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 > 教育资讯

教育世家·张宏图|一声老师好,世间最动听

编者按:

一方讲桌,三尺讲台。今天,我国迎来了第37个教师节,教育部推选出首批100个教育世家。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天下桃李,悉在世家”系列报道,走进山东的教育世家,深入挖掘教育世家代代传承的故事,以此向教育世家致敬,向广大教师致敬。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郭春雨李岩松

“老师好”这句问候,张宏图从小听到大。

小时候,“老师好”是问候爷爷和父亲,等自己长大了,成为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老师,遇到学生也会被问候“老师好”。

在张宏图家,教育是一场接力,爷爷张绪智、父亲张立国都是老师,妻子张伟华也是老师,家里祖孙三代7人从教,如果算上张宏图的堂兄妹,则有10人从教。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扎根教育事业至今70余年,三代合计教龄178年。“教育世家”的荣誉,是三代人共同努力的荣耀。

(张宏图全家福,他说希望家里的第四代也是教育工作者。)

(张宏图和父亲张立国一起工作。父亲是张宏图文学研究道路上的领路人。)

“退休不退岗”的老教授

张立国今年75岁了。退休后返聘到学校,从事报告文学的研究,每天早上9点前,他会准时来到学校的报告文学研究所上班,维持着退休前的工作节奏。

这是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分校区,看建筑风格,校区至少得有个四五十年。校区里老树挺多,郁郁葱葱的覆盖着不大的院子。

进入办公楼,沿着昏暗的走廊走到最尽头,就到了张立国的办公室。门口挂着“报告文学研究所”的招牌。推门进去,屋子不大,两个大书橱就占了一半多的空间。外面车水马龙,一派热闹和繁华,办公楼里却还是保持了安静,海一样的书籍一层一层地占据了各个角落,屋里的色彩饱和度很低。阳光射到这里有褪色的感觉,一股幽深静谧之感。

(退休后的张立国仍然每天坚持上班。)

张立国一坐就是一天,戴上眼镜,拿起笔,就能开始工作。他还是保持了从前的工作习惯,电脑用得不多,工作时有什么灵感,就记录到卡片上,这些读书笔记卡片是从前在新华书店买的,现在在年轻人中已经不再流行;桌子上有个新华字典,封皮没了,张立国就用白纸自己包了一个封皮,上面工整地写了“新华字典”,周边已经泛黄、卷边。

“这是我小时候用的字典,后来我不用了,我爸就捡回去自己用了。”张宏图指指桌子上的电脑,“这个电脑基本就是我用,平时会过来给我爸打印文章等。”

对于张宏图来说,父亲是学校的前辈,也是自己的授业恩师,因为父亲的缘故,自己爱上了报告文学和古典文学,并且将之研究作为一生的努力方向。

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张立国”三个字,本身就代表着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从事报告文学评论、理论工作30余年,张立国提出的“集合式报告文学”的概念。2002年他一手操办成立了“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报告文学研究所”,不仅在全国高校中是“惟一的报告文学研究所”,而且在全国文学界、社科界也是“唯一的报告文学研究所”,个人的著作和荣誉也是硕果累累。现在“教授”已成为他的代名词,在校内只要不带姓氏,只是说“教授说的”“教授怎样怎样”大家都知道说的是张立国。

谈起荣誉,张立国摆摆手,“不提那个”。

他喜欢聊自己的学术研究,更喜欢聊起自己的教学经历。他教过小学、中学、普通高校、电大、高职,还给研究生开过专题课。丰富的教学经历产生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进一步提升为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

(75岁的张立国还是保持了从前的工作习惯,电脑用得不多,工作时有什么灵感,就记录到卡片上。)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教育方法,老师要注意变通。”说起这个,张立国眼神闪闪发光,仿佛自己回到了课堂,“这就是教学的‘急智’,在面对不同情况时要注意变通,千万不要背书本。”

退休后,一线教师是不做了,但文学研究一直没断过,有时候也会被老伴埋怨,想着能退休后一起出去转转,看看大世界,但文学中的世界更让他着迷。记者夸他看起来年轻,他说自己保持年轻的秘诀,就是“做研究,不退休”。

(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

耕读的传承

张宏图的祖父、张立国的父亲张绪智,也是位传奇人物。

张宏图记忆里的祖父是个严肃的老人。祖父每天早晨起得很早,小时候的张宏图总被他低声朗读外语的声音吵醒。

“睁开眼时,祖父不是在读日语,就是在读英语,奶奶做好早饭后,他的朗读才算结束,每天如此,从不间断。吃过早饭,就练他的书法,如果叔叔家有农活,就到田里干点活。午休后,必是读外语、看书,日复一日从不懈怠。”张宏图说,祖父这种勤奋执着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他永远不会也不能忘记的,而这也是祖父留给自己的珍贵遗产。

(张宏图家老照片中的祖辈,也是教师。)

