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海 > 教育资讯

总投资13亿、目标世界顶级! 清华大学再出大动作

5月27日,清华大学与青海省政府签署“宽视场巡天望远镜(MUST)”项目合作协议,共同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镇赛什腾山建设“宽视场巡天望远镜”项目,并将MUST项目建成世界顶级天文大科学装置。

据介绍,未来十年,天文学发展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国际上已布局数个大规模测光(拍照片)巡天,但这些测光巡天急缺与之匹配的光谱巡天。鉴于此,清华大学提出建造宽视场巡天望远镜(MUltiplexSpectroscopicTelescope,简称MUST)。清华大学天文系联合国家天文台选址团队基本判断,青海冷湖的赛什腾山峰可作为MUST在国内的一个理想台址。

根据协议,MUST项目总投资额约13亿元,建设周期7年。条件成熟时,支持建设天文科普馆。省委省政府和清华大学对该项目的推进高度重视,双方联合成立MUST项目工作推进组。目前,海西州政府已组建冷湖天文科技创新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省校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有效抓手,这一项目的实施将通过优势互补,将有效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和清华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

▎筹建大科学装置,高校密集发力

近年来,筹建大科学装置,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已经成许多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抓手。

就在清华大学与青海省签约的同时,1200多公里外,重庆市首个大科学装置——超瞬态实验装置项目也正式开工建设。

超瞬态实验大科学装置由重庆大学推动建设,总投资30亿元,建筑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利用超瞬态先进同步辐射光源和超瞬态电子显微两种探针,建成后将是全球唯一多维度多尺寸表征的科技基础设施。

目光朝北继续望向山西省,由山西大学牵头的引力波探测大型地基观测装置建设方案在今年的2月底,正式通过了专家论证,前期建设工作正在逐步展开。

据介绍,这是山西省首个大科学装置,填补我国地面直接探测引力波领域的空白,最终总体目标是将建造10公里左右的地下超长地基引力波探测装置,集聚一批约500人的研究队伍,带动山西乃至国内相关学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

而在今年的4月份,天津大学也发起了为正在建设中的“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NFEES)”大科学装置征名的活动。

这项大科学装置由国家发改委在2018年批复立项,是我国地震工程领域内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天津大学、天津市承建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后将成为目前世界最大、功能最强的重大工程抗震模拟研究设施,大幅提升全社会减轻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大科学装置,布局未来的创新载体

大科学装置,也是全球范围内提高科技原始创新力的重要工具。

据了解,近年来物理学上的3个重大突破——中微子振荡(1998年)、希格斯粒子(2012年)和引力波(2016年)都是依托大科学装置实现的,后2项成果在发现后第2年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我国已经建成的大科学装置,多年来也结出了累累硕果。

例如由已故南仁东院士作为负责人的大科学装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开放运行第一年,成果即入选《自然》十大科学发现,已累计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240颗,基于FAST数据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达到了40余篇。

在上海光源大科学装置开放的十年间,用户成果发表的期刊论文超过5000篇,其中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近100篇,SCI-1区论文约1500篇;用户成果入选国内外重大科学科技进展15项次,获国家科技奖7项。

而大科学装置与国家实验室建设也密不可分。

1980年代至1990年代,我国分别建立了三个国家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合肥建立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立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兰州建立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

这三大国家实验室分别对应着中国第一台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专用同步辐射光源、中国第一台高能粒子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中国第一台大型重离子加速器系统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等三大“大科学”装置。

在国外同样如此,例如美国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利用散裂中子源、强激光装置产出了大量成果,产生了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计算机的发明者;拥有第一批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也已经走出了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5位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