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 > 教育资讯

学子说|985名校学霸故事: 心之所向, 苏世独立, 横而不流

宁佳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20哲学强基班学生,作为sduer中的第一届强基生,宁佳玥对哲学抱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痴迷。高中时期《生活与哲学》教材为她打开了启智之门,让她得以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周围的世界。“哲学塑造了我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最重要的是培养了我始终保持批判和审视的思维。”在以文史见长的山东大学,宁佳玥找到了自己的哲学归属。

苏格拉底曾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宁佳玥深以为然。在她的理解中,保持批判不是与人针锋相对、批判一切,而是在面对人和事物时,能多想一想社会事件为何发生、有何利害,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否值得、为了达到目标有无更好的选择……即拥有“多想一想”的意识和能力。哲学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各个分支都能给学习者带来这样的能力,如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些是宁佳玥最珍视之物。

哲学内容比较形而上、理论化,通过学习形而上学、伦理学、逻辑学、语言哲学等学科,宁佳玥学会了用一种体系化的、解释性的语言来诠释整个世界。在背诵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的过程中,她不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提纲挈领,而是先将哲学发展脉络熟记于心,掌握知识框架后,再去阅读老师推荐的原典,从中吸取精华。“多读多思考,才是学习哲学的正确方式。”

德语是强基班的特色课程,是同学们每周一节的必修课,经过一年的学习,宁佳玥发现德语是块比英语更“难啃”的“硬骨头”。不仅语法复杂、发音多变,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也比英语要大得多,记忆量远在英语之上。为了学好德语,宁佳玥会去小树林背单词、练口语。对于德语,她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大量的归纳总结中找到了规律。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宁佳玥常到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前查阅《人民日报》电子报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人民服务的报纸教会了宁佳玥多从人民的视角思考问题。阅报栏中还开辟了《看见中国》《人民阅读》《党报头条》《党建服务》等版块,每次阅读,宁佳玥都能打开视野、更新思维,从中感受到中国的温暖与正气,坚定入党决心。

在山东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宁佳玥参与了校庆志愿者报名,如愿成为了百廿校庆工作协调组的干事,作为一个小分队的组长引导其他同学工作,主要负责发布校庆相关的活动信息。从前期的志愿者礼仪培训和注意事项,到每天的细节安排,宁佳玥深刻体会到了“领导者”的不易。“有的同学可能在活动开始前突然生病,或者跟其他安排产生冲突,这时就要寻找能够替换的同学进行相关事项的培训告知,让我的组织安排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宁佳玥说道。

在知新楼A321室,有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学生专属的哲社书库,宁佳玥经常以志愿者的身份到这里值班。不仅如此,抗疫展厅的讲解志愿者、校友论坛的接待志愿者、各大校区的志愿驿站志愿者……宁佳玥在丰富多彩的校庆活动中不断解锁新身份。“我在,我爱,我参与。”百廿校庆的厚重历史气息、各路大牛的重磅参与时刻提醒着她,她所在之地是一片具有120年悠久历史文化、培育了众多优秀人才的沃土,百年风华,与有荣焉。

入选山大风华录记者是宁佳玥人生采访经历的开始,接受了学校历史文化学院徐畅教授的口述历史培训、新闻传播学院唐锡光教授的采访培训后,她在线上向2000年曾在山大哲学系就读研究生的宋教授发出了采访邀请。从前期准备到后期采访,宁佳玥感觉自己不是在工作,而是在和一位热爱哲学的、充满活力的学者对话。听着宋教授回忆在校时光、讲述研究生时期的幸福故事,宁佳玥开始对自己将在山大度过的硕博时光充满期待。“或许多年以后,我这个探求故事的人也会变成故事里的人。”

宁佳玥看似文静的外表下藏着一颗酷爱思辨的心,大一上学期,她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辩论队“新生杯”决赛中和队友们一起拿下了冠军,也因此进入了曾获山大杯辩论赛决赛冠军的哲社“脸王”辩论队,现在是山东大学校辩论队预备队成员,带领21级学生准备新生赛。为了准备辩论稿,她常常熬夜写到凌晨两三点,不仅没有疲惫或烦躁的情绪,反而动力十足,查遍知网寻找论据,只为打出一场精彩的比赛。上台领奖的那一刻,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每当穿上正装站在聚光灯下,宁佳玥能感受到思维的火花在一字一句中迸发出光亮。“我喜欢和辩论队的朋友们碰撞自己的观点,丰富自己的思想。”在这里,宁佳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参加过和西南财经大学的辩论赛、济南青岛校预备队联动的“小青鲫鱼”杯辩论赛,也打过和莫纳什大学的交流赛,在外赛里,她感受到了不同大学优秀辩手的风采。未来她希望能有更多学弟学妹加入辩论队,共同见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宁佳玥和校史馆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的参观,在她的认知里,很多大学都没有自己的校史馆。但当她走进山大校史馆,淳厚古朴的布景、色彩浓重的油画名人墙、精巧细致的转场设计令她瞬间震撼,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她完全沉浸在了场馆的艺术性和山大的厚重历史中,在感动中记下了那些关于迁校的往事,成仿吾校长、潘承洞校长的山大记忆。后来她顺利成为了校史馆讲解员,带领着一波又一波参观人群感受山大在百年历史长河中的荣光。

