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壹点记者李珍梅
在今年的青岛市两会上,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二中校长王先军关注中小学教师编制问题。他提出,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良好的师生比例结构才能保持学校功能的持续、高效运行。“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王先军建议,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适度增加教师编制数量,完善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及特殊人才的引进和管理,提升青岛教育人才储备竞争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王先军表示,近年来,青岛市中小学的在校生数量不断增加,而教师招聘主要补充因退休或离职等原因空出的编制,中小学教师实际编制不足,师生比例失调现象较为严重。与此同时,教师结构性、临时性缺编问题也较为普遍。因编制总量限制,为维持生师比的均衡,保证正常教育教学,在学生数量剧增的前提下,学校只能依赖编外教师解决师资不足问题。一方面导致学校经济负担较重,另一方面编外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待遇总体偏低,给管理也带来了一定困难。
为此,王先军建议,可以盘活事业单位编制存量,推动机构编制资源向教育一线合理倾斜,优先满足教育需求。“建议尽快掌握中小学学生变化情况及实有人数等信息,对中小学教师编制数、实有人数、空编数以及拟调整教师编制数进行细致摸底、综合研判,在编制总量框架内,盘活空编存量,重点优先满足一线教师顺利入编,利用三至五年时间基本解决青岛市中小学教师编制短缺问题,全面统筹教育教师资源的均衡发展。”
此外,他建议还可以通过调整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提高中小学师生比,适当增加教师编制总量。“现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是高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2.5、初中为1:13.5、小学为1:19。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日趋深入,教师编制标准与当下教育生态存在一定偏差,已不能满足当前新的教育形势下的办学需要。”基于此,王先军建议,应充分考虑城市化发展、在校生规模变化、中小学课程改革、高考改革、“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等诸多因素,调整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实施中小学教师编制动态调整,优先保证中小学教师编制的正常增长。对青岛市现有中小学校编制核定口径进行调整,从按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调整为按一线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教辅人员按教师核编总数一定比例的标准进行核定,提高中小学师生比,适当增加教师编制总量。
“还应该鼓励地方政府创新教师编制补充机制。依据整体优化、动态调整、余缺平衡、协调发展的原则,对现行教师编制制度实施灵活调控,高质量推进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效益的最大化。”王先军认为,适当放宽编制实名制系统管理权限,在确保区域总体不超编的前提下,不对每一个单位的超编、空编情况作限制,允许教育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作动态调整。同时,推动学校教师岗位设置与教师编制脱钩改革,在设置岗位时按学校实际需要配备教师数进行设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