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有多难?过来的人都有体会。
三年寒窗,一朝进入考场。
本以为能叱咤风云,然而,面对的却是全国1000多万的考生。
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听着喇叭里不时传来的广播,心理压力陡然提升。
继而手心冒汗,头脑空白,即使谨小慎微的答题,也难免出错。
有人做出了比喻,形象地揭示了高考现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说得一点不假,在高考战场上,多一分则干掉10万人,少一分则可能与理想的人生失之交臂。
然而,2004年,在考学难的大背景下,山东省却有一个人,他目光从容,身形洒脱。
踏进考场后,一阵奋笔疾书,微笑交卷。
一个月后,成绩发布,分数居然达到749!
要知道,“新高考”实施前,高考总分不过750。
他却仅以一分之差险得满分,不光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无人可及的高分记录,也因此得到了“学神”的称号。
那么,这个“学神”究竟是谁?他是怎么做到的?毕业后的境遇又如何?
升入高中,励志成才
2001年9月1日,山东省烟台二中迎来了开学日。
上千名学生踌躇满志地踏进校门,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来自农村,更有一些人因为家境贫寒,第一次走出大山。
尽管他们的样貌和财富不一样,但他们无一例外都眼神坚定,因为来到这里的人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勤学苦练,在三年后的高考上打一场胜仗。
人群之中,有一个人格外醒目。
他叫王端鹏,是个穿着土黄色的卷领T恤的瘦高男生。
他的头发直挺挺地往上冲,似乎有不屈的意志;眼睛有些小,但难掩野性的光芒。
“三年之后,全校的人都要高看我一眼。”
踏进校门后,他抬头凝望着宏伟的教学楼,心里暗暗想道。
由于中考成绩拔尖,王端鹏被分进“实验班”。
这是由全年级一千名学生的头50名组成的,它比“普通班”更能打,代表着整所学校的最高水平。
烟台二中本身力量就雄厚,是省里边有名的升学大校,所以它的“实验班”,其含金量可想而知。
而王端鹏又是实验班里的佼佼者,这说明,他的实力早已登峰造极。
高一上半学期的时候,学生还没有分科,大家文理双修,需要同时学九门课。
这段时间的学习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着学生今后要走哪条路。
一般来说,半年后会进行一次摸底考,学生会根据成绩来决定自己报文科还是理科。
政史地三科总分比较高的人基本会报文科,而理化生三科比较好的则报理科。
不论报文科还是理科,都有三门公共课,那就是语数英。
然而,也有的人会无视这次考试,提前决定好选科方向。
这么做的好处是目标明确,可以腾出时间学习那三门专业课,做到快人一步。
毕竟只有选择的科目才会计入高考嘛,时间是有限的,用在刀刃上多考点分才是王道。
很多老师也认可学生的想法,会对对本科没有志向的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做为难。
然而王端鹏对这种“取巧”的学习方式却不屑一顾。
他不光都学,而且励志把所有学科都学好。
“学科是用来塑造人的,不论只学文还是只学理,都会造成人在思想上的缺失,只有广泛学习才能成为人才。”
王端鹏其实已经有了方向,他想学理科,之后从事科研工作,所以他很清楚,理化生这三科才是重中之重。
但深夜,他却捏着笔,在每一本文科书籍上写下了这段话,告诫自己成才要紧,绝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习机会。
打定主意后,王段鹏便开始夜以继日地苦读,但这样的日子是非常难熬的。
一日日的,他要在课上认真听讲,下课后也不能休息,要处理无穷无尽的作业。
晚上的时候,他也不能休息,要把余下的功课都做好。
实验班的课程格外紧,作业布置得也比较多。时间久了,尽管王端鹏眼疾手快,头脑聪明,但在九门功课的压榨下也变得力不从心。
慢慢的,他出现了严重的失眠状况,黑眼圈重得像大熊猫一样。
朋友们见了,都提醒他:“端鹏,你天天学那么晚,不累吗?”
王端鹏笑着回答:“题做不完我不安心呀,如果留到明天的话,那就越积越多了。”
朋友苦涩地摇摇头:“你实在是太认真了,非得把每个知识点,每个细节都做到完美,这样下去身体要出问题的。
有天王端鹏学到凌晨一点多,结果只睡了四个小时,五点就又起来了。
第二天上课时,他坚持不住,头不住的往下栽。
老师见了,把他叫到外面,问:“端鹏,你最近怎么回事?是没休息好吗?”
王端鹏不好意思地点点头:“知识点太多了,一不留神就很晚了。”
老师语重心长地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现在才高一,把身体弄垮了,今后怎么学习?你呀,老是要追求完美,哪有那么多完美,松弛有度才是人生呀。你就按照老师讲的,把重要的知识点记好,其他的稍微看看就行。相信老师,好吗?”
王端鹏重重地点点头,铭记了老师的话语。
之后他按照老师的说法,课上的时候认真听讲,课下的时候温习重点,细枝末节的东西简单梳理一下就一笔带过,果然,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自主学习,成绩斐然
转眼到了分科的时候,在摸底考察中,王端鹏九科成绩冠顶,以全校第一的名次进入了理科实验班。
这时的他已经完全掌握了学习的节奏,每天只需花很少时间就能完成任务,其他的时间都用来做题提高。
学校除了课本之外,还发了一份学习资料。
这本资料非常厚,题量很大,里边的题分成ABC三档。
C档是基础题,学完课本的知识就能做;B档略微难一点,适用于掌握比较熟练的学生;A档属于超纲题,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有能力去做。
晚上的时候,王端鹏总会提前把老师第二天要讲的知识过一遍,到第二天听课的时候非常轻松。
然后,趁着老师板书的时间,王端鹏奋笔疾书,课上就把A档的题做完了。
讲完课以后,老师通常会留十来分钟的时间让自习。
王端鹏通过做A档题,已经把知识摸透了,不等安排就开始向B档题进军。
这样一来,他总是保持着先进的地位,做起事来游刃有余。
高一的升级考试前,各科都进入冲刺阶段。
由于作业很多,不少学生都忙得焦头烂额,狼狈极了。
一天早上,数学老师下命令:“下节课我要下去抽查,作业写不完的罚抄一百遍。”
同学们都很焦急,不少人都赶紧补,但直到上课了也没补完。
数学老师笑眯眯地站在讲台上,手背到后边开始往下走。
学生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可在这时,唯独王端鹏一人不慌不忙。
他居然掏出课本,开始自己复习了。
老师很奇怪,静悄悄地走到他身边,问:“你写完了?”
