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唐江澎为西安高新区一中学的高三学子们上了堂形式新颖、点评犀利的作文公开课,这堂公开课也向该校云校90所学校同步直播。
课上,唐江澎以面试官和老师的“双重”身份,通过7道题目模拟高考情境任务驱动式作文,在对学生即兴作答的点评中阐释了高考作文的命题思路、评分原则。
他把明确审题的重要性贯穿整堂课,还通过举例演示如何运用“道德制高点、情感共鸣处、逻辑严密性”三原则写出“发人所未见”的高分作文。
置身题目情境弄清“目的”“对象”“场合”和“方式”
学生抽到的第一题是:你有向往的大学吗?请向这所大学的招生老师,介绍一下自己。
点评时,唐江澎先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明白“向面试官自我介绍的目的是被录取”,因此他建议学生叙述时应讲清楚“自身与向往的北京大学?和考古专业的深层次联系,也就是在讲述中贯通讲述自身的特点及学习的课业、大学选择的专业、为国家建功立业的事业以及造福人类、安顿灵魂的志业,才能立意高远,打动人心。”
同时引出写好高考情境式任务驱动作文的4个关键点:
一是对象。即向谁说。题目的问域即话题范围是‘你有向往的大学吗’,接下来“请向这所大学的招办老师”里的“这”指的是什么?是不是“你所向往的那所大学的招生老师”?那么回答时一定要让题目中向往的大学有具体所指,比如确定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否则就会出现没有叙述对象或搞错叙述对象等问题。
二是目的。题目的目的就是要学生通过讲述获得向往大学的招办老师的肯定,进而获得录取资格。学生在叙述中如果能真正置身于题目所设定的情境中,即将自身置于一场决定前途命运的面试招生中,叙述时从情绪、语气等都会有改变,但这正是上述题目需要的。
三是场合。审题时应清楚题目场合。题目的场合是大学招生面试,作为面试者进门要先向招生老师问好,落座时要问面试官“能不能坐下”等等,因为在任何面试中,面试者进门后的一言一行都在面试官的观察中,影响着面试的结果。
四是身份与方式。身份要按照情境作文题的要求,有时是真实身份(但要隐去学校和姓名),有时会设定虚拟身份,比如学生会负责人或某一活动组织者等,这些身份直接决定了你的说话方式,请同学们审题时务必注意。
遇到新情境“忽略”新情境不妨从“共同问题”入手
学生抽到的第二题是:2049年会是什么样呢?说一段话,指令sora生成一段这年10月某个早晨你的生活场景视频。
唐江澎认为该题代表着目前高考作文命题中一种常见套路:用一个新情境写一个传统的作文题目。
“2049年这一时间点是这道题目的难点,背后隐含的立意是祖国未来和我,学生必须敏锐地把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后,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一代新人的我在做什么?即使那时我是个普通人,也在为国家贡献着我的力量。只有有了这样的立意才能达到命题所隐含的要求。”唐江澎说,“另外,部分对高科技认知欠缺的学生可能会掉入‘陷阱’:比如写成‘2049年的10月3日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对我的AI窗帘说打开打开’,‘我刚出门智能汽车就停在我家门口’,类似对高科技想象不足的叙述不如跳过高科技,去关注2049年人类的共同问题。也就是说,破题的关键反而是‘忽略’新情境。你看,我们通过反复读题发现题意是想让考生通过想象叙述‘2049年的某个早晨的场景’,也就是说换一种说法该题目其实就变成了‘说一段话,描述2049年10月某个早晨的生活场景’。”
他随后列举了一些学生的精彩叙述:
“已经是2049年10月5日的8点了,炮弹仍然在我的耳边呼啸而过,前方坍塌的楼底下我分明听到有几个孩子在痛哭,我要冲上去用我的镜头记录这一切,向全世界展示他们杀戮的罪恶……”,这名学生想象在2049年成为一名战地记者,用镜头呼唤人类关注和平。
还有学生这样说:“2049年10月8日,我在贵州最偏僻的一所乡村小学当校长,我在国旗下讲话,我演讲的内容是‘今天即使我在贵州最偏僻的地方,也和我家乡的学校一样的现代化‘这一立意也很新颖。”
读上去越难的题目答案通常就在题里
