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 > 教育资讯

新闻周刊 ⎸奥赛金牌、保送北大, 送礼物都是化学晶体, 咱青岛也有个“韦东奕”

半岛全媒体记者 高芳 孙雅琴

高一拿下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今年五大学科竞赛中青岛唯一的保送生、北大临床医学8年本博连读……

一场高考,让不用高考的李原宁火了。

全国有120人可以拿金牌,只有前50可以进国家集训队,进集训队才能够保送清北。作为一个“过来人”,李原宁并不建议后来者选择这条路,“政策越来越紧,成本太高了”。

送考的“大神”

2021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青岛第二中学门口,不到8点就已人头攒动,等待入场的考生被家长和老师包围。夏日的清晨被阳光炙烤着,气温直逼30℃。紧张且又期盼的气氛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弥散开来,一如这即将开考的焦灼。

人群中,戴着黑框眼镜、目光沉静的李原宁成了一个异样的存在。站在同龄人中间,他少有活泼好动的肢体语言,甚至连表情都没有多大变化,沉稳地让人误以为是一名年轻的老师。

李原宁在考场外为同学送考。

作为今年五大学科竞赛中青岛唯一获得保送资格的学生,李原宁提前半年结束了高中生活,被保送北京大学?,获得了8年本博连读的机会。如今出现在高考考场外,置身同班同学中,他们的身份已经截然不同,同学们是赶考的考生,他则是送考的“过来人”。

第一场的语文快开考了,李原宁高高举起手臂,跟同学们击掌鼓劲,热烈拥抱。但是实际上,他并不情愿在这个时间出现在这里。按他自己的话来说,作为一名不用高考的学生,出现在赶考的同学们面前,本身就很别扭,“怕给他们带来不好的影响”。

“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大神级同学,他是今年青岛唯一一名保送生,保送到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博连读……”媒体的镜头和话筒挤到李原宁面前,他显得有些抗拒,本能地后退了五六步。

“能给我们传授一下经验吗?”“竞赛和高考有什么不一样?”记者的问题一个个递过来,李原宁的回答却很简单:“就是考试提前了半年。”

“这位学霸同学真是人狠话不多啊……”看李原宁实在少言寡语,出镜记者匆匆结束了采访。

2020年11月18日,李原宁在老师董玉闪带领下,摘得第34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金牌。

李原宁的“狠”更多地表现在他对化学专业的执着和骄人的成绩。2020年11月中旬,他在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斩获金牌,并进入国家集训队,成功保送北京大学。与近期火遍全网的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一样,李原宁给人的初印象是逻辑严谨、不善言辞、纯粹质朴、安静专注,同样排斥面对镜头。对某一领域非比常人的探究,让他们站在峰顶的同时,也长期与孤独相伴。舞台上的闪耀和掌声会让他们感到如芒刺背,浑身不自在。

李原宁被保送至北京大学。

竞赛还是高考?

李原宁走上化学奥赛之路,得益于一位学长的引荐。

初二那年暑假,李原宁在一次游学活动里认识了那位学长。对方是个化学狂热爱好者,给他介绍奥赛“前辈”,拉他进奥赛选手群,让他进入了一个化学奥赛的新世界。那以后,李原宁找来高中化学书和奥赛材料研究,枯燥的分子式、复杂的反应原理,他却看得津津有味,“每天都很高兴,又学到新知识了。”

2019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主办的化学竞赛中,李原宁(右一)是青岛二中代表队队长,带领团体获得亚军。

2018年,李原宁考入青岛二中,选择了生化MT,后来又通过选拔参加了学校化学竞赛课程。“经常见他自学化学书,看书都忘了饭点,需要提醒他该吃饭了。”李原宁的班主任、竞赛班导师王合江感触很深,“不管什么时候,如果你找不到他,就去图书馆,在一个固定的角落里,总能看到他在看化学书。”

