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 > 教育资讯

西安洋教授, 资助70多名中国学生留学, 要求: 学成后必须回中国

这位白发苍苍的法国贵族晚年生活一直靠吃泡面度日,甚至没有几件完好的衣服,连袜子都被缝补了多次。

可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却为宣传我国中医文化做出了莫大的贡献,还无偿担任老师。

不仅如此,他还资助了中国70多名学生赴法留学,只要求他们学成归来,为中国的发展增添力量。

身为一名法国人,却为了中国研精竭虑,他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

与中国结缘

这位老人名叫让·德·米里拜尔,他出生时距一战结束还不到一年,爷爷是法国空军的创建人之一,父亲也继承了爷爷的衣钵成为了一名空军司令,让所在的家族也因此在军界颇有威名。

不仅如此,让的表姐曾经是法国总统戴高乐的秘书,亲朋好友皆是法国上层人物,由此可见让家族的政治手腕。

尽管家族势力雄厚,但让既不想跟父亲一样从军,也不想跟表姐一样参政,他自幼就喜爱读书,长大后更是对文化充满了热爱,立志要从事文化相关工作。

当时欧洲各国刚结束世界第一次大战不久,正处于难得的和平时期,得益于此,让可以在格勒诺布尔大学主修历史,也因此对世界各国的人文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渴望亲眼见到书中的世界。

然而天不遂人愿,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也卷入了战争之中,让正值年轻力壮的时候,为了祖国免遭侵略毅然放弃学业选择参军。

可惜德国攻势猛烈,法国难以抵抗,最终战败,让也成为了德国的战俘,靠着卖命工作捡回了一条命,他周游列国的梦想也就此搁浅。

随后西方各国联合起来对抗德国,举世闻名的诺曼底登陆之后,法国得以解放,让也恢复了自由身。

随着德国战败,世界局势趋于稳定,让开始重拾自己的梦想,因家境优渥,让可以有充足的资金环游世界,他花了25年的时间走遍世界各国,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

让所到的国家多达50多个,值得一提的是,每到一个国家,让就会通过与当地居民聊天来学习当地的语言,在交谈中又会获得更多有关当地传统的信息,因此让对于当地的文化也有深入的了解。

让绝不像如今的旅游一般只对景色走马观花,他注重的是民风民俗,因此他身上已经具备了多元的文化因素,可以用更加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这也为他日后更好的理解中国打下了基础。

随着对欧洲各国的探索完毕,让开始向非洲进发,由于非洲是不发达地区,加上人道主义的盛行,当时的国际社会普遍都对非洲施以援手。

然而这些援助并非没有代价,非洲需要在日后偿还利息,或者提供抵押物品来获取贷款。

让在深入了解非洲的发展进程之后,惊讶地发现有一个国家并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向非洲索要利息,并且在帮助非洲上可谓是不遗余力。

这个国家正是中国,彼时的中国刚刚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脱身,在国内也急需建设之时仍不忘给非洲带来无息贷款,并且还无偿提供了大量援助物资。

这使得在资本主义世界长大的让深感震撼,也愈发对中国充满好感,渴望亲自前往中国体验中华文化。

1969年,他先是来到了中国香港,因为当时大陆还没有完全开放,所以让只能逗留在香港,不过他也因此有了充分的时间学习中文,还在一所大学里成为了一名法语老师。

到了1976年,为了文化交流,中法两国签订了一份交流协议,中国可以接受一批法国的教师来中国教学,让得知此事后毫不犹豫的报名了。

彼时的让已经57岁了,让的家人希望让可以留在法国,可让铁了心的要到中国去,最终法国方面同意了让的申请,他被安排到了西安外国语大学工作,主教语言学。

助力中法文化交流

来到中国大陆之后,让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一边教授学生,一边探寻中国传统文化。

身为法国人的让对于中国学生学习法语一事十分上心,在非洲看到中国的慷慨解囊之后,让就一直觉得中国是个有担当的大国,势必会成为未来世界的支柱。

因此他特别希望中法两国能够友好相处,如果中国有更多的法语人才,将会为两国的外交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可当时的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各种物资都得不到稳定的供给,学校里没有一台电子设备用于教学,教学因此进行得十分困难。

让看到教授法语的老师们只能口述教学,虽然这些老师都有着过人的学识,然而毕竟是中国人,再怎么熟悉法语,发音到底是不如正儿八经的法国人正宗,让考虑到了这一点,做了一个决定。

