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 > 高考

当过兵、转专业学考古、成绩优异…这位西大学子的经历很精彩!

2015年入学,2016年参军入伍

2018年退伍回校继续完成学业

在部队期间先后获得“优秀学兵”“优秀义务兵”称号

获得国家奖学金及两次校级一等奖学金

获得2021届“陕西省优秀毕业生”称号

作为西大2021届毕业生代表之一接受新华社采访

……

他就是2017级考古学专业本科生陈洋,是当过兵的军人,也是一名优秀的西大“考古人”。提及在西大的几年时光,他说:“西大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成长平台,四年的学习生活也让我对‘公诚勤朴’的校训有了深切的的体会和理解,这种默默无闻、踏实奉献的精神将不断影响着我。”

在军旅生活中更加坚韧

2015年,来自陕西渭南的陈洋考入西北大学。在新生入学的军训中,穿上迷彩服的陈洋让同学们印象深刻,有人打趣道:“你还真像个当兵的!”同学们玩笑的话语无意中触动了陈洋内心深处的想法,早在报考志愿时,他就报考了军校,可惜未被录取。当一名军人是他期望已久的梦想。

在大一即将结束时,他下定决心抓住征兵的机会报名入伍,顺利通过体检后,陈洋长达两年的军旅生涯由此开始。

(陈洋为左三)

刚入伍,尽管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部队与学校截然不同的环境氛围和严格的管理机制还是让陈洋感受到了一点不习惯。在长达三个月的新兵连训练中,他经历过早起压被子叠豆腐块踢正步走方阵,遇到过体能跟不上的难题,同时也感受到了和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情谊……

新兵连训练结束后,由于日常表现比较突出,陈洋被新兵连班长推荐担任学兵队代理分队长,与战友们一起参加专业集训,学习关于飞机电气系统维护方面的知识。培训结束,他正式成为了一名负责战机日常维护和故障排查的空军地勤兵。

(第二排右一为陈洋)

在当兵的两年间,陈洋先后获得了“优秀学兵”一次、“优秀义务兵”及嘉奖两次,其中第二次“优秀义务兵”的评选更是以61/65的高票在中队大会上通过。提及这份荣誉,他谦虚地说:“可能是平时比较勤快认真吧。”回想起这段时光,他感慨道:“很感谢当兵的这段经历,让我更自律、也更加坚强,真的成长了很多。”

在考古中探索更加丰富的世界

想从不同的专业视角探索更加丰富的世界,退伍后陈洋做出了转专业的决定。在陈洋看来,考古是一门丰富有趣且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部队时,陈洋看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这更激发了他对考古的好奇心。综合考量后,他选择了文化遗产学院的考古学专业继续学习。

转专业后,陈洋克服困难,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他苦笑道:“我比同班同学年龄要大一些,而且转专业后课程安排更加紧凑,压力比较大。”为了赶上进度,课前他总是会提早十几分钟到教室,抢占前排让自己更加专注;课堂上他紧跟老师思路,记下重点知识;课下遇到问题时,主动查阅资料研究,然后再请教老师。

(陈洋的笔记)

他分享道:“直接请教老师是最快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只有自己研究过才能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记忆也更牢固。”在这样的坚持下,转专业后陈洋一直保持着班级前五的好成绩,并在大三结束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获得了2019-2020学年度国家奖学金。

(所获部分荣誉)

考古学专业的每届学生都会去考古工地实习。2020年6月,陈洋和班级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咸阳旬邑进行两个多月的田野实习。

(陈洋的发掘日记)

在考古实习前期,每两位同学共同负责发掘一个面积为25平方米的探方。陈洋和他的“方友”蒋佳怡的探方里面曾出土了整个发掘区第一块铜片。提及此事,他自豪地说:“虽然是很小的一块,但对整个发掘区的意义是比较重要的,当时大家都特别兴奋。”

这次实习带给了陈洋许多收获,他分享道:“实习过后,我对之前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有了更多的理解。尤其是地层学的相关知识,当时不明白的内容在亲自动手发掘过之后便逐渐清晰。这次实习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去真正地认识考古、感悟考古。”

在比赛实践中不断成长

大一时,陈洋和同学一起参加了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他们将校园里富有特色的建筑物和剪纸元素相结合,创作了一组名为《影·西大》的作品。最终,他们凭借新颖的创意和精良的制作获得了西北赛区三等奖的好成绩。

大二暑假,陈洋与同学们一起前往陕西安康白河县开展“三下乡”活动,调研了当地历年来的脱贫攻坚成果。

(陈洋和同学在白河县进行调研)

调研结束后,陈洋参加了北京大学?组织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暑期学校课程,与来自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的同学一起学习动物考古与骨器制作的相关内容。在活动中,他和同学一起进行了骨器制作考古实验。他们两人一组,切割、削平、打磨……花费两三天制成骨镞、骨簪等骨器。

陈洋笑着说:“亲手制作后,我对器物本身的工艺、方法、制作周期都有了真切的了解,对动物考古也有了新的认识。”

陈洋在制作过程中

制作完成的骨器

2020年4月,陈洋和两位同学在老师的启发下申报了题为《以历史遗址开发推动乡村振兴——以旬邑西头遗址为例》的省创项目,该项目聚焦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当地特色考古遗址的开发路径,陈洋在其中担任负责人。

(陈洋和同学在西头村调研)

在项目具体策划中,他和队友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考古特色的发展方式:在发掘后的遗址上建设展馆,将出土文物进行展陈;开展模拟考古活动,让游客体验考古过程;借助数字媒体的方式开发虚拟考古项目;利用考古体验项目吸引的客流,带动当地绿色农产品的开发……

“我们希望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遗址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并且通过考古+的特色旅游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陈洋憧憬地说。

在西大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繁忙的课业之余,陈洋的社团活动也很精彩。在大一时,陈洋加入木香杂志社锻炼自己,在社团负责采访板块的写作。学习考古学专业后,他加入陕西历史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累计志愿服务超过100小时。此外,他还曾担任文化遗产学院的团委组织部负责人,认真的工作态度促使他获得了“学生干部标兵”的荣誉。

在西大,陈洋也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他说,“在考古实践中,刘翔老师总是耐心地帮助同学们解决在发掘中遇到的困难,还会时不时地放松气氛,像一位亲切的学长。在日常学习中,刘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经常给我答疑解惑。另外,在团委工作期间,朱紫瑞老师带着我们组织和开展各项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

(刘翔老师和陈洋在考古现场)

陈洋感激地说:“我们这个专业,说话不能轻率,每一个观点都必须有充分的证据做支撑,不能妄下结论。这是我从老师们身上学到的作为考古人的严谨。”生活中,同学们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也在不断促进着他的进步。

关于未来的规划,陈洋表示:“我将继续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学习钻研、在实践中慢慢探索日后的方向,为成为一名合格的‘西大考古人’不断努力奋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