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钱学森智库聚焦新时代教育”为主题的第十一期钱学森论坛深度会议,旨在贯彻落实《建议》精神,站在历史新征程的起点聚焦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会议邀请相关领域院士、专家深入研讨钱学森提出的“大成智慧教育理念”,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遵循文明兴盛的规律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优势互补、全面互鉴、双向互动、和平共进、多元共荣的教育生态,以期解答“钱学森之问”与“民族复兴之盼”。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薛惠锋同志作主题发言,他发言的主题是《觉醒,集大成“得智慧”的时代之光》,内容如下: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领导,各位院士,将军、同志们,今天是个好日子,我们来自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人汇聚到一块,来探讨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这么一个主题,大家可能感觉有很多着迷的地方,我们,包括我没当过校长,也不是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虽然从事了多年高等教育的研究生培养,但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创新第一棒我是外行,按道理没有发言权,为了未来中华的强大,需要强军,也需要科技工作者,更需要工程技术国之魂的大师,我在这一方面也相距甚远,离实现中国强大所具备的高能量的人,我似乎感觉到很渺茫。我也曾经是11年的从事政府管理、依法行政的公务员,也曾经从事于7年半的党务工作者,更不要说我也是在全国的立法机关,作为法律的制定者、立法者和执法者8年的经验。这一切都在探索、都在摸索,我也没有忘记钱老晚年与党和国家领导人谈了很多话,其中他多次与时任总理温家宝的话还在我而便经常回响。令钱老晚年焦虑的事情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以后,中国培养的接班人是不是胜任时代未来的需求,是不是钱学森这样的标语一定能够胜任未来!尽管在20世纪钱学森很伟大,我们也相信21世纪的钱学森更伟大。伟大之处在于思想,但是光靠一个钱学森是不行的,需要培养几个或者更多的钱学森,可能才会适应于未来接班人的发展。我从戴红领巾的那一天,就立足于当好共产主义接班人,到今天我的孙子、孙女,我后面的一代我也期待着当共产主义接班人,那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当年钱老对温家宝说“中国这么多的大专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为什么就找不出来一所是当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那么一个创新人才辈出的氛围和环境,找不出来那么一种感觉。我们为什么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老是没有考虑到人的成长规律和培养规律,没有用这样的客观规律去办学,我们老是冒不出来我们心目中的人才和国家民主需要的人才。”当钱老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一直到他过世,教育部门掀起了“钱学森之问”,那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全国各行各业都在探索、都在摸索,都在迷雾中寻找曙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也是钱学森先生诞辰110周年,更是两个百年交汇期迈上“十四五”的开局,在这么一个时间节点上,我们把目光放到遥远,我们今天是不是对得起还在求学的学子,我们是不是达到了一种标准,是不是达到了我们心目中的那么一个应该做而不能逾越的必须做的抉择,抉择的必要就在我们眼前。每当我早晨在上班路上,我看到那么多的家长,甚至三代人在送一个孩子时,我心里面很痛,人活得意义到底是什么?当我偶然3、4点路过一些学校门口的时候,我又看到交通拥挤,大家也是很多人提前2、3个小时就在接送孩子,这些孩子接送了以后要送到哪里去?送到家里面,我作为中国航天十二院的一个院长,当我看到我们的一些干部,偷偷摸摸的要请假,还不敢直说,实际上他回去就是接孩子,双职工呀,如果没有老人,孩子接回去送到哪里去,社会没有做好准备,教育部门方面的准备也没做好。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已经从背着小书包到背着背包,到拎着行李车来拉送书籍,上学、放学,在座的同志们可能都会想,为了什么?我们到底图了一个什么?这些问题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共同的话题,这个世界怎么了?我们到底要把我们的后代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当然这个问题很好答,很多人都能回答,作为立法者他也能回答,因为我在全国人大做立法的制定人,但是通过这些制定这些条例是否可以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教育部门成天上万人在做这样的事业,我们依法执政是不是解决了我们本该就应该解决的问题。