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科研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回到祖国,参与到祖国的建设中来,这些人才的回归,是中国科技实力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高华建曾经是一名中国的神童,他15岁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学,19岁进入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5岁就成为博士,引起世人惊叹。正当人们以为他会回国效力的时候,高华建却突然宣布加入美国国籍,成为了一名美国大学教师,留在了美国。
此举在国内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收回了对他以往的赞扬,纷纷痛骂他是“白眼狼”,为了贪恋美国给出的优渥条件,就抛弃了急需他回来建设的祖国。
面对人们的口诛笔伐,高华建并未作出回应,更像是坐实了人们的说法。然而,此后的数十年中,他却默默无闻地为中国带回了20名博士……
少年天才,震惊旁人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963年。这一年高华建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普通家庭,可是与常人不同的是,高华建天生便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头脑。
还在小学时,他在学习上的天赋便已展现,老师要求背诵的古诗、课文他读上几遍就能熟练背诵。而在数学上,高华建则表现得更为惊人,老师还没讲的功课,他课前预习一下便可以基本掌握,老师讲课时更是能举一反三。
他的这种表现,自然引起了老师们的注意,学校里的老师都夸他是个小神童!高华建的父母听闻老师的夸赞,也是颇为欣喜,对儿子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期望,毕竟天下又有哪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呢?
而到了中学,接触到物理的高华建更是将自己的天赋完全绽放。在物理课堂上,当别的同学冥思苦想一些难题时,高华建却总是第一个解答出来,有时甚至还用到多个方法,连老师都想不出来。
这时,高华建“神童”的名声已经在当地传开了,这让他的父母也是与荣俱焉。尽管家里的条件并不好,可还是给他能给予的最好的学习环境,他想买一些书籍,这些书籍在那个年代相当于他们家半个月的开销,高父听闻他是买书学习后,连眉毛都没眨一下就把钱给了他。
而高华建也没有辜负家里的期望,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学,而当时他只有15岁!要知道,当年的报考人数有610万,而录取人数有40万,录取率仅约6.6%,可谓是“千军万马闯独木桥”!
15岁的高华建第一次参加高考就被一所著名大学录取,这更是震惊了他身旁的人。他们认为高华建虽然非常聪慧,但毕竟年龄在那摆着,而由于刚刚恢复高考,当时有很多20多岁的青年参加,他们未必有高华建那样的头脑,可是知识积累却是不差的,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高华建依然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成绩,这更是坐实了他“神童”的称号。
高华建的父母、亲友、老师在得知他被西安交通大学录取后,更是惊喜万分,同样也对高华建有了更高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在大学这个起点上继续发挥才华,将来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
学成未归国,天才入外籍
由于非常热爱物理学,高华建大学所修的专业是工程力学。在这个专业上,高华建更是如鱼得水,面对着比自己大上好几岁的同学,高华建每学期的成绩却都是工程力学系第一名。
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到了大学的高华建并未松懈。他经常会在完成日常的学习任务之后,一个人泡在图书馆里学习专业课没有讲到的高深知识,以此来拓宽眼界。并且在大二时,他就在国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专业性得到了许多教授学者的认可。
高华健的老师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个有天赋且努力学习的学生,认为高华健是个做科研的“好料子”,努力帮高华健争取到了许多科研机会,这也间接培养了高华健对做科研的兴趣。
4年后的1982年,高华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作为名牌大学毕业生的他自然是被分配了一个“铁饭碗”的好工作。可是,想在科研路上走得更远的高华建,却并不在意这个人人羡慕的工作,他想做一名在所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学者。
西安交通大学的工程力学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是最高水平,想要学习更前沿的知识,就只能去国外了。而当时在工程力学领域走在各国前列的,只有美国和德国。
高华建权衡利弊,去了美国这个最发达的国家。凭借他大学期间几篇出色的论文,高华建立即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的邀请,就这样他开始了在哈佛大学的求学之路。
