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蒙古 > 教育资讯

致敬了不起的他们!

默默无闻孜孜不倦

他们

锲而不舍甘于奉献

他们

踏浪前行奋楫争先

他们

奋战在科研一线

5月30日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一起来认识了不起的他们

于海峰:甘愿将一生奉献在乡土大地上

于海峰是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工作21年来,他心里一直想着如何能够为所研究的产业多做一些贡献,如何能够给老百姓增加收入。

他建立了向日葵资源评价体系,创新出优异种质资源;开展向日葵重要性状遗传解析及优异基因发掘;选育出10个优良向日葵新品种,有效提升了我国自主研发向日葵品种的能力和水平,实现种源自主可控。

“虽然近年来通过科研人员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产生了一定的效益,但真正实现向日葵产业的高效发展依旧任重道远。只有形成‘企业+技术+基地’良性循环的格局和高效运转的系统,才能提高全产业链水平,进而更利于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像袁隆平院士一样,我甘愿将自己的一生默默奉献在乡土大地上。”于海峰说。

荆丽丽:科研工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荆丽丽是集宁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十几年来,她坚持从事智能传感、电机驱动、智能控制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追求进步。作为一名高校自然科学研究工作者,她时刻保持冲锋在前的状态,展现了一名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专注、细致和韧劲。

作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任课教师和数字电路、传感器技术等实验室负责人,荆丽丽积极探索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模式的改革。

怀揣热爱与激情,多年来,荆丽丽时刻警醒自己要保持谦逊,不忘初心,不被外界喧嚣所迷惑,做一个心无旁骛的科研学者。她先后主持和参与内蒙古自治区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等课题20余项和国家教育部产学研及其他各级教改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21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6部,多项成果获得各级科研奖和业内同行专家的好评;2021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同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计划”第三层次人才。

王玉华:执着于理想的地质工作者

“高考前看了一本书:《天涯孤旅》,描写地质队员在深山里采矿,在火山中采样,觉得很浪漫。”或许是这本书的影响,王玉华报考了四川机电工程学院地质学专业,1996年,她大学毕业后,成为内蒙古第四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的一员,这一干就是20多年。

行业内的人都懂地质工作者野外一线的辛苦:“没有通电、没有自来水、没有电话信号,像原始社会,饭菜都是随身带馒头或者盒饭,中午地上一坐就开吃……”。但是王玉华一点儿也不在意,因为喜欢。她明白,选择了地质工作,就等于选择了艰苦,也选择了时刻与危险做伴,遇到蛇虫小兽是常有的事,王玉华每次出门都会随身携带蛇药,还会穿上厚厚的长袜,把裤脚包紧,防止蛇钻进裤脚里,以防发生意外。“选择地质事业就是选择奉献,但这辈子能与地质相伴,我很幸福。”王玉华说。

田建军:要当好科技知识的普及者

田建军是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主要从事肉品科学与技术、肉源乳酸菌开发应用的教学、科研、技术推广示范以及科普等工作。

作为技工作者,做好社会服务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内蒙古科协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中,田建军积极参加“百名专家盟市旗县科普传播行”“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等多种活动,在学校、社区进行科普讲座30多场,在知识传播的同时,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田建军说,要当好科技知识的普及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科学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倡导者,让科技创新更好地为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服务。

鄂璐莎:坚持做好医学科普

鄂璐莎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一名主任医师,主要专业方向是冠心病的临床及机制研究。

近年来,鄂璐莎先后主持和参与了10项科研项目,出版教材8部,公开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新型专利2项,多次在全国和区内的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和讲座。2018年,鄂璐莎加入中国医生志愿者团队,从2020年底开始做医学科普短视频,目前已经在抖音上面有粉丝4.6万人次,点赞量54.6万次,累计观看量过千万人次。从事医学公益事业5年多,多次下乡义诊、健康宣教、做讲座等,受到了广大基层医生及患者的一致好评。她说,必须加倍努力来回馈社会,做一名不断进步的好大夫,更要成为一名从临床提升到科研的踏实工作的科技工作者。

徐振朋:种子是农业的命根子,得用一辈子去钻研

2023年5月,乌兰察布农业领域传来好消息,自主选育的粮饲兼用型燕麦新品种“乌莜1号”在察右前旗大田进行推广种植。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徐振朋感慨:“在实验室和试验田苦干的这6年,值!”从建立燕麦育种田选株、高代材料、品鉴材料3967份到先后对引进的174个燕麦新品种进行种植资源评价,从南繁基地育种到原生地试验播种,2000多个日日夜夜,徐振朋和科研团队成员最终选育出能良好生长的燕麦新品种。

2017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他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方式来到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工作。当时,乌兰察布饲草育种领域鲜有人涉足。想要开展草种业技术攻关,培育新品种,难度可谓不小。对徐振朋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但更是将理想付诸现实的重要机会。热爱与执着抵消了所有顾虑,他选择接受挑战,投入到选育燕麦草新品种的工作中。

长期以来

内蒙古广大科技工作者

立足本职敬业奉献

开拓创新奋发有为

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和

“科技兴蒙”行动

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伟大实践中

绽放精彩华章

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致敬!

策划:戴宏

监制:赵静

记者:马铃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