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 > 教育资讯

西安交大高材生, 工作第一年当上主任, 34年后成集团总裁

会上,创始人张瑞敏,抛出一个惊人的消息:他退出新一届的董事提名。

这就意味着,张瑞敏正式退位,集团脱“敏”时代正式开启。

当天会议结束后,集团的新一届领军者变更为周云杰和梁海山,周云杰是新一届首席执行官,梁海山是总裁。

时年72岁高龄的张瑞敏在这个时候选择退位,是不得已的,还是功成身退?

熟悉海尔集团的人,都知道张瑞敏这个名字,如雷贯耳。

1984年接手濒临倒闭的集体工厂;

1985年破釜沉舟的抡大锤砸冰箱;

1990年率领集团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

1999年出国设立工厂。

由此可见,张瑞敏是一个将创新刻在血液中的企业家。

因此,他对于接班人的人选,早有计划和安排,这次退出,完全是水到渠成。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继任者梁海山是如何在一众有才华的年轻领导者中,脱颖而出,坐上集团第二把交椅的。

初入海尔

1966年,梁海山出生在山东菏泽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学习成绩优异的他,高中毕业后,顺利考进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工程系就读。

1988年7月,梁海山大学毕业后,进入海尔集团工作。

当时的集团还叫做青岛电冰箱总厂,张瑞敏刚刚接手四年的时间。

梁海山作为工厂第一批引进的大学生,进厂进得刚刚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

1984年,在梁海山刚刚步入大学校门,誓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时候,张瑞敏刚刚接手青岛电冰箱总厂,并果断制定了企业第一阶段的发展战略——名牌战略。

那时候,冰箱总厂可远没有现在的集团这么辉煌。

在那个每月人均工资40元的年代,它亏损了足足140多万元。

1985年,当大二的梁海山在大学教室里博览群书、勤思笃学的时候,张瑞敏干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

当时,习惯了“大锅饭”的工厂工人,对于客户的服务意识比较薄弱。

因此,生产出了一批不合格的电冰箱。

在那个物质还没有极大丰富的年代,工人师傅们对于质量、口碑并没有什么概念。

大家觉得,一批冰箱中,有一些不合格的产品实属正常。

便宜推向市场或卖给工厂的自己人,都是这些残次品的不错归宿。

但是,一心想改变工厂现状的张瑞敏可不是这么想的。

他带领工人们来到库房,抡起大锤,带头砸向了质量不合格的76台电冰箱。

这一举动,直接看呆了众人。大家谁也没想到,张瑞敏下手会那么狠。

要知道,对于当时步履维艰,连工人正常工资都发不出来的冰箱厂来说,这些质量有缺陷的残次品,至少能卖几万元。

张瑞敏却直接把它们变成了碎渣。

大家一下子放弃了抵抗,谁也不敢再拿质量问题往枪口上撞了。

张瑞敏正是用这样的雷霆手段告诉工人们,他这个一把手对厂里抓产量、要质量、扭亏为盈的魄力和决心。

1988年12月,在梁海山进入工厂工作的5个月后,张瑞敏带领全体员工,获得了中国家用电器史上,第一枚电冰箱的质量金牌。

同年进入电冰箱总厂工作的,还有梁海山往后多年的战友和竞争对手,周云杰。

如果问,张瑞敏对于接班人的培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想,从这些大学生入厂,他们应该就纳入了张瑞敏的重点考察范围,他的战略需要排头兵去落地执行。

1989年7月,刚刚入职一年的梁海山,升任为电冰箱总厂企管办主任。

当时,年轻的梁海山应该没有想到,这个还在盈亏线上挣扎的集体制小工厂,会成为他日后事业发展的沃土。

他应该也没有想到,会深入到工厂的变革与创新之中,成为中坚力量。

躬身入局

有了工人们在生产一线死磕产品质量,又有了像梁海山这样高素质的新时代大学生做排头兵,张瑞敏的名牌战略发展道路越走越顺。

1990年,电冰箱总厂再次获得了两项国家大奖,企业管理“金马奖”和“国家质量管理奖”。

这说明,保质量、打名牌的经营战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那接下来,企业是该在生产电冰箱这一条道上继续走下去,还是可以生产更多种类的家用电器,成为当时国内家电行业讨论的热点话题。

1991年12月,海尔集团成立。

在一片质疑声中,海尔集团坚定地兼并了多家亏损企业。

以此正式宣布,企业下一阶段,将会选择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1993年8月,梁海山调任为海尔电冰箱的质量部部长,开始正式负责核心业务。

质量是集团发家立命的根本,足见张瑞敏对于梁海山的殷殷期望。

出色的员工,不仅要能够坚决地执行企业发展战略,还要能够随着企业的节奏一起成长突破。

梁海山无疑就是这样的员工。

1995年10月,梁海山调任海尔空调,担任总经理一职。

多元化搞得风生水起的海尔集团,并没有就此止步,它又瞄准国外,将摊子铺到国外。

产品质量好不好,是骡子是马,拉出去看看,市场说的算。

1999年4月,在美国的南卡罗来纳州,耗资3000万美元,建设在国外第一个生产基地。

而这时候的梁海山也没闲着。

集团在走出去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和跨国公司之间的鸿沟。

张瑞敏认为,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追赶资本和人才上的差距,不如在创新和速度上下苦功夫。

1999年,在集团积极开展国际化战略的同时,他也在默默布局市场经营管理。

期待着经过努力打造,集团有一天能够实现信息流的零距离、物流的零库存以及资金流的零成本。

在这样精准的商业布局里,怎么能少得了排头兵梁海山的身影呢?

