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最高端的人才,也是我国科学技术界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一所高校的院士数量,也代表着这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据不完全统计,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校长中,至少有26位拥有院士身份。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春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此期间,众多优秀的高校管理者居功至伟,比如蔡元培教授、竺可桢教授等。
在此之外,还有很多身兼“院士”身份的学者同样做出了杰出贡献,这其中,原青海大学功勋校长王光谦院士,担任校长近十年,带领实力并不雄厚的青海大学跻身“双一流”,并在首轮“双一流”过后,以优异的成绩继续进入次轮建设名单,尽管如此,他仍然饱受争议,这是为何呢?
由清华院士出任青海大学校长
王光谦教授本科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今武汉大学),硕士和博士阶段均在清华大学就读,此后,在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担任教师,因科研能力出众,他逐渐走上管理岗位,历任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王光谦教授“扎根”青海大学的十年间,青海大学一级博士点数量由1个增加至5个,由他牵头成立的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投入运行;新增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青海大学也实现了国家级科技奖励的突破。
青海大学书记俞红贤教授曾这样评价王光谦院士:“将科研团队搬到青海大学,为青海大学乃至青海省科技创新注入了巨大能量和强大动力,王光谦功不可没。
更令人惊喜的是,青海大学在次轮“双一流”中并没有被列入“警示名单”,这对于在第四轮学科评估时仅有3个学科上榜的青海大学来说尤为难得,与青海大学经常并列的宁夏大学、内蒙古大学等校则“不幸入选”。正是王光谦教授在任期内的科学谋划,选择生态学作为“一流学科”,为青海大学找到了一个最适合的“突破点”。
因何饱受争议?
王光谦院士的学科领域是水利水电,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建就与他的贡献密不可分,在履新青海大学校长之后,王院士基于西部地区缺少降水的现状提出了“天河工程”,他曾在“天河工程”论证启动会上说道:“可在中国三江源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实行空中调水,改变云水资源在两个流域间的转化,以增加黄河流域的降水量”。
但是,多年之后,“天河工程”依旧停留在论证阶段,并没有付诸实施,学术界对这项计划也是争议不断,有人认为是“异想天开”,也有人对项目的可操作性提出质疑,王光谦院士由此饱受争议。
结语
作为清华大学“援助”青海大学的几任校长中任期最长的一位,王光谦院士对于提高青海大学综合竞争力、明晰发展方向、确立优势学科等功不可没,堪称青海大学的一位功勋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