他动用了在香港执教时的积蓄,托人从香港买来了十几台录音机无偿捐给了学校,得益于此,西外的师生们有了可以收听法国电台的条件,这为学生们练习口语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获得电台的师生们纷纷感激让的慷慨解囊,要知道这些电台的价钱放在当时可是很大的一笔钱,让却低调地表示这不值一提,只要能帮助到学生这些都是他应该做的。

经过送电台一事,让愈发了解到中国的积贫积弱,也深刻体会到了西外的不易,当时的他拿的是两份工资,一份是法国方面给的,一份是西外的教师工资,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让又做了一个决定。

他决定不再接受来自西外的工资,希望西外将自己的这笔工资用于教学,当时西外给他的工资有一千元,放在当时已经是一笔巨款,得知让的这一决定时,学校的领导都震惊了。

然而让却轻描淡写地表示自己已经有了一份收入,与其将更多的钱攥在手里,不如为西外的教育事业尽一点绵薄之力。

他深知只有教育好了,中国的未来才会发展得更好,才能摆脱贫困的现状。在西外执教的6年里,让专注于教学,分文未取

他的这份觉悟,让西外的师生们都感受到了这位法国老人的高尚情操,大家都想与他结为好友。在相处过程中,众人得知了让的贵族身份,都惊讶于他的平易近人,对他更加钦佩。

其中有一位名叫陆栋的老师与让的关系尤为密切,每年春节时都会邀请孤身一人的让来自己家中吃年夜饭,身在异乡的让何尝不想念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呢?

陆栋一家的热情抚慰了让寂寞的内心,他对中国的感情愈发深厚。

除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瑰丽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吸引让的原因,他大学时本就是学的历史专业,数年来走遍世界各地也是为了了解各地的历史,是个不折不扣的历史迷。

而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传统古国,更是有着数不清的历史等着让去探究。

其中西安作为13朝古都,本身就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除了教学,其余时间几乎都花在了研究西安历史上

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为了证实历史的可靠性常常废寝忘食地翻书,不仅如此还常常深入实地进行更为细致的考察。

每次一有进展,让就会赶紧将其记录下来,在西外的六年时间里,他写下的记录多达几百万字,垒起来的纸张将近一人高,这些都是他宝贵的精神财富。

越是深入了了解中国历史,让就愈发的对中国的文化心怀敬畏,为了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历史,本应退休的让不舍得离开中国,而是为了未完成的论文继续在中国扎根研究。

笔耕不辍的让最终在66岁这年完成了他的论文,论文名叫《明代陕西地方官吏制度》,研究的是我国明代的官场制度,论文对其进行了深刻且细致的讨论。

这篇多达23万字的论文是让多年来的心血,它的问世让文化界人士颇为震惊,它让全世界都进一步地了解的中国历史。

法国为了表彰让为人类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授予他法国国家博士的学位,这是法国学者能得到的最高学位。

让的所作所为为中法文化交流提供了莫大的助力,然而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

宣传中医文化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1990年,已经年过七十的让抵抗力愈发低下,经常觉得腹痛难忍,去医院检查过后发现是结肠炎。

本来经过治疗调理应该能治愈,但让毕竟到了古稀之年,因此多次治疗之后仍然没有好转,病情还更加严重了。

腹中疼痛使让胃口骤降,整个人日渐消瘦,身为好友的陆栋每次来看望让都十分揪心,他不忍心看着好友遭受病痛折磨,于是到处寻医问药希望有人可以治好让。

很快他就找到了一家中医院,据说他们对肠胃疾病颇有研究,于是将此事告知让希望他去看病,虽然让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多年,但他仍旧有着外国人的偏见,认为中医毫无科学依据可言,不敢轻信。

无奈肚子一天比一天痛,实在无法忍受疼痛的让只好接受了陆栋的提议,毕竟西医已经对他的病束手无策了,眼下只有中医这一条路可以走了。

接待他的医生名叫杨晨光,只见他先是详细询问了让的病情,又在让的肚子上摁压一番,随后取出了自己的针灸包。

在让的肚子上扎了几针,效果立竿见影,半个小时不到让就感到腹痛削弱了大半,这刷新了他对于中医的认知。

经过这一遭,让发觉中国除了历史,中医文化同样博大精深,它并非像自己的固有印象一般毫无建树,反而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十分具有教育意义。

于是让开始深入研究中医,他查阅古籍,访问中医,渐渐地对中医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比起西医强势的药到病除,中医更加讲究温和的调理,让认为这样出类拔萃的思想应该传播到全世界去。