1999年8月,梁海山调回集团,任物流本部长,开始着手参与落地集团的市场链管理策略。

梁海山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沉稳踏实,文质彬彬,但工作起来一点也不马虎,业绩很突出。

当一个人一门心思专注于工作的时候,很难不做出成绩。

当一个人总是做出成绩的时候,很难不得到领导的器重。

当一个人总是得到领导器重的时候,很难不脱颖而出。

2002年7月,梁海山升任集团副总裁。

从普通士兵,到带头将领,梁海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14年。

你看,你只需要踏实做事,机会自然会在未来等着你。

就像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说的那样,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自己。

崭露头角

2004年,集团的整体收入,已经跃升至千亿级,它再也不是那个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小工厂了。

但是,伟大的企业就和伟大的领导者一样,它的目光,永远会锁定充满挑战的前方。

2005年,对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来说,是值得被记住的一年。

B度赴美上市,J东转型电商,G歌进入中国,中国网民数量过亿。

而在这一年,海尔再次在变革和创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他们用“人单合一”的全新商业模式,向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宣战。

梁海山作为海尔自己培养出来的嫡系将领,再次冲到了变革的前沿。

从2005年12月,集团宣布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开始,到2012年,集团进入网络化战略阶段。

背后离不开梁海山对于“人单合一”模式从1.0到2.0的探索与实践。

在互联网时代,因为有了数据的支撑,让精准地满足客户需求,高效地创新成为可能。

如何做到高效地创新?首先你得精准地了解用户。

梁海山带领员工,认真在用户数据平台上做文章,兴趣爱好、家电类型、品牌倾向,标签贴得越细致,需求掌握得越精准,那么创新的方向就越能贴近客户的需要。

这样,客户就能轻松体验到集团全力打造的智能生活的魅力。

不仅如此,除了从用户角度发力,面对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用户,企业内部的协作也必须要“智能”起来。

梁海山带领员工,加强技术保障,保证实时满足客户在产品设计、制造、配送等环节上的私人订制化需要。

经过他的一系列操作,“人单合一”模式,得以在集团中生根发芽,按照对外优化客户体验、对内优化员工发展的双赢模式,茁壮发展。

梁海山说,“人单合一”的落地执行,让企业内的每一个员工,都成为一个自由的创客,自己的梦想、未来、绩效都可以靠自己去获得。

而对于企业外的客户而言,“人单合一”的落地执行,能够让大家的生活更加舒适,更加美好。

集团在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进。

梁海山,也是。

2007年11月,他被任命为集团高级副总裁。

2010年4月,他上任集团执行副总裁,同时兼任集团白电总裁和集团智家副董事长、总经理。

2013年4月,梁海山又被任命为董事局副主席兼任轮值总裁和智家的董事长。

紧接着,2016年,他被任命为集团执行总裁。

有人开玩笑说,他的升迁速度,像坐火箭一样。

回望梁海山入职以来,企业每一次战略变革的方阵中,我们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不论是在聚光灯前,还是在聚光灯后,他的努力都卓有成效,他的光芒都无法掩盖。

那么,他逐渐走向权利中心,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位第二把交椅

随着中国家电各大企业领军人物的年纪越来越大,掌门人的继任者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坊间传闻,自2013年,集团元老之一的杨绵绵隐退之后,张瑞敏对于梁海山和周云杰雨露均沾式的安排,就似乎透露出选拔继任者的端倪。

与其说,张瑞敏更钟意于他们两个,不如说是机会均等,梁海山和周云杰靠30多年的兢兢业业,博出了位。

2019年,时年70岁高龄的张瑞敏,经过几十年的稳扎稳打,将集团带到了生态品牌发展阶段。

企业期望和互联网的发展同频,极大满足客户个性化体验,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也期待着,能够在物联网生态方面,谋划出新的格局。

一路从士兵走向将领的梁海山,角色变了,但是坚决拥护、践行企业战略的态度和决心始终如一。

在海尔发布了最新阶段的战略目标之后,梁海山屡次在公开场合畅谈集团的生态战略。

他说,“在物联网时代,应该是以生态品牌为目标,以价值共创为中心的生态圈。”

“海尔依托人单合一模式,在内部品牌大的生态系统内,孕育出了不少小的品牌,以满足智慧家庭体系的打造,支撑新阶段生态战略的推进。”

2021年11月,张瑞敏看时机成熟,果断从一把手的位置上退了下来。

一把手换成了周云杰,二把手则坐稳了梁海山。

从行业内不知名的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厂,到如今全球范围内的行业龙头,张瑞敏的成就有目共睹。

而对于企业在不同领导者之间的传承,不论是老领导还是继任者,似乎没有过于担心。

企业这些年的变革与创新,梁海山几乎全程参与。

从名牌战略阶段的初来乍到,到多元化与国际化战略阶段的躬身入局;

从全球化与网络化阶段的亲自操盘,到生态品牌阶段的组织推进。

可以说,不论是人单合一模式,还是物联网生态布局,他早就已经深入基因,烂熟于心了。

因此,相比制度上理念上的传承,他更在意的,是企业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稳,走顺。

毕竟,海尔过往创造了很多引人注目的成绩。

而每一次新战略的执行过程中,都会有转型期的不适和隐疾。

未来,人单合一模式如何与时代相辅同频?

物联网下的生态圈品牌孕育,如何精准围剿消费者的需求?

在一系列“炫技”的变革创新下,如何切实提升利润水平?

这应该都是梁海山和继任者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不,2022年4月,梁海山退出掌舵9年之久的海尔智家,专心操持集团二把手的工作。

每一段不平凡的人生,都潜藏在细心打磨的日积月累中。

所有当下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会迎来明日的柳暗花明。

期待新时代的,新海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