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青岛的创业大军中,教授科研团队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孙秀军教授成立青岛海舟科技有限公司,推动波浪滑翔器产品落地和市场化,填补国内空白;吴松华教授创办青岛镭测创芯科技公司,短短几年跻身行业头部企业;宋波教授创办青岛科大有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助力医疗行业搭上“互联网+”;王家林教授创办德华生态啤酒有限公司,让美味新鲜的精酿走进千家万户;夏延致教授创办青岛源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海藻纤维行业的领军企业……在不少科研人员的眼中,“教授创业”看似风光实则艰辛。石超教授说,公司创办很容易,但在实际运营中会遭遇各种困难和波折。一个科研人员很难自己把技术、产品、管理、销售等诸多环节全部打通,需要有多方人员的齐心合力,在企业困难的时候也需要坚持才能熬过去。“没有充足资金支持,再好的人才也进不来,无形中就会影响企业发展的脚步。”采访中,一位科研创业人员还谈到,虽然他们前期已经融到了不少资金,但毕竟“盘子”有限,暂时无法拿出高薪从国内引进更多的一流人才加盟,企业管理、营销等水平也就难以迈上新的台阶。记者采访中,多位受访者认为,对科研工作者创业,既要鼓励成功也要宽容失败。“教授创业,既有不少成功的,也有很多失败的。”市政协委员、青科大教授王家林分析,科研人员在相关领域深耕多年,创业具有一定的行业优势,但如果不是刚需产品,如果不把产品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很难取得成功。从实践来看,一些科研人员之所以创业失败,还存在对市场的思考和把握出现偏差等问题,比如,产品在小试和中试时都没问题,等到进入大量生产环节时却掉了链子。王家林认为,当前科研与应用存在脱节现象。对“双非”大学来说,重视应用研究、鼓励科研人员创业不仅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通过与实践紧密结合,还对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学科研水平、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科研人员创业是好事,但不能耽误教书育人这个主业。”王家林教授还建议,科研工作者不要盲目创业,应将行业资源与市场端充分结合起来,同时不能影响自己的本职工作。他还期待,相关部门的支持力度能更大一些,从资本运营、风险承担等方面进一步做好服务和保障,让科研人员创业无忧。近年来,青岛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还搭建起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博士创业园等众多平台。2020年以来,为推动双创高质量发展,青岛发布“青创十条”,成立青岛创业总部,实施创业助推攻坚行动,还提出争创全国创业型示范城市的目标。而在诸多利好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正在这座城市落地生根、拔节生长。
教授当老板,要过这些“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