兴趣和热爱,让李原宁的化学天赋逐渐崭露头角。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参加化学竞赛初赛,他就拿到了全国一等奖、全省第二名,北大对他开出了“最优录取政策”。然而喜讯还没捂热,奥赛升学政策突然发生了变化。2020年上半年,清华、北大等名校纷纷取消了自主招生,推出强基计划,规定五大学科竞赛只有拿到金牌并进入国家集训队,才有保送资格。而作为低年级参赛选手是没有进入国家集训队资格的,李原宁的那枚金牌价值大幅缩水。

全国有120人可以拿金牌,只有前50名可以进国家集训队,进集训队才能够保送清北。这个难度太大了,备战期间还要参加各种化学科目集训,因此就得放弃很多其他课程,要是没有拿到保送资格,重回课堂,可能其他课程很难补回来。

奥赛升学路变得越来越难走。

高二快结束时,原本30多人的化学竞赛班,只剩李原宁一个人还在坚持。十七岁的他被推到了一个选择的十字路口,继续专注热爱的化学还是回归正常高考?

“那段时间,每次周五下午接他放学的时候,他就一个劲地嘟囔,要不我不竞赛了吧,去高考吧……”在母亲曲女士看来,那时候的李原宁很犹豫。事实上,虽然集训耽误了正常上课时间,李原宁用一两个月突击一下期末考试,成绩依然是年级前百名。即使退出竞赛,突击高考,也能考取名校。

既然有犹豫,说明他还是放不下热爱的化学。曲女士决定坚决支持儿子:“放心竞赛吧,耽误了高考,大不了我们回来复读。”

李原宁(左一)与同学做实验。

贾平凹曾在《自在独行》中写道:孤单者不言孤独,他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越是通往顶峰的路,越是没有同行,这需要极大的定力和信念。

迈过了选择的十字路口,李原宁开始了高强度的集训。一两年时间内要学完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各化学分支的大学知识,强度和难度可想而知。打听到全国范围内哪里有比赛、有集训,他就报名去哪里。高中前两年,北京、济南、杭州等地的集训班李原宁都去过,短则3天,长则7天,甚至1个月。

“集训课9点开课,我8点多到教室时发现不少同学已经刷了很多题了,一打听他们5点就开始上早自习了,比拼非常激烈。”哪有什么躺赢的人生,李原宁自嘲是一个 “小镇做题家”,“比赛前大概做了300套题,基本上各种题型都经历过了。”

他也会在QQ和微信群上,与全国各地的化学竞赛爱好者一起讨论,分享竞赛题目,交流经验。“最后的决赛现场像网友见面会,有很多群里的朋友现场见到了。”圈子里的交流、切磋,志同道合的竞赛朋友,都成了李原宁追梦路上莫大的慰藉。

吹着口琴候考

提前进入“高考后时代”,在这半年多离开校园的日子里,李原宁自学了日语,并准备考级;参加了北大保送生的多个实践活动,到上海的药明康德、东莞的华为终端总部、深圳的华为材料研究所等机构参观调研;读完了《系统解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等专业相关书籍;受邀去学而思总部为参加竞赛的同学授课……他的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被保送后,压力还是很大,8年制专业本博连读要按时毕业,还是很难的……”对李原宁来说,保送不是终点。在自律的人生辞典里,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

提前半年被高校录取,李原宁却很少回学校。他的理由很简单:“怕影响其他同学的心情。”高考最后几天他才回到学校,帮准备化学奥赛的低年级同学解答竞赛题。回到教室,他每次都安静地坐在最后一排,既有想帮助别人的热心,又保持一份谦虚为人的谨慎。

“从小他就很安静。”李原宁上幼儿园时,父母工作忙,经常是最晚一个接他,就看到他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安静地看书,而且喜欢看自己‘看不懂’的书,比如上小班时看中班或者大班孩子的书。

