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 > 教育资讯

陕西印发行动计划

行动目标

到2025年

全省各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配备达到100%

200人以上寄宿制学校

和1000人以上的中小学校

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开设率达到100%

全省80%的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学生心理门诊

全省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90%

要求举措

各校教师在学科教学中

注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优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和方式

有效减轻该段学生作业负担

并深化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治理

各校开足开齐体育课、健康课等

保证学生每天在校内外各锻炼1小时以上

从幼儿园、托儿所起创设活动场景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鼓励中小学校、高校班级设置心理委员

在学生社区常态化引入心理服务

四位一体

健全健康教育

监测预警

咨询服务

干预处置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五育并举

以德育心

以智慧心

以体强心

以美润心

以劳健心

六项行动

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行动

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推进行动

心理预警干预体系建设行动

心理人才队伍强师培优行动

社会心理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营造健康成长环境行动

5月10日,陕西省教育厅官网发布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陕西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

陕西将通过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行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推进行动、心理预警干预体系建设行动、心理人才队伍强师培优行动、社会心理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营造健康成长环境行动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六项行动,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

>>行动目标:

到2025年

全省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90%

到2025年,全省各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配备达到100%,其中高校、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不少于90%,中小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不少于50%,200人以上寄宿制学校和1000人以上的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下同)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开设率达到100%。全省80%的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学生心理门诊;50%的儿童专科医院、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每10万人配备4人。城市社区家长学校和农村社区家长学校建校率分别达到90%和80%。全省75%以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省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90%。

>>重点举措:

“五育”并举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五育”并举即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五育促进心理健康行动,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工作全过程,有针对性给予学生关心指导和教育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求各校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注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优化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有效减轻该段学生作业负担,并深化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治理。

重申各校开足开齐体育课、健康课、美育课、加强劳动教育等相关要求:保证学生每天在校内外各锻炼1小时以上,帮助学生熟练掌握1—2项运动等;每学年至少举办1次艺术节,持续开展高雅艺术、陕西地方文化和适合学生学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每学年至少举办1次劳动周,推动本地本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形成区域劳动教育特色,助推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

幼儿园应创设活动场景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结合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要按规定开足36学时的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基础模块。

高中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校本课程,原则上每学年1学分记入学生课程修习总学分。

普通高校要严格按照“2个学分,32—36学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更多样、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选修课。

幼儿园、托幼机构应遵循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创设活动场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指导中小学校落实好国家课程教材中相关心理健康内容教学,鼓励高校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教材与读本,支持其参与省级优秀教材评选。向教师和家长等群体提供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应对指南等心理健康“服务包”。

依托重要活动和时间节点开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学校聘请的社会工作者等作用,增强同伴支持,融洽师生同学关系。

坚持预防为主定期健康监测

建立数据安全保护机制

省级教育部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每年监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纳入教育部门学校督导评估“316工程”体系。

各学校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原则,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

普通高校每年在新生入校后适时开展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测评以及心理中心开放周活动,注重对测评结果的科学分析和合理应用,有条件的高校可合理增加测评频次和范围。

县级教育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区域内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每学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各开展至少1次心理健康测评,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同时要建立健全测评数据安全保护机制,防止信息泄露。

加大对有隐性心理问题学生的识别与干预,探索在心理健康测评中引入人格特质测评。

鼓励中小学校、高校班级设置心理委员

各学校要积极推动学生心理数据集成和挖掘,为精准开展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提供靶向政策支持,不断健全心理危机预警防控快速反应机制;不断完善“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高校二级院(系)、中小学校班级定期研判学生心理状况。

高校辅导员每月要遍访所有学生寝室,每月与所有重点关注学生谈心谈话不少于1次,对出现心理健康高危倾向的学生及时给予干预和转介。

研究生导师要切实担负起学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责任,加强师生沟通交流,主动关心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困难和需求情况。

中小学校要对重点学生实施“专人分包联系制”,建立以心理教师、班主任为核心,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预警体系,定期动态跟踪评估。鼓励中小学校、高校班级设置心理委员。

各学校要为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办公场地

省教育厅搭建全省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信息化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干预处置等工作提供线上支撑和服务。

普通高校要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配备必要的办公场地和设备,强化咨询服务平台建设,设立心理发展辅导室、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团体活动室、综合素质训练室等。多校区学校的每个校区均要有满足学生咨询需求的最基本的软硬件设施。

在学生社区常态化引入心理服务,有条件的高校还可在校内外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基地,且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支持下开通24小时阳光心理援助热线、网络预约专线和咨询邮箱等,做好常态化心理咨询服务。

