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7月25日讯(记者陈珊珊通讯员朱晓虹)“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感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淄博职业学院从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四个维度,构建“三融三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挖掘“课堂之美”,探究“实践之美”,激活“生命之美”,将齐文化精髓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德技并修、健全人格、陶冶人生,具有审美修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聚焦课堂“主阵地”,推进课堂“主渠道”引擎效应
秉持“三融三进”育人理念,催生课堂审美效应。随着泛娱乐化思潮的兴起,多元化价值观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审美情趣、审美素养亟待提高。美育融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人格教育于一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陶冶人、促进身心和谐统一和健康发展。课堂教学占据学生在校学习的85%,根据各专业特点和行业特质,坚持传授知识与价值塑造相结合,端正审美态度,拓宽知识广度,关注社会热度,提高思政高度,提升育人温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育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铸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实的育人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通过核心课程《高职美育》的学习,引导学生欣赏中华优秀文艺作品,赓续中华美育精神,让美融入感知,内化于行,激活生活每一瞬间,进一步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美育(实用礼仪)》课程团队获得山东省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高职美育》被评为学校课程思政“创优示范”样板课程。
筑牢“德技并修”育人目标,提升职业人文素养。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给美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发挥新媒体作用,以课堂为革命,从“听—视—知—触”四方位,将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互动,审美探究、审美鉴赏“五环”教学理念设计到课堂教学中,撬动学生积极主动、勤于思考的内驱力,从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情节中,把“教书与育人”“匠心与巧匠”融合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场域空间、生活空间、美育空间感受审美愉悦和情感体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审美全过程,通过“审美与人文素养”“双提升”的路径,引领学生主动探寻、充分挖掘、不断创造身边的美,多维度提升审美感知力、审美辨别力和审美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实现“以美促德、以美促教、以美促情、以美促才”的审美目标。
赋能场域“活力源”,孕育生活“大课堂”联动效应
互联互通,创新课程审美实践路径。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想像力,美育有助于培养人丰富的想象力、坚韧的意志力和巧妙灵动的思维能力。基于“双高计划”任务驱动下与人才需求相匹配,注重多学科交叉和深度融合,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在开好《高职美育》《美育(实用礼仪模块、文学欣赏模块、音乐欣赏模块、美术欣赏模块)》《齐文化今读》等课程同时,建设学校特色美育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并在《第二课堂》课程中设置文体活动模块,加强学生美育课程修读管理,实现了所有专业、所有学生美育教育全覆盖。建设普惠人人享受美育的“核心课程”+“自选课程”+“生活美育”课程体系,囊括了自然、科技、文化、艺术和社会等各领域,加大审美实践的深度、广度和宽度。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发现、认识、理解、评价世界,探寻人生、探寻真理,实现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和生活审美的互能互动、互融互通、互促共进。课堂小“剧场”和学校大“场域”有机结合,激活培养启智润心、精益求精、铸魂育人、工匠精神的新路径,推进德技并修人才培养出彩出新。
融合贯通,实现场域多维均衡发展。美育与德、智、体、劳的关系是美与善、真、健的结合。作为高职院校,职业生活本身要在基本行业规范之上构建行业的最高审美标准,包括优美的职业流程和崇高的职业精神等。把职业教育引向生活,搭建美育与专业、美育与生活、美育与实践的桥梁,用艺术手法激发学生审美内驱力,化抽象为形象。充分发挥美育对专业之美、劳动之美、身边之美,创造之美的“浸润”与“渗透”作用,激活美育与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和人生大课堂的互通联动。拓宽审美载体,将美育延伸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围绕宿舍文化、公寓文化、教室文化、校园文化等各场所沉浸式审美环宇创设,审美教育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使广大教师拥有文化的理解力、高雅的生活情趣、超越思域的宽阔胸怀和超越世俗的精神气质,以此带动和激活学生爱美、会美、善美、乐美、享美的主动心态。
深耕地域“齐文化”,涵养“齐地匠心”向美而行
涵养品格,提升人文素养。淄博是齐国故都所在地、齐文化的发祥地,学校深挖齐文化精神内核,精细塑造“齐地匠心”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开发知行合一的齐文化“课程超市”,将《齐文化今读》确定为公共必修课,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齐国成语故事今读》《齐国名人那些事儿》《齐地文化旅游》等25门公共选修课,将齐文化礼义廉耻“四维”教育纳入入学教育课程,探索形成了学校地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新方案。依托学校自建的齐文化体验馆、稷下创客汇进行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地域特色陶瓷、琉璃、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切身理解。长期下来,师生对齐地文化核心要义,齐文化所蕴含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及蕴含在科技、文化、自然、社会美的直觉与理解,变成了对生活审美的自觉态度,成为发展自身创造才能,传承和创新匠心文化的推动力量。创新性构建实施齐文化“一课两库三平台”育人新模式,获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和教育部职业院校德育和思政教育典型工作法。
汇聚文化,熔铸高尚品格。以美育人,非一日之功,需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灿烂文明。依托在线教育平台,拓宽艺术研创领域,丰富社团审美实践,创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潜移默化”的美育环境,在“基础+”大美育框架体系的科学运行下,通过情景启动、项目驱动、知识推动、体验带动、审美行动“五动”教学,全力打造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育人品牌。校内校外、线下线上,在探索齐地文化的实践教学中,通过陶琉制作、蹴鞠表演、扎染体验、中药炮制等沉浸式文创体验,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稷下新语》《齐文化三句半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将创造精神、奉献精神、仁爱精神、精益求精等“齐地匠心”文化精神深深地印刻在学生脑海,寓庄于谐,贴近学生,开阔视野,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齐文化的深厚内涵,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文化自信。
植根素养,塑造审美品位。面向人人,让美育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以锤炼“优秀匠德、优润匠治、优质匠镜、优远匠行”为核心的文化理念,全面铸就高技能“工匠”“巧匠”人才培养以及会生活的“艺术家”。研制“内隐+外显”“动态+交互”式审美素养评价标准,通过优化评价、问卷调查、课堂互动、活动参与以及审美案例分析等项目,一课一析,一业一评,构建涵盖“知识、技能、素养”和“课堂、实践、生活”的“多元、多位、多体”的评价体系,在“育人为先、同频共振、以评促动、激活创造”的理念指导下,实现“课堂引导、过程激励、审美养成、陶冶情操”的激励机制,温润心灵,涵濡化人。教室搭建“文化蜂巢”“心灵驿站”;宿舍创建“书香驿站”“爱心驿站”“梦想剧场”;以“德”“匠”等主题命题楼宇、道路和广场,齐文化特色校园导视系统等展现校园人文色彩,引领学生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厚植深厚民族情感,构筑积极、向上、多彩、丰盈的人生世界。
以美为媒,育心育德,用美育涵养“齐地匠心”。学生在愉悦的审美体验中,感悟知识的内涵、生活的真谛、将中华美育精神内化于心,构筑起“全员崇尚美、文化倡导美、课程渗透美、科研探究美、实践追寻美”审美新样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下,人才质量持续提升,获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近三年,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14项,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131项,省级及以上各类大赛获奖2015项,先后被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中国高职高专网、中国教育网、中国报道、齐鲁网等新闻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