1930年,济南的省立山东大学与青岛的私立青岛大学合并成为国立青岛大学,当时的杨振声校长坚持“兼容并包,科学民主”,积极延聘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成就人才济济,这也是学校办学史上第一次辉煌时期。著名作家臧克家先生就是在此时被山大破格录取,其长子、次子、孙女、孙子皆毕业于山东大学,结下不解之缘。看着学生们在知道山大校史后的自豪,老校友在回忆艰苦年代青春往事后的感动,领导对于山大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取得成果的肯定,宁佳玥知道,自己已经把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怀通过讲述传递给了他们。

大一结束的暑假,宁佳玥跟随山东大学“启明星”志愿服务队奔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方下街道土楼村,完成了下乡调研和支教任务。秉持着拓宽视野、培养兴趣的原则,队员们采购了笔墨纸砚教学生们画画,用各种材质的卡纸教学生叠小动物,还开设了心理课、电影赏析课,把枯燥的历史和化学知识以视频和小实验的形式呈现到孩子们面前,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能从课程中获益,实现全面发展。

上课过程中,宁佳玥注意到了一个独自来上课的小朋友,因为班上没有同学跟她一起玩,宁佳玥便主动坐到她身边,手把手教她捏兔子面塑。临近下课时,小朋友新做了一只小兔子塞到宁佳玥手中:“宁老师,谢谢你教我捏面塑,这是送给你的礼物。”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让她感受到了无限的温暖。“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感觉大抵如此。同时,作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积极响应者,宁佳玥也期待自己能有更多“三下乡”机会,为新农村建设汇聚自己的星火之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宁佳玥这学期最喜欢上的专业课,她很崇敬马克思“为苍生谋幸福”的信念,也具备宏大的视角和带领大家走上正确道路的能力。“马克思是一个把哲学与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家,在那个时代用异化理论,警惕人们不要被物质、名誉异化,不要变成它们的奴隶,即使放在现在,这套理论也具备指导意义。”宁佳玥认为,大学生初入社会,不要为了一时虚名参加没有意义的活动,不要为了迎合大众去做不适合自己的事情,不要失去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能力,要找到自己的能力所在,推动学校乃至社会的进步。

“亦师亦友”最能概括宁佳玥和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她眼中,“卧虎藏龙”的同学们有很多值得她学习的地方。在和同学交谈的过程中,她知道了一个优秀的主持人该怎么做、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应该怎么做。同样,爱思考是哲学系老师的共性,宁佳玥会和学院老师们用哲学的角度解析各类社会现象,比如用伦理学的视角分析公交车让座的问题,此时的老师们更像是能敞开心扉聊天的朋友,让宁佳玥获益良多。

“凡我在处,就是山大。”宁佳玥非常喜欢学校充满设计感的建筑和景观,也尽心尽力做着校园风景的记录者。“知新楼有130多米高,是山大最高的建筑,充满威严气派,在校外吃宵夜时也偶尔能看到知新楼顶的发光时钟,安全感与幸福感会在那一瞬间涌上心头。”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活动通常在知新楼15、16层,在这里,宁佳玥听过学术讲座、参加过年级会、准备过辩论赛,在这里,她见过无数个白天与黑夜,知新楼也见证了她从一个初入大学的“萌新”变成了一个多方面发展的学姐。

作为一进学校南门就能看到的景色,小树林承载了很多山大学子的共同记忆,古色古香的桌凳上留住了宁佳玥和同学们学术讨论的辛劳,也少不了夏天乘凉秋天赏落叶的惬意,“再见了,我的小树林”成为山东大学数届毕业晚会的主题之一。除此之外,宁佳玥还特别喜欢自己居住的学生公寓,一天学习生活结束,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坐在宿舍走廊落地窗前的小沙发上,看着窗外步履匆匆的同学和照亮城市的灯光,和朋友开怀畅聊,感受山大夜晚的沉静与安宁。

一代风华济济,百廿山大泱泱。芝兰玉树,群英荟萃,幸而与君同窗。从1901到2021,百年时光里,山东大学创造了无数辉煌伟大的征程,能在大学时光与山大的第120年相遇,宁佳玥感到十分幸运。“参加过很多活动,细数过她的风华,让我感叹自己能有此等见证的荣幸。我的山大,120周岁生日快乐!”希望山大莘莘学子能够永怀赤子丹心,无惧风雨岿然不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