学生抽到的第三题是:苏格拉底说,应该遵循理性所做的论证,无论它通向哪里,“让我们的目的地由讨论的风决定”。如何理解这句话,请说说你的看法。
唐江澎说:“通常,读起来很难的题目答起来反而简单。因为答案通常就在题目里。这道题目要谈自己的看法:首先‘应该遵循理性的论证’也就是‘不该遵循感性的冲动’;其次‘无论它通向哪里’是说‘它不止通向一个地方’‘它通向哪里不该有限制和预设’;最后,‘让我们的目的地由讨论的风决定’,是说我们的目的地是由理性讨论形成的风来决定的。”
在查看了考生答题板上所列的“理性、自由、人生”后,唐江澎夸奖学生抓到了关键词,可以以“人需要理性,但不要用理性给自己的人生做过多限定,人生的走向还需要包容和自由一起来决定”的观点进行论述。
题目看来越简单越要用“道德制高点、情感共鸣处、逻辑严密性”拿高分
学生抽到的第四题是:这幅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说说。
唐江澎说:“这道看起来比较简单的题目,答好并不容易。回答时应分两部分:一方面是你看到了什么,考查的是学生对细节的捕捉能力和被细节感染的能力,也就是考查学生的社会情绪力;另一方面是你想到了什么,是学生从这一静态画面中展开的联想、想象和思考。”
另外,唐江澎直言,这类“感情牌”的命题,学生一定要在叙述中写出几处打动人的句子。
“那是一个雨天,已是傍晚时分,手持公文包的父亲去接儿子。背着书包的儿子躲进父亲的伞下,为了给儿子多挡些雨,父亲握着伞杆的手紧贴伞头,伞低低地歪向儿子一边。父亲的后背湿透了,儿子一点雨也没有淋,我看不清父亲的脸,但我想此时的他一定心安……”
他同时道破高考作文得分的关键:“也是古希腊修辞学的三大原则:道德制高点、情感共鸣处、逻辑严密性。在这道题目中沿着与考官的情感共鸣处,话题肯定先落到‘父爱’上,想起父亲为自己的点滴付出,明白父爱是‘撑在我们头上的那方晴天’,再用道德制高点引出‘点睛之笔’:我想成为那个在雨天即使后背淋湿也为人撑伞的人。从图片先想到所有人的父亲,再想到社会上许许多多与父亲一样的人,这样的递进也符合‘逻辑严密性’。”
在学生抽到的第六题“多年后,提起母校,哪个词语仍会让你怦然心动?请说说你和学校的故事”中,唐江澎再次用到了这些原则。
“多年后仍怦然心动的故事一定是感人的,而感人故事中那几个关键词‘道德制高点’、‘情感共鸣处’一定要用一用。”唐江澎说。
他列举了一位学生的精彩叙述:
年后,我还能时时想起母校食堂那位坚守岗位的打饭阿姨,不管我们去的多晚,她都在。她那句‘饭凉了,我给你热热’我牢牢记着,每每听到想起都似一阵暖流。阿姨她不知道,我真希望多年后走向工作岗位时也能像她一样成为一位给人温暖的人。
不可一字不慎请读题读题再读题
整堂课上,唐江澎重复最多的语句是“请读题”,因为题目的“问域”、“目的”、“关键词”“写作的时间顺序”等都要靠认真读题来抓取。
上文提到的第二题,唐江澎引导大家通过读题明白回答这一题应使用“现在时”,叙述中出现“将”、“某一天”等词语都不行,必须使用类似“今天是2049年10月3日”的确指时间。
上文提到的第三题,唐江澎也是通过引导大家反复读题明白题目整句话都是苏格拉底的话,“不少不认真读题的学生只把引号内的话当作苏格拉底的话,要注意前半句间接引语也是。”
在第五题“为何说‘西安年最中国’?请至少给出三条理由”中,唐江澎也是通过读题引导大家明白题目要说的是“西安年”而非“西安城”,同时“最中国”一定要通过比较性的叙述来呈现,而不能仅写有中国味儿。
上文提到的第六题,他再次通过读题引导大家抓住题目中的“仍”字。
“这个字代表着要说的故事不仅是现在,而且是多年后都会让你怦然心动。也就是说写作的时间起点应是现在,全文的时间应是从现在说以后。”
在第七题“有一天,学校宣布期末考试允许使用ChatGPT工具,你认为相对于现在的试题形式,题目将会有哪些变化?请举例至少说三条”中,唐江澎引导学生通过读题抓取回答题目的3个关键词“变化”“举例”和“三条”。
“高考命题是在一个划定的范围内跳舞,滑出范围就‘跑题’了。所以高考作文一定要先守住题目的范围,在范围内再发人所未见,写好观点。”唐江澎说,“其实高考题就是这么简单,一定要让大家有话说,如果大家都没话说,说明题目出的不好,但高考题又不能不给限定,不然怎么评分?因此高考题一定是寻找大家有共同话题的内容设置要求再评定,看谁对要求看得清,这就是高考选拔的方式。同学们,好好读题、认真读题、不可一字不慎啊!”