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在校医院设立心理科,开展健康宣教、减压疗愈、生物治疗等工作。

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要求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向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服务。

中小学校每学年至少开展1次对全体学生的家访

普通高校每个校区须与属地不少于1所医院建立学生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联动机制,完善心理疾患学生转介、休学、复学管理制度,同时负责区域内学校心理健康老师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培训。

中小学校每学年至少要开展1次覆盖全体学生的家访活动。

普通高校要加大对重点关注学生家访力度,并结合电话、网络等形式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对入学时就确定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研判后应及时将干预方案告知家长,共同商定任务分工。学生出现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倾向等严重心理危机时,学校应协助家长送医诊治。学生因心理问题等原因在学校发生突发事件后,学校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积极对接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

强化家校社联动,逐步形成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通过家长会、家长课堂、家长学校等形式,教育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积极配合学校、医院做好学生教育和诊疗等工作。

事业单位特岗教师招聘优先补充配备心理健康教师

鼓励开设有心理学、医学等相关学科专业的高校扩招,加强教育、心理学、医学等专业课程教学,引导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书或专业资格证书,培育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复合型人才。

加强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等相关学科专业和心理学类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支持心理学相关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高校辅导员攻读心理学相关硕士学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心理学专业招录以及培养工作。

各市县(区),在每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特岗教师招聘计划中优先补充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岗位,普通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设置,且每校不少于2人,二级院(系)应配备兼职心理辅导员;省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和有条件的高校,应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000比例配置;中小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高校要对新入职的辅导员、研究生导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全覆盖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内容在中小学校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岗前培训、业务进修、日常培训等中重点安排。

畅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发展渠道,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应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管理,设有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教学机构的高校,可同时纳入相应学科专业队伍管理。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职称评审可纳入德育教师系列或单独评审。

多部门协同

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质量、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此外,文件还明确各相关部门在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质量、营造健康成长环境方面的职责。

比如,卫健部门应加强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心理咨询及专科门诊建设,完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标准规范,向儿童青少年广泛宣传各类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的热线电话,鼓励有需要时拨打求助。

妇联、教育等部门引导中小学校、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学校”,积极与社区(村)共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及实践活动。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每年至少组织4次普惠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每年至少开展2次面向家长和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文明办指导推动全省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建设,检察院、公安、共青团等部门健全完善集取证、心理疏导、身体检查等功能于一体的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办案区,在涉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中全面推行“督促监护令”,关工委推动“五老”工作室建设,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省科技厅加大省级科技计划对心理健康领域科研支持力度,引导开展心理问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汇聚心理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资源,支持我省相关重点实验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基础性、前沿性和国际性研究等。

>>教育专家:

突出了科学性、专业性

但更需要加强创新性、实践性

“《行动计划》的总基调是坚持‘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构建我省立德树人教育新格局,全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突出了科学性,专业性,但更需要加强创新性,实践性。”知名教育专家刘鹏认为,“在实践中我们应科学区分生理性和社会性心理问题。对生理性抑郁症应及时转诊,对症进行药物治疗等;对于‘性染色体为XYY’的超雄体综合征导致的校园霸凌,学校、社会及相关机构应提高警惕,并从科学的角度科学介入,预防和干预校园霸凌事件。对社会性心理问题,不要过分相信人的心理调解系统,要相信心理支持系统,即俗话说的‘在家靠父母,学校靠老师,有好心更要给好脸,哪壶开了提哪壶’。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要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心理支持系统来实现。”

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刘鹏也有话说。“在我了解的相关数据中,不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与学业压力和情感问题有关。而学业压力多半都是所学的专业太难、学不会等造成的,而目前几乎所有高校对于学生转专业都有一定的限制,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既然能在当前专业取得好成绩,为何还要调整专业’?我建议高校能降低学生转专业的门槛,对于想调整到比自己当前专业录取分数低的专业的学生不进行各种限制,这样也能降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心理健康教师:

将心理委员纳入核心班干部

能更好调动积极性

在西安交大附中心理健康老师柯婧看来,《行动计划》体现了相关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五育中,同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机制,通过预警测评干预机制旨在将学生的心理学教育落在实处。”柯婧说,“《行动计划》是一个十分全面的文件,作为一贯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大附中,我们已经对其中一些内容进行了实践。比如,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心理委员,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不过实践中,我们发现心理委员发挥作用大小与其个人能力密切相关,同时因为心理委员没有被大部分班级纳入核心班干部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学生委员的积极性。”

柯婧说:“我们开展了‘家长学校’,也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了家长讲座。像我们这样全校配备2位专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手不够,无法满足家长多样化需求的问题,在今后实践中该如何调整呢?”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付启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