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 > 教育资讯

半岛政前方丨市委书记接连调研两所大学, 传递出什么信号?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书华

大学是城市的名片,体现着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8月31日下午和9月1日上午,市委书记陆治原先后调研了康复大学(筹)和中国海洋大学。

在调研康复大学筹建工作时,陆治原强调,要扎实做好筹建各项工作,加快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学府。在中国海洋大学调研时,他强调,要在加强海洋科研上下功夫,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求突破,在培养海洋人才上结硕果。

市委书记为何接连调研高校?这与青岛要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高度相关。市党代会报告将“创新型”列为城市的四大发展导向之一,提出“要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转化功能。”

创新离不开关键和核心技术的突破,高校就是这些突破的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之一。目前,青岛市已出台相关政策,助力在青高校和科研院所打通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障碍,且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从长远来看,青岛还需要引进更多智囊团,让科技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

1

驻青高校和科研院所是重要的科研力量,这样的力量不光多多益善,也要优中选优。

目前,青岛共签约引进山东大学?(青岛)、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等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了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200余家国家级、400余家省级创新平台。

正在筹建中的康复大学,又将成为其中的一支精锐力量。康复大学是我国乃至世界第一所以“康复”命名的大学,其定位特色鲜明、清晰明确:着力打造国际领先的康复学科研究高地、康复科技创新高地、康复治疗高地、康复产业发展高地、高端康复人才聚集高地和高效运行的学校管理高地,聚集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科、产出一流成果,奋力打造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康养产业发展、健康服务于一体的国际化高水平创新型大学。

8月31日,作为康复大学(筹)领导小组组长、临时党委书记,陆治原听取了康复大学筹建工作情况汇报,对前期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建设康复大学,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主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实践,是多渠道培养康复人才、促进国家康复事业的重要举措。下一步,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认真落实教育部、中国残联、国家卫生健康委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全力推进筹建任务落地落实,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加快实现“去筹”招生的目标。

尽快“去筹”招生,这是青岛市对康复大学的热望。这所大学建成后,将有助于解决康复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瓶颈问题,还将极大促进青岛市康复、医疗等相关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康复大学之外,8月19日,青岛又和南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联合推进南开大学建立综合性、实体化、开放式机构,人才合作与引进,干部交流与培训,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决策支持与智库建设,校友合作与服务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深入合作,助推青岛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南开大学“双一流”建设。

青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方案发布仪式

2

高校资源进一步扩容的同时,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成为了重要衡量因素,决定着一座城市的创新高度。

9月1日,市委书记陆治原到中国海洋大学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综合性海洋大学优势,在加强海洋科研上下功夫,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求突破,在培养海洋人才上结硕果,更好服务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努力在经略海洋、推动新时代海洋事业发展中有更大担当作为。

陆治原指出,要深化产学研合作,善于运用市场手段和力量,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加强人才引育,用足用好人才政策,集聚高层次人才队伍,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要深化校地合作,完善常态化对接机制,强化海洋创新资源协同联动,助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从以上讲话可以看出,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创新资源联动,归根结底是就“学以致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为,目前对标先进城市,在青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成效还较低。

8月25日上午,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询问。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周长军亮出了一组数据:2021年度,在青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共签订横向科技项目合作协议4166项,高校与青岛行政区域内企事业单位共签订科技项目合作协议1175项,在青岛行政区域内转化科研成果数量只有402项。

副市长常红军直面问题,深刻分析原因。他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本地高校的人才技术输出与青岛产业的融合度不够,科技成果的市场化筛选和运营能力不强,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激励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地。

常红军表示,要深化产学研对接合作,必须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强化,推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鼓励高校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增设全市急需紧缺的专业,培养高精尖人才;要靶向精准施策,建立包括主管部门、区市、高校、服务机构在内的成果转化网格化工作体系,面对不同创新主体,依托社会化机构,细分场景和需求,搭建对接平台,多层次、常态化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要注重因校制宜,市科技局联合各驻青高校院所,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研究制定针对性推动各高校院所成果落地转化的具体工作措施。

青岛科技大学签订7.7亿元合作项目

3

其实,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问题一直存在,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产、学、研脱节的现象比较突出。

为了改变这种尴尬局面,今年5月,青岛正式发布《青岛市实施“硕果计划”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16项举措,助推科技成果从论文里的“纸果果”变成真正受市场认可的“金果果”。

根据计划,到2024年,青岛市要力争实现“四个倍增”,即全市输出和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200亿元、专业技术转移人才超过2000名、高校院所本地转化科技成果数量超过2000项、孵化器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000家以上。

计划里有很多首创性措施,包括对高校和科研机构予以重奖,前提条件是向市场看齐,补上了研发和生产之间的“脱节”现象。

比如,开展驻青高校服务地方活力绩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1000万元综合奖补。鼓励驻青高校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加强产教融合,主动服务该市重点产业发展,积极增设“急需紧缺”专业,培养地方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激发高校服务地方活力。

政策一出,青岛大学“应声而动”。6月27日,以一份《推进青岛大学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工作方案》拉开系统性推动驻青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序幕,在“青大方案”中,青岛大学将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一高地”“两中心”,推动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实现本地转化应用,全面助力青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到了7月29日,青岛大学科研成果落地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签约仪式举行,这是“青大方案”推出以来的首批落地成果。青岛大学三项技术成果落户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别是“城市楼宇风光储一体化装置项目”“晶体荧光技术在LED流动水杀菌中的应用项目”“物联网动态重构技术在净化水设备中的应用项目”。

另一边,青岛科技大学则拿到了目前为止山东省单笔最高金额的校企合作项目。7月21日,青岛科技大学与山东亘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暨高性能锂电用系列化学品项目签约仪式在威海市举行,校企双方共签订7.7亿元合作项目。

在西海岸新区,依托高校资源,董家口经济区管委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达成战略合作,支持高校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目前已有新型成核剂、高性能橡胶材料等项目成功落地,总投资超过200亿元。

青岛正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对接合作,推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目前,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响应,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愿景就能早日实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