下吧!”
最终,在陈志德的软磨硬泡下,张秀荣还是接受了这份特殊的礼物。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少年时历经磨难,最终冲破重重阻碍,到达人生巅峰的陈志德,何尝不是一位平凡人中的英雄?
而对于张秀荣来说,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着三尺讲台,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拯救无数深陷生活泥潭的学生。
从她身上展露出的美好品质,不仅引导着无数学生走向更好的人生,更是引导着学生将她的善意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这便是对“老师”二字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