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 > 教育资讯

美美的朗读之“重音”和“停连”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培养他们的语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让每个孩子都能美美的享受朗读,是每个语文老师努力的方向。朗读的技巧包括“重音”“停连”“语气”“语调”等,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便将“重音”和“停连”作为朗读能力训练的重点,那么学会标注“重音”和“停连”是完成这项能力训练点的前提,也是师生能够美美的进行朗读的必备基本功。

什么是“重音”和“停连”

“重音”和“停连”在课文《春》的注释中已给出明确的解释:

“重音”指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

“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及连接。无论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任意的。

“重音”和“停连”最终是要落实到读的,其中读出“重音”就是强调课文中的某些内容,突出表达某些情感。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而悠扬重读则在词句下面标注“……”。

读出“停连”就是表现朗读的语言节奏,读出疾徐中节的效果。停顿,用“ⅴ”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于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表示拖音,标示在词句的上方。

如下图

“重音”和“停连”既是朗读的问题,又是理解的问题

准确读出“重音”和“停连”的前提是正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知道哪些字词句要重读,哪些可以轻读,知道哪些词语,句子之间要停或要连。因此重音和停连既是朗读的问题又是理解的问题,应该引导学生将标注和朗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对于七上第一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来说,这种理解主要包括分析景物特点和把握作者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标注“重音”和“停连”,可操作的方式就是写朗读脚本.

以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为例:

文章内容、情感的理解:

文章的第1段开篇明意“我喜欢雨”,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并点明了雨是美丽的总体特征,接着2~5自然段,分别从春夏秋冬写了四季的雨,并加以描绘。最后六七两段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雨的赞美和渴望之情。

梳理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整体把握了文章内容之后,我们能明显的感觉到文章整体的感情基调是高昂的明朗的,但春雨清新,夏雨热烈,秋雨沉静端庄,冬雨自然平静,所以朗读每段时的感情处理会有细微的不同,第1段和最后一段情感直率而热情,中间四季的雨亲切而深厚。

根据理解写朗读脚本:

(春雨)语句:“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朗读脚本:“特别”“顿时”“简直”强调了万物在春雨滋润下的情态,要重读。“少女的眼泪”“丝帘”“彩棱镜”等具体可感的喻体也要重读,唤起读者的联想与想象,突出春雨的特点和作者的喜爱之情。

(秋雨)语句:“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

朗读脚本:“端庄”“沉静”是秋雨的特点,要重读。两个“更”字重读,强调秋雨之深情。读本段时,语气由热烈转而深情,语速要稍微慢一点。

写朗读脚本的过程就是对文字进行整体和细节分析理解的过程,如此才知道哪些字词句要重读,哪些可以轻读,知道哪些词语,句子之间要停或要连,从而正确标注,准确朗读。

如何标注“重音”和“停连”

1、所陈述的对象需明确,往往在后面稍作停顿;

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中,“小草”后面稍作停顿;“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中,“风”后面稍作停顿。“春雨图”中为了写出春雨的这些特点,作者不仅写了“雨”,还写了“树叶子”“小草”“灯”“人”“农夫”“草屋”。这些所要陈述的对象后面,往往需要读出停顿

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的“小山摇篮图”,这幅画中最吸引人的两个形象,一个是把济南放在摇篮里的“小山”,一个是在这冬天温暖摇篮里从容安适生活的“济南人”,在这些提示主体的名词后面,我们也都自然地进行了停顿。

2、所陈述的对象特征需突出,朗读时往往重读;

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中“偷偷”“嫩嫩”“绿绿”“满”“轻”“软”,朗读时往往重读。“春雨图”中“寻常”“三两天”“牛毛”“花针”“细丝”“密密”“斜织”“全笼”“薄烟”均直接或者间接表现了春雨的特点要读出重音。

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单有阳光不算出奇”,那“出奇”就是后面内容的特点,应该读出重音。“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中的“整”“圈”都要重读,如果不是全部,不是成了一个圈儿,哪能像摇篮呢。

3.所陈述对象,如有变化或动作要突显,朗读时往往重读;

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表现小草动作行为的“钻”,“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表现人的动作行为的“坐”“躺”“打”“踢”“赛”“捉”等,朗读时往往重读。

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请闭上眼想”这句,怎么想呢?要想让人不把关注点放在眼前的画面,闭上眼是最好的方法,闭上眼才会更好的进入到想象的画面,所以“闭上眼”三个字,应该读出重音。

4.对作者情感的体会,也是处理重音与停连的重要依据。

如朱自清的《春》中的“春雨”可爱而朦胧,即使一下就是三两天,又怎么能让人烦恼呢?所以“别恼”要读出重音,读出对小雨的喜爱。“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中“黄晕”“安静”“和平”“静默”也要读出拖音,这样可以让灯光更显得朦胧,让夜更显的和平,静谧,更增加了雨的魅力和雨中的韵味。

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连续来读,更能体现小山的存在对于济南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只要一看到他,就会有后面的一系列感受,体现画面的整体性和动作的连续性。

需要注意的是:

即使是标注了重音的词,朗读时也要根据文章感情基调妥善处理,比如《济南的冬天》温情恬淡闲适的感情基调,要求重音也只是稍微多用一点力,而且停顿和连接都要自然而然不生硬,还有语气要轻柔,语速和音量都要适中。

朗读是一种大声的阅读方式,更是一种技能,为了使朗读更能表情达意,更有感染力,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不妨从标注好“重音”和“停连”开始。借助“重音”和“停连”朗读符号的标注,将全篇朗读的语气、节奏、情感变化组织起来,便能美美的朗读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