按道理来说,我现在是一个航天工作者,搞教育不是我的本分,就像钱老思考人才的培养也不是他必须完成的,但是出于一种责任和信仰,出于一种为未来中华民族崛起的一种必须做的选择,我们不得不得静下心来研究这个问题,来试图在摸索回答钱老的质问。当然每个人都可以答,每个人在他们的部门都可以有答案,但是我觉得有一点,至少我们现在很多个迷雾需要揭开。把一个人要培养成科学家,那么他一定是要解决科学发现的问题,世界发现的问题,要发现世界的问题;如果要培养成发明家,那么他一定要解决把科学发现的成果通过技术的实现来创造出新的产品;如果要培养工程师,那么他一定要把科学技术的成果转成一种物件或者转成一种物体的实现,使得它能够被人类来使用和造福;如果要造国之重器,像阿波罗登月,中国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要有工程大师这样的人;要么作为一个企业家,我就是把产品生产出来供大家使用;或者作为一个商人,我就是为了赚钱,把别人腰包里的财富进行囤积,自己拿走,或者作为一个公务员,那么我要管控社会、管控政府。物之天择,必有选择,你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把什么样的人推向社会,抉择的必要、定位最重要。但是我们往往在这些事件上成千上万的人要走独木桥,要走一条路,这条路能不能走通,要走多远,能不能解决人的问题。毫无疑问,我记得三年前全国人大一个领导问我,为什么这么多干部们都跳楼,都抑郁了,那么在一个月以前我跟北京市教育局的领导沟通,他说你告诉我为什么连中小学生都跳楼,都抑郁。我真的无法选择、无法抉择,所以如何让我们的思想冲出重围,要突围,这可能是在培养人才上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按道理来说建一个钱学森学校,或者在学校里面设一个钱学森班,那不是航天专家应该做的事情,政府部门应该依法执政,审计设立自己的学校,监管自己的学校办好,这是他的天职。教育家管好自己的学校,培养出接班人,达到自己合格的产品——人才,那是他的天分;企业家用他的投入来建一个学校,这是他的企业利益,个人干个人的事。但是作为中国航天系统工程院它要运行中央各部门委托它的职权,就是说要用钱学森先生的姓名,甚至标注要冠名的单位,不管是钱学森班、钱学森学院、钱学森学校,那么必须履行一整套的审批手续,而且不是说光挂一个名,而且要实现钱学森先生的,他自己对人才培养的大成智慧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标准和要求,只有这样做,才是名副其实,才是实事求是,才能够做到未来!那么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到底是什么?大家都可能关注到了,也或多或少的都领悟到了,等一会钱永刚先生还会讲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的思想,在此它不是我的命题,我的命题是什么呢?我心目中的钱学森是个什么样子呢?我说钱学森的精神,钱学森要是给他画像、扫描,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解释,但是我感觉到他最伟大之处就是在于人类、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在最关键的时候他一定能够发挥别人永远无法替代的最关键性的作用,钱学森的精神、钱学森的力量无法替代。这是我对钱老的想法。但是到底我们把什么样的钱学森推向21世纪的中国强大,人类的繁荣和强大,我们也做了无数次探索,我们想至少应该具备这样的人的潜质吧,要有科学发现,对社会探索着迷程度的思想的支撑者,就像爱因斯坦这样,我们也希望动手能力极强,脚下就走路,手下就能见菜,能够为人类技术发明作出贡献的像类似于爱迪生这样;我们也希望能够出现任劳任怨、奉献付出,甚至牺牲自己,助人为乐,像“螺丝钉”那样的雷锋;我们也希望具有能够在国家最关键的时候能够独立承担国之重器的大国设计师,像钱学森,很多大的工程总指挥这样的;我们也在梦中渴望,我们的共产主义接班人一定会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热爱科学的一种倾向,能够有继承华夏文化的一种特质,具有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极好的那样的人, 就像钱老所说至少要懂一门乐器,要有一手好的书法,至少还有一门外语,能够与人交流获得知识等等,当然更要有一种健康的体魄,大家的视野都可以无限地放大。我觉得这是不是我们要在“钱学森智库”来支撑这样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关键的东西。所以说钱学森不仅仅属于航天,他属于中国,他不仅仅属于中华民族,他属于人类。那么如果要提高站位、立场的话,那么从全局、高度站位来思考,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世界人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格局。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就不是一个外行,而是我们匹夫有责的职责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的根本。作为一个学者,我在这里给大家汇报一下我自己的几个观点,不一定正确,因为还在探索。