王端鹏从抽屉里掏出习题册,老师看后大吃一惊。
翻遍整个册子,更是直接对王端鹏竖起了大拇指。
原来,他不光按照要求把BC两部分做完了,甚至还独立做了A部分!连错题都整理好了。
要知道,这些题都非常难,是在向奥赛的水平靠拢的,哪怕是老师们做起来,都不能保证全会。
而王端鹏居然在没人催促的情况下,自己把难题解决了。
这种状况让老师都五体投地,称从没见过这么厉害的学生。
其实,王端鹏能做到这种程度,也不光是天生脑子聪明。
他这人很有韧劲,属于遇强则强的那种。
如果题目没什么挑战度,他就提不起劲。
但要是遇到不好解决的,他就敢跟它死磕到天明。
有天凌晨,王端鹏的父母在床上睡得正香,忽然,隔壁传来儿子的大笑声。
“哈哈,我终于做出来啦!”
父母连忙穿衣查看,推开王端鹏的房门后,发现他还坐在书桌前发奋做题。
妈妈非常心疼:“鹏鹏啊,都几点了,还没睡呢?”
王端鹏看了下表,惊讶地说:“奇怪,怎么都四点了!我才刚开始做呢。”
正是因为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王端鹏在难题领域格外擅长,他的事迹在全校都很有名。
高二的时候,教导主任找到他,问:“端鹏,你想参加竞赛吗?”
王端鹏回答:“什么竞赛?对手强不强?”
教导主任哈哈大笑:“强,当然强,那可是全国奥数竞赛,对手都是个个学校拔尖的人才。”
王端鹏激动地说:“那我要去会会他们。”
于是在学校的举荐下,王段鹏参加了全国奥数大赛,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对难题的理解,一举夺得一等奖。
德艺双修,全面发展
毛主席曾说过,青年们要“强健体魄,文明精神”。
王端鹏非常喜欢这句话,不光热爱学习,还非常喜欢运动。
课外活动的时候,他总是带头拿起篮球,冲到操场去玩一会。
运球时的他和沉思学习时的他简直判若两人,一个是张扬肆意,敢拼敢闯,一个是心思缜密,有独见之虑。
有时候时间紧,王端鹏的没办法带人到球场上奔跑,他就从家里拿来羽毛球拍,拉几个人到花坛附近打。
他一手将球抛起,另一手抬至与肩部等高,腕部发力,挥拍猛击。
只听“砰”的一声脆响,羽毛球高速飞出,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
路过的师生经常在附近围观,看着王端鹏轻快的走步和利落的击球动作,都夸道:“这家伙打球真有劲啊!”
他在文科班也有不少朋友,几个人经常做体育运动。
有次王端鹏问:“你们现在在学什么?”
朋友回答:“有在讲哲学,但我不太懂。”
王端鹏也不懂哲学,但他特别有兴趣,想学一学,于是就暗暗记下了这件事。
周末的时候,他骑车到市图书馆里,借了两本哲学入门书,分别是《西方哲学史》和柏拉图的《理想国》。
回去以后,他爱不释手的读起来,刚读了一会,便被书中的世界吸引了。尤其是苏格拉底为维护真理而慷慨赴死的一段,让他血脉喷张,却又热泪盈眶。
透过古希腊这些哲学家,他一下子想到了新中国刚成立时,在海外学成后,回来建设祖国的钱学森等人。
这些人不就是这样吗?为了心中的正道,不管祖国再艰苦,都要披荆斩棘的回来。
王端鹏深受感染,下了一个决心:“以后等我有知识了,一定要投身到祖国大地上去,决不贪图富贵,留在外邦!”
2004年6月,高考之战轰轰烈烈的打响了。
王端鹏昂首挺胸进入考场,时间一到,马上志在必得的答起卷来。
7月,王端鹏的成绩下来了,老师和同学看了之后,都为他感到欣喜,但王端鹏却有点懊恼:“发挥失常了,我语文应该能拿更多的。”
摊开成绩单,只见上面写着:
语文138分;英语142分;数学149分;理化生总计300,全部满分。
由于他在奥数竞赛中拿了奖,所以高考可以加20分,总分达到749!
王端鹏以傲人的成绩成为2004年山东高考理科状元,并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不少记者都来采访他,连他的家门口都被围得水泄不通。
9月份,他如愿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从这里毕业后,王段鹏觉得知识不够,又前往美国深造,并相继获得了硕博学位。
学成之后,不少研究所和学校都邀请他任职,并开出百万美金的天价薪酬。
王端鹏微微一笑,全部回绝了。
“祖国让我有机会接触世界,我也该从世界返回祖国。”
说罢,他毅然踏上回国的飞机,在中科院当了一名高分子研究员。
如今,他仍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的工作,不断研发着新科技。
说不定哪天,我们用上的某种新产品,其中就有王端鹏的功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