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用红色基因构筑育人之魂(副题)
陕西日报记者吕扬
警笛呼啸,大群特务包围了一座小楼,嘀嘀嗒嗒的发报声,一圈圈无线电波,坚毅的脸部,快速的手部近景画面……李侠在从容地发着电报。发完报文,他将密码迅速塞进嘴里,镇定地向延安发出了紧急信号:“同志们,永别了!”《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故事片感动了无数人,影片所塑造的那位临危不惧、英勇无畏的共产党员的原型就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友李白。
让红色记忆深入人心
随着我国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再次掀起学习革命先辈的热潮。
“《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原型是我校校友李白烈士,电影记录了那段永不消逝的忠诚故事。作为一名西电教师,我感到非常激动。这部红色经典的再次上映,是一次鲜活而生动的党史教育,让大家可以重温西电人在革命战争中作出的贡献。希望今后能够看到更多的经典影片再上银幕,让红色基因绵延不断流传下去。”西电通信工程学院信息系党支部书记孙蓉说。
1937年10月,在瑞金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第二期电讯班学习无线电技术的李白,受党组织派遣,化名李侠,赴上海从事党的秘密电台的工作,用无线电波架起了上海和延安之间的“空中桥梁”,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被捕后,李白遭受敌人一次次严刑拷打和摧残,但这些都无法摧毁一个共产党人的信念,他没有吐露半个字。1949年5月7日,李白遭特务秘密杀害,牺牲时,才39岁。这时,离上海解放仅有20天。
这段红色记忆始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延续。西电南校区教学楼前,李白烈士的雕像静静矗立,向每一位学子讲述着那段令人难忘的红色往事。
2011年,学校校史展览馆开馆。“每次路过学校教学楼前,我们都能看到李白烈士的雕塑,心中充满了敬意。大学期间,我最难忘也最荣幸的事就是参演了我校原创话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现在修复后的影片上映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李白这样的西电杰出校友,了解红色革命历史,赓续红色基因,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杨欣琪激动地说。
“第一次听到李白的故事,是在入学后的第一堂思政课上。”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王一鸣同学说,李白烈士的事迹让自己学习到了对党忠诚和要坚定理想信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何奕儒同学曾参加了学校原创话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演出。“这次演出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加被李白等革命先辈所感动。‘半部电台起家,长征路上办学’是西电的精神符号,也是西电人红色基因的写照。作为新时代的西电学子,我要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毕业后,去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
用实际行动诠释使命担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所血液中流着红色基因的大学,是我党我军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自1931年成立以来,就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军队培养了大批通信技术人才,使红色电波传遍了大江南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87年前,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在瑞金成立了,学校以缴获的半部电台为教具开始了光辉的办学历程。长征开始后,学校跟随中央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坚持在长征路上办学。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学校在延安办学。在解放战争中,学校又紧紧跟随解放军胜利的脚步,转战河北等地。
1958年,为推动国防事业的发展和支持大西北建设,学校广大师生又打起背包、跨上军列,唱着军歌一路西进,从张家口迁校至西安。
张家口距西安1500余公里,全院教职员工及家属子女近4000人,各种物资设备近千吨,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把这样大的摊子全部迁到西安,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但西电人硬是做到了教学、迁校两不误。
曾有参与西迁的老教授这样回忆:1958年开始搬迁,学员乘坐军用专列,三天来到西安。到达西安后,全体学员徒步行军,在大街上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到新校址。当时操场没有平整,道路也未修建,不少教学设备还没有安装好,几十万册图书要开箱上架。为了保证能按时开课,大家放下背包,自己动手,在古城西安开始了新的征程。
60多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力量,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从创造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第一台毫米波通信机、第一套三坐标相控阵雷达等全国多个第一,到牵头承担973、863等多个重大项目,再到参与预警机、探月工程、中国天眼FAST、航母雷达等多项重大工程,展现了西电深厚的家国情怀和西电人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使命担当。
“我们已不用像先辈们那样潜伏敌后,但是我们通过知识的积累、文化的丰富,用自己的双手为祖国创造出更辉煌的未来。作为西电人,我们自豪,我们骄傲。”西电学子纷纷表示,《永不消逝的电波》是通过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进行修复的,充分体现了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也是对先辈的一种告慰。
构筑育人新阵地
作为我党我军创办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和中国红色通信人才培养摇篮,西电人赓续传承忠心向党、科学报国的红色基因。
以立德为根本,不断夯实思想之基、筑牢育人之魂。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立足西电红色基因,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各个教育环节,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近年来,学校持续创新活动载体,接连推出了“航天金课”“启航新征程”等多个品牌活动,通过邀请两院院士、大国工匠等“共和国脊梁”与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深耕思政课教学改革多年。近年来,学校陆续打造出了“原理课+品读经典”“基础课+视频微课”“纲要课+多维展示”“概论课+思政演讲”等“一课一品”思政品牌。鲜活的思政课在西电取得了良好成效,涌现出多个典型案例。
2018年7月,西电正式成立本科生院、书院,提出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育人理念,全力建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信息化效能卓越彰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特色书院。
“如今,书院学生社区已成为大学生一天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把工作重心转向学生社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海棠七号书院党委副书记刘文博说。
经过4年实践,学校已建成7个住宿式书院,实现了学生专业交叉、文理交融,构建了“六室两坊一中心”等全维度文化育人空间,打造了“家文化”“品悦丁香”“青春之光梦工场”等育人品牌,着力将书院打造为身心浸润的文化高地,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及创新创业能力,并以素质画像智能信息化系统为纽带,全流程记录描绘学生能力成长,形成了学院书院双院共同育人格局,打造了“一站式”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服务新模式。
调研显示,2018级作为书院制改革的首届本科生,与2017级相比,每周人文阅读、听讲座时间增加58%,娱乐时间减少85%,师生互动频率明显提升,学生对书院整体满意度达97%,学生学习成效显著提升,书院文化育人成效初步显现。
“全师育人、全程培养、全校协同”育人体系正在西电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