观点一:创造性人才的最关键的要素我认为很多,但是浓缩在这几个,智商,我认为智商在座的都比我高,机器比人还干的好,因为智商的本质只是记忆储存能力和快速计算能力。第二个情商,我认为动物都有,高等动物尤其具备,那么情商的本质只是与人交往中经验与教训记忆与总结和提升,可以通过经验的积累、体会积的累提高。第三个位商,精准定额,在特殊的时候特殊的环境下,特殊的人际背景,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情,这样虽然有失败的较顺,但是时间长了每个人的位商都会游刃有余。健商,健康的体魄,就像清华校训22岁大学毕业,一定要为祖国贡献50年,再干50年,如果干不了2年先死掉了,健商太低,不值得培养。但是在此我要强调的是灵商,灵商是新思想、新观点的涌现,是无中生有,是人类创新的源泉,是在灵感的基础上形成的精准定位,创新型人才要在“五商”融合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灵商的培养,灵魂的灵。我要给大家汇报的第二个观点,灵商的本质是什么?我经过近年来的苦苦探索,回归到还是钱老的六个字,集大成得智慧,怎么集大成得智慧?1、科学与艺术相融合。要有这样的潜力,就像钱学森不是说光会做数学推演,他还会吹号,甚至他能够从声乐里面获得灵感,在梦中获得灵感。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如果我不研究物理,我将是一个小提琴家,就像理查德·费曼,他是从绘画和敲鼓中寻找科学的灵感。2、科学与哲学相融合。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如果没有和哲学的结合,就没有广义相对论,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他一事无成。3、科学、哲学与道德相融合。在这点上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周恩来做得极好,大家都知道,我不再说了。所以说我们没有忘记钱学森先生去世前几天的话,他认为人不但要有科学技术,还要有文化、艺术、音乐,大家充满想象去想。我汇报的第三个学术观点,这么多年来,冒不出来创新人才,可能是因为还原论思想的教育模式存在,我们没有集大成的智慧,我们都是科学越分越细,技术越分越细,细到已经不是科学了、不是艺术了,把一个人“肢解”了,所以说还原论培养不出来新的人才,可能要用钱学森系统论来培养。钱学森自己也说了,我们所说的系统论不是西方的一般系统论,我们是还原论和整体论的辩证主义,在开放复杂系统的人,他一定是一种还原论和整体论的统一,所以只有在这一个思想背景下,才能够把一个创新人才培养出来。钱学森也说了这是前无古人的发现,是中国人的发明,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命根子,聚焦在系统工程和总体设计部,20世纪不可能了,如果在21世纪的某个年代中国能够为人类做出贡献,一定靠的是这个东西,教育也不例外,这是我说的,把这个话删掉,钱老还说了解决人类开放复杂系统的问题没有第二种路可走,只有系统工程和总体设计论。我汇报的第四个学术观点,为什么要有钱学森班,就是要完成、实现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模式,模式到底是什么?我们在探索,但是有一点,“五商”合一突出灵商,灵起步,人机融合,学制缩短,公私平等,也就是说我们追求公平、理性、法治、合理最有效的模式,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要做的。我们在座的中小学的校长和老师很多,也就在十天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讲到: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开拓视野,兼收并蓄,扎扎实实的把教育办好。我觉得总书记的话和“钱学森之问”恰恰是一问一答,他的脉根与魂,完全合拍的那样让人嫉妒和羡慕。钱老并没有说中国培养不出来,是冒不出来,冒不出来是我们管理上,我们体制机制上是不是需要探索?把一个更好的教育未来留给人类,留给世界,是我们钱学森智库人所应该担当之所在。我祝福我们今天的会议圆满成功,祝福我们在今天的会议中能够创新涌现,为人类的未来、为中国的崛起而读书永远不过时。谢谢大家!
“西安高新钱学森第二小学”是陕西省第一所获批以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先生冠名的学校,学校追随并践行钱学森先生“大成智慧”的教学理念,将STEAM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相融合,将航天精神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致力于打造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摇篮的花园式学校。学校秉持“大成智慧教育,助力创新人才涌现”的办学理念,组建一流的师资队伍。现任教师均获得本科以上学历,硕士硏究生、海外留学生占41%以上。省市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各级优秀教师占专任教师的60%。西安高新钱学森第二小学总投资额达9.4亿元,总建筑面积44321.67平方米,计划设立36个教学班,努力建设一所国内一流示范学校、国际知名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