1993年,让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用更为外国人接受的表达方式发表了《简明中医外科学》和《中国古代社会与传染病》两本书。

这两本书不仅在国外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在国内也是声名大噪。由于这两本书在法国传播的极为广泛,中医也被越来越多的法国人知悉,为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建立了桥梁。

在书问世一年后,让得到了法国总统的嘉奖,授予了他拿破仑勋章,这是法国最高荣誉的象征。

不过拿到这枚勋章的让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将这枚勋章赠给了西安外国语大学,他表示中医属于中国,这个荣耀理应由全中国人民共同获得。

资助中国学生

让得慷慨无私绝不仅限于此,在看病期间,他与杨晨光进行了热切的讨论,发觉这位年轻的中医有着过人的学识与眼界。

杨晨光认为未来中国医学的发展是中西结合的,这也是全世界医学必然的发展趋势。可惜国内对于西医的教学还相对落后,自己无法更加深入地学习,杨晨光表达了自己的遗憾。

谁知让却突然开口:“你愿不愿意去法国学习西医知识呢?”

杨晨光赶紧说自己愿意,可随后又叹息到,自己既无钱财也无门路,留学是不可能的,让却微微一笑,表示自己可以为杨晨光写一封推荐信,并且资助杨晨光去法国留学。

这让杨晨光惊讶不已,让又说到,自己对于杨晨光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他学成之后必须回国发展。

当时有不少出国留学的人因为体会到了国外的发达而不愿回国,大量人才留在的国外,国内人才资源紧缺,让的这一条件也是为了杨晨光能够助力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很快杨晨光就来到法国学习,他所居住的地方就是让自己的住宅,到此之后他才发现让资助的中国学生远不止他一个,有多达70多人都在接受让的帮助,这让杨晨光心中百感交集。

让身为一个法国人,却无偿为中国做了这么多事,他是真正的心怀大爱之人。

年过古稀的让为了这些中国学生的留学事宜经常中法两国两头跑,但他并不觉得辛苦,自己的房子借给学生们居住,为此只能借住在朋友家中,他也毫无怨言。

此后的日子里,让依旧居住在西外给他安排的宿舍里,生活得十分节俭,学生们看到这位老教授吃方便面,纷纷劝他吃些更有营养的食物,可他却以方便面便宜为由一直吃它。

除了在吃上节省,穿衣方面让也是能省就省,让的袜子是他自己缝补的,衣服也只有寥寥几件,任谁见了他都很难将他与法国贵族联系起来。

而让之所以这么省吃俭用,是为了资助贫困生,久而久之大家就以让的名义创办了一个奖学金,因为让的中文名叫米睿哲,所以这个奖学金就取名为米睿哲中国爱心助学金。

这个助学金从2011年开始每年都会给安康喜河小学捐赠一万元,用以支持学校的13名学生读完小学,此后陆续资助新生,截至2018年已经有48名学生得到帮助顺利从小学毕业。

为了表彰让对于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2014年让被评选为“中国好人”,他的事迹也因此广为人知,无数人都对他心怀感激。

获得此称号的让更加不后悔当初的决定,1997年,彼时的让已经在中国生活了21年,他早已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在这里他收获了知识和朋友,也发自内心地喜爱中国,他想永远生活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因此申请了中国的永久居留证。

让为了中国所做的贡献一直都被中国政府看在眼里,他的申请顺利通过,让也成为了陕西省继新中国成立之后,获得永久居留证的第一个外国人。

直到让去世前,他都一直居住在中国,2015年,让与世长辞,他将自己的遗体捐给了西安交大医学院。

他在填写捐献意愿时这样写道:“我希望我的遗体能对中国的医生有一点小帮助。

由于让一生未曾婚配,没有留下子嗣,因此遗物都是交由好友打理。曾有人询问他为何不组建家庭。

他表示自己结婚后就只能顾着小家了,他更愿意为大家奉献自我,听到他这么说,在场的人无一不为之动容。

虽然让是一名来自法国的贵族,但他却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十分上心,宁可自己吃不好穿不暖也要供孩子读书,他的无私奉献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而这些孩子终将带着让的精神,投入到建设中国的浪潮之中。

参考资料

[1]《慈善公益网》,《让·德·米里拜尔:一位外国老人的大爱情怀》

[2]《人民日报》,《他是洋教授,也是“中国好人”》

[3]《陕西日报》,《法籍“陕西好人”西安逝世 遗体捐给中国医学机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