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 > 高考

“穷人孩子早当家”, 13年前背疯娘上学的寒门娃, 如今反差有点大

“没伞的孩子,要学会在雨中奔跑!”

有人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可偏偏就有人出生于罗马。

有人含着金钥匙来到这个世界,父母疼祖辈爱,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一辈子过得锦衣玉食,高枕无忧!

而有的人,出生贫困家庭,偏偏屋漏又逢连夜雨,父亲亡母亲病,小小年纪就要支撑起养家的重任。

千里背“疯娘”上大学的农村娃

还记得13年前,那个带着生病的母亲从贵州到山东上大学的苦娃子吗?

他的名字叫刘秀祥,千里背疯娘上大学,从小一直苦苦求学,却对精神失常的母亲不离不弃,到哪里读书就带到哪里。

也就是那张右手挽着生病的母亲,左手挎着一大堆行李的照片被曝光后,他的故事经各方媒体传遍大江南北,也感动了无数人。人们纷纷慷慨解囊,要资助这位不向命运低头的大学生。

也有不少企业找到刘秀祥,愿意为他提供帮助。刘秀祥除了接受一间房的帮助,母子俩有一个容身之处外,其它的帮助都一一拒绝了。他说:“一个人活着不应该是让人可怜和同情,而是应该让人可亲、可佩、可敬。”

本来接受好心人的资助,不说可以过上苦尽甘来的日子,但至少不用风餐露宿的饥一顿饱一顿,在完成大学学业的同时,还照顾妈妈,还要打工挣钱维持生计。

如果说这是他苦难日子的开始,倒不如说是他的人生已经熬到了成功逆袭的起点。还有比这更苦更累的过去,我们来一段一段讲述:

一天工作18小时赚3000元的大学学杂费

经历过高考的同学,个中滋味都深有体会。而从2007年到2008年的一整年,正是刘秀祥顶着高考压力、生活重担、照顾母亲的几重高压下,挑灯复读的一年。

当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他抱着母亲痛哭了一场,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梦想,成功地考上临沂师范学院(即现在的临沂大学)。

命运对他,不只是关上一扇门,就连留一扇窗时也只是开了一点点缝,只让他看到一丝微弱的光。虽然成功地考上大学,却为了3000多元的学杂费愁白了头。

掏空了全部家当,也只有60多块钱,与3000多元的学杂费以及从贵州到山东的交通费,又一次把他推入生活的困境中。

但他没有因为这些难处而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而是见山开山遇水淌水,坚定地向目标前行。

大学是一定要去上的,刘秀祥决定,只要在开学前能够挣到自己和妈妈去山东的路费,接下去的事情到时再说,只要能读书,无论学校开什么条件都能接受。

为了去山东,他假期去铁矿车间打工,一天工作整整18个小时。在开学前夕,他拿着自己辛辛苦苦赚到的血汗钱,带着母亲北上求学。也就是在2008年,我们被那张照片给刷屏了。

瘦小的身躯,差点被高考击垮

2007年,刘秀祥参加了第一次高考,最后以6分之差落榜了。寒窗苦读十余年,却栽在可以改变命运的高考。

他不能原谅自己,也对苦难得看不到头的日子绝望了:别人落榜,还有别的出路,唯独自己自古华山一条路,因为自己是在用生命读书,只有知识才能与命运抗衡。

在他结束生命前,在回顾自己人生的同时,翻看着曾经写的日记,满满的艰辛和绝望:“妈妈又犯病了”、“妈妈又不吃东西”。

直到他翻到了自己2002年5月19日写下的一句话:“当你抱怨没有鞋穿时,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就是那一刹那,活下去的希望瞬间被点燃了:跟那些孤儿比起来,我至少还有母亲!

妈在家在,11岁起就带着疯娘上学

“穷人孩子早当家”,刘秀祥四岁就失去父亲,母亲因过度悲伤患上了间歇性的精神失常。原本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为他遮风挡雨。可到了他11岁那年,哥哥姐姐外出打工就再也没有回家过。

照顾病重的母亲,自然而然落到了年幼的刘秀祥肩上,本是需要照顾的年纪,却反过来要支撑起整个家。

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砍柴、刨地、种玉米、挖药材补贴生活。放学后,还要急急忙忙赶回家给母亲做饭、洗脸、梳头……即使再忙碌,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业。

因为他深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和母亲的命运!

小学毕业,他考到全县第三名的好成绩,本来可以上当地最好的中学,但没法照顾母亲,不得不到一所民办学校就读。

母子俩没地方住,刘秀祥就用稻草在学校旁的山坡上搭了间棚子,便是他们的容身之处。然后在门口空地上挖个坑架上铁锅,便成了他们一日三餐的厨房。

课堂上学习,放学后四处捡废品,周末打零工,为了每周20多块钱的生活费,他早出晚归。寒暑假还跟着老乡去遵义修水电站赚钱,小小的肩膀承受了太多,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日夜兼工,扎破皮受点伤是常有的事甚至从100多米高的的架子上掉下来好几次,要不是安全网保护,都不知道摔死过几回。

照亮自己的那道微光,已活成一道强光,照亮家乡教育

在读大学之前,刘秀祥是自己生命中的微光,用一己之力照亮残破的家庭和自己的前方。

在读大学之后,刘秀祥变得强大,慢慢把自己打造成一束强光,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同时,通过勤工俭学养活自己和母亲之余,还资助了三个曾经和他一样捡废品的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上学。

他说:“努力读书走出大山,不是为了逃离大山,是为了更好地回到大山,反哺大山。”

接下去的路,他踏踏实实去践行。大学毕业后,他放弃过年薪50多万的城市工作,正当保险事业快步上升时期,获知一资助的妹妹不想读书准备结婚。

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蹦进他的脑海里:“钱和梦想到底哪个更重要?”,他在思考自己的未来,也在为家乡穷困孩子探路:贫穷的他们,缺少一种精神动力的牵引,自己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没钱但梦想一直都在,就是这样的梦想支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不同的人生。大山里的孩子,很多都被被困在了那个村子里,因为没钱,只能打工,或者早早地就结婚生子……

又一次,他毅然做出决定:回到家乡去,成为孩子们的光,照亮孩子学习的路,成为他们的指路人。

8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他却用实际行动改变了无数寒门学子的命运。他从一名普通教师成了副校长,他资助过的学生已经多达1900多名。

白驹过隙,日月如梭,8年的日子,他不在学校的课堂上,就在家访的路上,去退学孩子的家里把孩子拽回课堂,甚至帮他们交学杂费,8年的时间里他骑坏了8辆摩托车。

据他所在的望谟县高考录取数据表明,本科录取数从他回去的那年只有70人,8年后的2020年本科上线已达1274人,家乡教育事业的崛起,与他这道强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和校长张桂梅是一样的,选择深耕大山中孩子的教育,让他们也能拥有自己人生的钥匙,去打开不一样的大门。

他一路奋斗的历程,不仅点亮了自己,更是照亮千千万万穷苦的大山里的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