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 > 小学

新闻通气会后, 山东一位基层教育局长的“乡村教育振兴”愿景

记者巩悦悦

作为全国唯一获教育部支持的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试点省份,山东将确保乡村教育振兴今年起步成势、三年全面改观、五年大见成效。

为实现这个愿景,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专项方案,从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到选优培强乡村校长,从大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到实施县中发展提升计划,干货满满。其中,有关编制的提法让人眼前一亮。

1月6日下午,在山东省教育厅联合三部门举行的新闻通气会结束后,齐鲁晚报记者采访了沂源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白道德,听他谈谈政策发布对当地教育的影响

沂源一所偏远村小的学生们在教学楼前合影。

教职工编制管理“放权”

让基层教育部门有了主动权

6日,省教育厅等四部门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多部门负责人发布并解读了《山东省建设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专项工作方案》和《山东省建设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专项工作重点项目清单》。其中,省委编办副主任叶松浩提及的“编制”保障,直面多地乡村教育面临的痛点。

有关“县管校聘”的提法,让白道德眼前一亮。

原来,新闻通气会上指出,为了更好地统筹配置教育资源,将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师资力量的配置使用权,最大限度下放给县级教育部门。

叶松浩解释,在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内,县级教育部门按照班额、生源、教师课时量等情况,将教职工编制具体分配至各中小学校,并根据学校布局调整、城乡人口流动、学生规模变化等情况,建立灵活用人机制,推动“县管校聘”、教师跨校兼课、跨学段任教,做好县域内学校间、学段间编制和师资力量的统筹分配、及时调整工作,切实提高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使用效益。

之前,沂源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权限下放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在白道德看来,通气会上,这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放权”以文件形式具化下来,真正让教育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对老师的调整有了主动权,“这让我们感觉眼前一亮,是一件特别值得高兴的事儿。”

记者了解到,作为纯山区县,沂源的142所学校中,在农村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就有84所。

“过去调编困难,一个老师流动要经过编办、人社以及地方财政等多个部门审批,程序非常繁琐复杂。”在白道德看来,编制管理权限下放,就可以由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编,调整后和相应部门备案即可,程序上简单多了。“特别是今年,面对城区学生多、师资紧张的压力,我们教体局就从全县中小学选聘了234名教师到师资紧缺学校任教,实现了师资力量的优化配置,按照以往的体制很难做到。”

让老师跟着学生走

周转编制的提法很接地气

除了“县管校聘”管理权限的下放,山东还考虑部分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生源较少,单纯按生师比标准配备编制难以满足教学实际需要,优化完善了乡村学校教职工编制配备政策。明确对偏远山区、湖区、滩区、海岛等生源少、教学点较多地区的中小学,可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配备教职工编制,县域内超出基本编制标准部分,由设区的市统筹解决。

在白道德看来,文件分析得很有道理,如果单纯按照师生比配备编制,真是没法配,一般情况下就按班师比核编,很难做到开足开全课程。“但因为仅仅按班师比配备老师,管理人员和后勤职员都不在其中,所以这样来算还是不够用。只能说后勤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要参与教学,班师比才能够用。可即便这样也比师生比强,班师比的提法还是比较科学的。”

通气会上还明确以县(市、区)为单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未达到国家基本编制标准的,首先在本县(市、区)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县域内没有调剂余地的,由设区的市负责调配补充;市域内空编不足的,使用省级统筹的周转编制予以保障。

在白道德看来,老师应该跟着学生走,哪里有学生,哪里就要配老师,“就应该是流动性的,而不是固定性的”。

“如果是分市或分区之内,老师编制就不够用了。但省里的这个办法很好,能让老师跟着学生走。”白道德认为,“城区学生多就相应地把老师调到城区。因为生育高峰是波动性的,就可以用全市全省的编制来调剂,我觉得这是非常接地气的。”

值得一提的是,通气会上还指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原则上每3年核定一次,对生源、师资结构变化较大的县(市、区),设区的市可结合实际每年调整一次。

“原来叫‘三年一大调,每年一小调’,现在明确规定一年一调,这就非常符合实际了。”白道德认为,每年学生的招生数量是不一样的,文件提出的“根据学生数量调整老师的编制和人数”更贴合地方实际,尤其贴合农村偏远地区的实际。

在沂源县的一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兼任校长的体育老师正在带学生们上课。

有了合理调配老师的主动权

还能促进各地轮岗学习

政策的制定最终要落地,落脚到实实在在的乡村教育中去。事关教师群体的编制保障落地后,对乡村教育工作者的获得感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当地教育生态又有哪些影响?

“方案内容非常丰富,我还是第一次见教育部门和编办、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做这么全面的总体设计,信息量非常大。”白道德认为,政策的落地能让教育部门有合理调配老师的主动权,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各地轮岗学习,多岗位流动后能让教师的成长更快。

对老师来说,需求也能在政策之下有合理满足。因为老师确实会有自己的实际困难,比如孩子小需要抚养或父母年龄大需要照顾,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想进城,但原来想要流动非常复杂,如今就能在政策范围之内合理调配了。

拿沂源县来说,今年就在这样的政策框架之下出台政策,无论是城里老师进农村,还是农村老师进城区,都有一定的标准和条件。

“我们按照这个办法在全县中小学范围交流了169名教师,实现了师资力量的合理流动。”白道德还指出,县城老师长期在一个岗位上,也有到农村去的意愿。“我们在农村设定了特岗教师,根据老师报名情况,看看哪些地区和学校有学科缺这样一个‘领头羊’。”

不仅如此,农村和农村之间也进行交流。

白道德介绍,沂源县今年在乡镇之间交流了66名老师,本镇学校之间也要交流。在这样的政策之下,他们做了大量的交流轮岗政策。“如果没有这样政策出台,我们这样的情况根本不行,人就没法流动,想流动就有一大堆手续需要办理,就很难了。”

“政策之下,教育部门就有调配、轮岗、学习等各方面的主动权,能据此解决大量老师的困难和诉求。”白道德说。

“起底式”地查问题

放长远眼光解决问题

在省里出台的诸多政策红利之外,记者此前在多地乡村学校蹲点采访时,还发现一个“棘手”的情况。此次与白道德局长交流过程中,这个情况被再次提及。

“国家和省里为农村教师出台了激励和优惠政策,那就是在农村任教的老师享受乡镇补贴,此外在农村任教满规定年限的教师,符合申报条件的可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直接申报高一级职称。”据白道德观察,为享受政策,有些老师既不愿意到偏远乡镇,又不愿意进城,就愿意待在城区周边乡镇,这就使得县城周边乡镇的老师集聚。

“离县城两公里的也是农村,离县城50公里的也是农村,但享受的乡村教师政策却是一样的。”白道德建议,上级部门是不是可以尝试划分乡村类型。“其中,偏远乡镇是一种类型,离县城近距离的农村也是一种类型,不同类型享受不一样政策,要区分开,而且从农村补助到职评条件都要体现出来。”

“‘起底式’地查问题,全力放长远眼光解决问题,不能只看眼前利益。”白道德告诉记者,对于沂源教育未来的发展,他们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对于振兴沂源的乡村教育,他们信心满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