“临近高考优秀学生越要强化快速审题训练”
唐江澎强调,这节课虽然设置了大学面试的情境,但本质还是一节高三复习作文训练课。
“越是到临近高考,越是优秀的学生,越要强化快速审题训练。一节课快速训练了7道作文题,几乎完成了一个学期的作文审题构思训练量,效率较高。当然,这样的课因为是生成性而非预设性,也比较难上,对教师写作功力的要求很高。”唐江澎说。
“我在不同场合都强调过:作文就是做人,没有经怀天下,没有关注大家共同关心的那些普遍性话题,没有打动人心的情感共鸣处,高考作文很难站在较高的立意点的。所谓情感共鸣处,关键就是写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比如悲悯、良善、感恩、正义、责任、向上、创意、包容、品位、优雅等,也就是‘终身运动、责任担当、问题解决、优雅生活’四个者所关注的那些优秀品格。这绝不意味着要说虚情、假话,这是一个有志向的青年人应该思考的。”唐江澎说,“不要死读书,要目及天下肩负兴亡,把自己的未来和祖国联系在一起,在不确定的时代里寻找那些确定的话题和确定的责任来立意比较好。”
在唐江澎看来,高考作文之道从来都有术道之分。“所谓术,是从审题来指导,确保学生不跑题、紧扣题,那么学生最多也就是进入45分这个档次。但如果能够在道的层面上来指导,让学生在立意上既能结合实际有真情实感,又能够立意高远,那分数就可以接近60分。”
一些题外话
这是一堂唐江澎以“大学招生面试官”和“老师双重身份进行的即兴公开课,课上还贯穿了面试技巧的传授。
在第一名学生走上台直接落座后,唐江澎指出,“现在的场合是大学招生面试,作为面试者进门要先向招生老师问好,落座时要问面试官‘能不能坐下’等。大家牢记在任何面试中,面试者进门后的一言一行都在面试官的观察中,影响着面试的结果。”他同时建议大家在面试交流时要直视面试官的眼睛。
随后上台“面试”的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一技巧。
争取第四题的作答机会时,现场11名学生同时举手,被唐江澎一同邀请到台上并出题“用一句话让我把面试机会给你”。学生即兴发言后,唐江澎指出他们的共同问题,并再次强调审题,“你看,题目要求是一句话,因此大家刚才的发言在这一点上都不符合题目要求”。
此外,唐江澎还进行了演讲时体态语正确使用的现场教学,推荐演讲时使用中区手势语。
不动声色的育人
在11名学生争取面试机会时,第六名发言的男生发言时先是站在人群后,显得自信不足。发言到一半才被同学们推到队伍前面。
他的发言是:尊敬的面试官,我认为好的大学和好的学生应该是双向奔赴,我很仰慕您的大学,尽管我认为自己并不是那么优秀,我认为我还有时间成为黑马。
随后体态语的现场教学环节,唐江澎将这名男生请到大家面前,先指出他刚才发言时有些紧张,双手不知往哪里放,接着邀请他带着全体学生现场学习几个简单的手势语。
一对一的指点让这名男生逐渐自信,他再次抢答并获得了作答机会。这次的发言,他声音洪亮并有些激动,唐江澎一直站在前方用刚才教的中区手势语提示他,但激动的他似乎还没反应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