在父亲和亲戚们的讲述中,年轻的祖父是另外一个形象:青年时代的祖父是一位热血青年,曾徒手去抢日本兵的枪,最后被日本人关进监狱并判处了死刑,幸好赶上日本战败躲过一劫。解放后,祖父从华北革命大学毕业后,离开天津,支援山东老解放区,被分配到临清女师。因祖父语数外大三门、音体美小三门都能教,是中学“万能补丁教师”,且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是国家二级排球裁判。1956年初,省重点中学聊城三中孙百川校长将祖父作为人才将其引进聊城三中。

不仅祖父,张宏图的祖母也是一位教师,曾在聊城梁庄小学教书;他的叔祖父张绪勇也是烟台的一名中学老师,曾经出版过《初中数学复习指导》,在恢复高考后的山东学子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我的叔祖父张绪勇、我的叔祖母刘玉芝都是教师,他们把一生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中。叔祖父是省内实施‘发现法教学’的代表人物,当年山东不少中学数学教师都观摩过他的数学示范课。后在中学高级教师的岗位上离休。88岁去世时,尽管没有发讣告,仍有六七十名各届学生赶来参加他的追悼会,以示对恩师的怀念。更有一位学生自费为他印制了彩色精美的纪念册,我们至今珍藏着。”张宏图说,讲台上的叔祖父清贫一生,为人刚直,他至今记得叔祖父的一句话:“我对你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有一句话——不许撒谎!”

追随父辈的脚步

在父辈的影响下,张宏图毕业后也成为了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老师,三尺讲台上的22载春秋耕耘,张宏图追赶着父辈们的高度,也在成为父辈们的骄傲:作为副教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理论家委员会委员,张宏图在国内的报告文学界也著作累累。多年来已经在学术和文学期刊以及国家级报纸上发表文学评论文章40余篇,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和非遗传承教学等方面都有着不凡的成。2018年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15年、2020年两获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

(张宏图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传统文化。)

“作为教师这个职业来说,我觉得很难追赶我祖父和父亲的高度。”张宏图说,父辈们最让他羡慕的,就是和学生亲如父子的师生关系。

“在我们家,凡遇大事,爷爷的一位学生,我叫他炳生叔,都会到场。过年过节去家里问候爷爷奶奶自不用说,爷爷奶奶去世时,他均作为孝子披麻戴孝,带着老婆孩子跪守灵前三天,这也是我钦佩祖父、羡慕祖父的地方。”张宏图说,父亲离开教学岗后,每年都会有学生来家里看望父亲,学生的同学聚会也会邀请父亲一起参加,“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来说,这样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执教生涯的最大肯定。”

“腹有诗书气自华”。家庭世代的文化浸染出的眼光和气质,也是张宏图吸引妻子张伟华的地方。

(张宏图的爱人张伟华是济宁技师学院的一位老师。)

作为济宁技师学院的一位老师,张伟华还记得俩人刚开始相处时的情景,“他不爱说话,俩人一起时都不知道说什么。我那时候都不想跟他交往了,觉得这个人有点闷。”回想以前,张伟华笑容灿烂爽利,“后来发现,他的理论水平和文学造诣都很高。看问题的角度非常独特,常常在教学上也给我很多的帮助,这是他最吸引我的地方。”

张伟华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也一位教师,兢兢业业工作长达40余年,父亲影响了自己的择业观、工作观和后来的择偶观。

“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跟我妹妹一起坐在我父亲的自行车上去学校。到了学校之后,我们写作业,父亲就去备课、教学、给学生批作业。父亲那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深深影响了我们。”张伟华说,长大后,自己和妹妹都成为了一名教师,走上了一线教学岗。

一脉书香

生在教师之家,书香,是最好的家风和传承。

“祖父在冬日阳光下,晒着太阳读书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祖母常常向人讲起的是她因忘情读书而烧糊饭的故事。父亲秉承家风,从上大学到退休基本每天凌晨2点睡觉,几十年如一日勤于读书,尽管他已退休多年,但仍在苦心经营着报告文学研究所,每天在他的办公室里读书写作。”张宏图说,家里最“值钱”的地方,就是书房的藏书。

在张宏图家的书房中,一块“书香之家”的牌匾于无声中诉说光荣。

“全家人以购书、藏书、读书、写书为乐事。家庭先后被评为‘齐鲁书香之家’‘全国书香之家’‘济宁市五好家庭’,家有藏书3万余册,最早版本始于光绪年间。”张宏图说,作为教师,热爱读书有两大好处,一是不断丰富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对传道、授业、解惑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教师热爱读书率先垂范的表率作用。特别是经常给学生举办读书讲座,起到了吸引学生、引起学生读书兴趣的良好作用。

“‘诗书传家,立德树人’已成为我们家延续了三代的家训家风。”张宏图说,现在家里已经有了俩宝宝,作为教育世家的第四代,他在教育孩子时着重引导着孩子向写作方向发展,现在上小学的大儿子已经在杂志上发表过童诗,“我想,我们家的第四代有可能还会是教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