上小学二年级时,为了锻炼儿子,曲女士让李原宁一个人上学。从家走到小学要过四五个路口,她起先并不太放心,就悄悄跟在后面看儿子如何处理,“我发现他会默默跟在一些带着孩子上学的家长后面,这样就能安全抵达学校了,还是挺会想办法解决问题的。”

李原宁小时候也有一个排满兴趣班的童年,二胡、画画、兵乓球……学过不少,“我们没有要求他一定要学得多好,就是希望他将来有个可以解闷的东西。”母亲曲女士说,进入奥赛决赛候场时,李原宁就站在队伍里吹口琴,“可能是给自己解压吧,老师录下来发给我,我还觉得这个画面蛮好笑的。”

奥赛决赛现场,李原宁在赛前吹口琴解压。

母亲没料到,这个独立的男孩不声不响地就开始了自己对这个世界更多的探索。

“突然有一天,应该是上初中的时候,他要我带他去买化学试剂。”曲女士按照儿子提供的地址,带他来到李沧区一个专门卖化学用品的商店,买了一堆粉末状、液体状的材料,还有烧杯、烧瓶一类的实验用具。后来才知道,李原宁在网上加入了一些QQ群,里面都是喜欢化学的孩子,大家经常在群里交流怎么做化学实验,去哪里买化学用品之类的信息。李原宁在家里摸索着做化学实验,经常鼓捣出一些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晶体。

李原宁经常运用化学实验做出各种晶体,当成礼物送给亲友。

儿子喜欢上了化学,可曲女士和爱人却都是学文的,对此一窍不通,“开始我也很担心,就问他这些东西有没有毒?他说,如果你不吃就没有毒。”

“很多化学知识都是他从书里自学的。”曲女士说,李原宁对书很痴迷,走到哪都带着书,“只要一拿起书,不管外界有多吵,分分钟就能沉进去。”比如聚会吃饭,他吃饱了就会找个角落去看书;出去玩,坐火车、飞机或者等车的时候,甚至看电影等开场的时间,他都是拿出书来看。

等待电影开场的间隙,依然在看书。

“去年疫情防控很严峻的时候,都在家上网课,他非要去当志愿者。后来我们拗不过他,他就在社区里报名当了志愿者,每天和一群大爷大妈们一起,站在小区门口量体温、登记。”母亲曲女士眼里,李原宁不善于表达,但是个热心肠。“疫情期间做志愿者对他的影响很大,保送后选了临床医学专业,也是想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去治病救人。”

李原宁(左一)疫情期间在社区做志愿者。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然而李原宁并没有停下脚步,这几天他还要去一趟武汉,任务仍是讲座、交流化学知识。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他的愿望很简单:“能毕业就行。”通过奥赛进入了北大,一路上的艰辛也许只有他自己体会最深,对于后来者,他并不建议做出跟他同样的选择,“政策肉眼可见地收紧,成本太高了。”

记者手记: 因为纯粹,所以“天才”

对于天才,我们总是倾向于先以凡人的视角进行一番“过滤”:情商高不高、生活能不能自理、这个形象能不能找到女朋友?

不可否认,韦东奕、李原宁这些少年天才被封以“大神”之名,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舆论推波助澜的呱噪。但越是还原他们的生活,越是感慨他们的纯粹。世事匆匆,世人碌碌,有人却不慌不忙,坚定而孤独地走着,光芒的背后,要用汗水浇筑迈向神坛的路。

我们常见的学术群体中,往往散发着一种“返璞归真”之美,离我们越远,越显得弥足珍贵。这似乎是一种学术从业者本应有的状态,那种纯粹与质朴,更像是生命本质意义的回归。

记者曾在2020年11月份采访过李原宁,那时他刚参加完全国总决赛,回到二中的教室。他头戴黑色八角帽,穿一件黑色的大衣,戴着黑边眼镜,说话慢条斯理,活脱脱一个“老干部”。记者问他为啥喜欢戴这样特别的八角帽,他轻声回道:“好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