进入哈佛之后,高华建将固体力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没过多久他便认识到到中国与美国之间巨大的差距。在西安交大时,一些实验室和仪器,还是比国外落后两三代的设备,很多教授都要申请排队使用,而在哈佛大学,学生们却能随时使用这些比国内更加先进的仪器。
于是,高华建更加珍惜这个留学机会,在校期间他基本放弃了娱乐,每天不是在实验室做实验,就是泡在图书馆给自己充电。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很多与他志同道合的同学,在和他们的不断探讨以及老师的精心培养中,高华建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期间他还发表了许多在学科领域内颇有影响的论文。
哈佛大学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之一,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才,除了共同学习,他们还彼此竞争。而且美国的大学是出了名的“宽进严出”,如果没有一些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是很难毕业的。
就是在这个卧虎藏龙并且竞争激烈的环境,来自中国的高华建依靠着自己的天分和努力,依然显得出类拔萃。在拿到固体力学硕士学位后,高华建依旧保持劲头,在4年后又在哈佛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在30多岁的博士很普遍的哈佛大学,这一年的高华建,只有25岁。
固体力学的研究可用于电子信息、航空技术和再生能源等领域,这些领域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发表过多篇重量级论文的高华建,已然成为固体力学领域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这时,自然有很多国家对这个年轻有为的科学家抛出了橄榄枝,给出了让人难以抗拒的优渥条件。
当时的中国,刚刚走到改革开放的第十个年头,虽然比前几年高华建刚来美国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科研基础依然相当薄弱。无论是资金、设备、技术、人才储备都和美国、德国等有着巨大的差距。
但正是因为落后,中国更是迫切需要高华建这么一个在固体力学领域的杰出人才,以填补国内在该方面的空白,迎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于是,中国科学研究院向高华建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回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尽管中国还比较贫穷,但给高华建的归国待遇还是比当时国内的研究人员高了一大截。可见,当时的中国是多么渴望像他那样的人才。
但是,美国同样知道高华建的重要性,他们并不想放他回国。美国的人才很多,但就像没有人会嫌弃自己钱多一个道理,没有哪个国家会嫌弃人才多的,毕竟人才是当今国际竞争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更何况高华建真的是一个非常杰出的科学家。
看到中国科学研究院和德国斯图加特金属研究所对高华建的招揽后,美国斯坦福大学赶忙向他提出了更为诱人的条件,许诺了助理教授的职位。
这番抢人大战使25岁的高华建陷入了两难境地,一边是哺育了自己的祖国,急需自己回国建设相关领域;另一边是美、德两国给出的丰厚待遇。我们不清楚高华建做了怎样的思想斗争,但我们知道他最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留在美国。
选择留在美国的高华建没过多久竟又做出了一个令国人震惊地决定:他放弃了中国国籍,加入了美利坚合众国,成为了一名美国公民!
轩然大波,背负骂名
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国神童,在国家的培育下出国深造,最终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一名力学领域的专家。就在人们期望他回到祖国,回馈国家对他的培育之恩时,他选择留在了条件更好的美国,更让人气愤的是,他竟然抛弃了作为中国人的身份,成了一个大洋彼岸的美国人。
当这则消息传至国内后,立刻引发了国人的痛恨和谩骂,很多人说他是“白眼狼”,甚至是“贪图富贵的小人”。
毕竟,高华建现在再怎么如何了得,当初也是在中国接受完大学的教育,受到中国大学的栽培,这才有资格去外国留学。没有前期国家的培养,他现在也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而现在高华建学有所成,本该是回国报答祖国的恩情,把自己的前途命运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为中国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受到了多少刁难和屈辱,一直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中国的科学技术本来底子就薄,受到封锁后更是发展地举步维艰。目前,正需要高华建这样的杰出人才来推动科技发展,打破技术封锁的困局。
结果,高华建去美国喝了几年洋墨水,就被资本主义国家的糖衣炮弹所侵蚀。忘掉了当年祖国对自己的培育,忘掉了祖国为什么让自己出国留学,忘掉了建设祖国的初心。
周恩来总理年少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无不激励着每个少年时读书的中国人,要牢记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人读书当然有自己的追求,为了青史留名,为了荣华富贵,但更应该是为了我们祖祖辈辈生活了几千年的中华大地!这是一切的根本,这更是一个原则问题!
而高华建抛弃了中国国籍,这是更令人难以接受的。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着一股朴素的爱国情怀,有苏武在北海放羊,有文天祥不屈蒙古,更有抗美援朝时志愿军的英勇无畏。面对国家敌人时,他们不仅没有放弃抵抗,反而以强大的民族气节为武器进行斗争。
更何况,新中国刚成立时,美国就企图将中国扼杀于摇篮中,中国志愿军经过三年抗美援朝,付出了几十万的牺牲才打退了美国。此后,中美之间虽然没有战争,但美国还是明里暗里地欺压了中国几十年,高华建又怎能成为美国人呢?
不知回国报恩,还变更国籍,这将高华建推上了风口浪尖。人们纷纷将他和建国初的钱学森作比较,同样都是杰出的人才,同样都受到了美国的招揽,同样是贫弱的中国。但是,一个义无反顾回到祖国进行建设,一个成为了美国人。
对于国内民众对于他的看法,高华建应当是知晓的,可是他并没做出正面回应,只是专心地在美国投入科研工作。但此后,他却默默做了几件事,使国人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却也使美国人对他咬牙切齿。
曲线爱国
32岁时,高华建成为了斯坦福大学的副教授,他工作的时候十分认真用心,不仅努力提升自己的讲课水平,在专业领域也丝毫没有放松。在他的潜心钻研下,他的学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000年他就被评为了正教授,这时他年仅38岁。
在美国专心研究几年后,高华建发现在美国科学研究室的工作走到了一个瓶颈,他已经好些年没有一些新的发现了。为了能换个研究环境,将个人的专业能力继续深化,2001年高华健选择去德国学习交流。他在德国接触到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和更加深入的研究,结识了一批笃实的科学家,在这里他又有了新的发现,相继发表了几篇在学界引起震动的文章。
也正是在此期间,他收了一名叫王翔的博士生。从王翔的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样来自中国,一样出国学习固体力学专业,一样的天赋异禀。对于王翔,高华建投入了比寻常学生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在和王翔私下交流时更是鼓励他回到中国去发展。
有一次两人在实验室的天台上,当王翔问道为何导师总是劝他回国时,高华建远眺东方说了一句“当年我没有回去,可我培养的学生要代我这个老师回去。”
在高华建的言传身教下,两年后王翔果然学成归国,加入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后来参与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而以王翔为一个发端,高华建开始了他大肆培养中国留学生的事业。
2006年高华建成为美国布朗大学的终身教授,这时他在学界已经是一个名声在外的大科学家了。于是高华健就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招纳中国留学生,并且将在美国学到的尖端理论倾囊相授,同时积极鼓励他们回国发展。
据统计,在外国担任教授的二十多年里,高华健为中国相继培养出了20多位力学博士,其中光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就有七人,而王翔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人才为中国力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然这背后都有着被人们骂作“白眼狼”的高华建的身影。
不光如此,自从当上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后,高华建便以“学术交流”的名义,到中国进行交流。巧合的是,自从高华建来中国交流后,国内的固体力学便迅速从“纳米”进入了“微米”阶段。
美国人也不傻,很快发现了端倪,可是又找不到证据。气急败坏的美国于2019年发布了一个黑名单,上面有13所中国的大学,没有中国的顶尖学府清华北大,而高华建的母校西安交通大学却榜上有名,这不禁引人深思。
结语
对于国内的一些人的非议,高华建一直是知道的,但他从不去争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什么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事实上,他当年留在美国也是情有可原,如果当年回国他可能永远也获得不了这么大的学术成就,毕竟当年的中国和美国相比,学术氛围、资金、设备等方面差得太远了,回国发展不太可能成为当今国际上公认的固体力学领域的“领头羊”。
而在美国获得了一定的学术成就后,高华建不管是为中国培养了二十位顶尖博士,还是常年在中国的“学术交流”,都让中国获益匪浅,也因此他于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爱国一直是人们所提倡的,但也容易蒙蔽群众们朴素的心,但细心的人终会发现:有的人在国内一片赞扬,却尸位素餐,骗取经费;有的人在国外招致骂名,但为国育才,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