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单独命题考查始于2014年大纲卷,到了2015年,课标全国I卷、课标全国II卷都单独设题,考查了“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古代男子的)字”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之后这一考点成为了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固定题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一般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阶勋爵)、科举、姓名、礼俗(冠礼、婚姻、丧葬)、宗法(族、昭、穆,大宗、小宗,亲属,丧服)、宫室、车马、饮食、衣饰等。复习备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要做到:阅读文言文时,要时时关注相关的文化常识专有名词,通过查字典、找资料等方式识记这些文化常识的具体内容,并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识内容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加以整理。
一、设题类型
扩大
范围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选自2015年新课标全国I卷第11题)辨析:太子只能是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一个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的说法显然是扩大了范围。
故设通
假字
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选自2017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第11题)辨析:“然后再作考察”错。“考”是指拘捕拷问。“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该题显然是故意加进去通假字而设置的陷阱。
张冠
李戴
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冠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选自2018年新课标全国Ⅲ卷第11题)辨析:“是知府的简称”错。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地位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百官之首——相。
以偏
概全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选自2016年新课标全国I卷第5题)辨析:“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有司”的含义有二:一是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二是泛指官吏。此题中的“有司”是指“有关部门”,是泛指,不是单指“朝廷中的”。
混淆
范围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选自2016年新课标全国Ⅲ卷第5题)辨析:“礼部掌管土地、户籍等职事”错,“土地、户籍”等事务是属于户部管理。
古今
异义
古汉语中关于文化常识类的实词在长期的使用、发展过程中,大多数词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孩子的父亲”,今义是专指“妻的配偶”,词义范围缩小了。
谦敬
称呼
高考中设题的陷阱常常是谦敬词语的误用,就是该用敬词时却用了谦词,或者该用谦词时却用了敬词。“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中的“爷”,是指“父亲”,属于尊称,不同于今义的“爷爷”。
感情
色彩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中的“爪牙”是褒义词,指“得力的武士”,今义的“爪牙”变成了贬义词,是指“坏人的党羽、帮凶”。
二、考向分点突破
考点1 官职沿革
[考点精讲]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具体包括官职制度(1题)、皇室官职(2题)、中央官职(3题)、地方官职(4题)、官职任免(5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即时训练1]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
答案 √
2.太子,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指其他儿子,历代多以长子做太子。( )
解析 “有时也指其他儿子”错。太子,古代储君称谓。商周时,天子的嫡长子称太子;自秦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
答案 ×
3.省闼,又称禁闼。晋代中央政府诸省设于禁中,后作为中央政府的代称。( )
答案 √
4.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属于监督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 )
答案 √
5.超拜,指破格授予官职,古代对有功绩的官员给予奖励的一种形式。( )
答案 √
[即时训练2]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卫,在宫禁中值宿、担任警卫之意,担负保卫皇帝、皇宫安全的使命。
B.博望侯,“侯”是中国古代爵位之一,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
C.假,古代表代理官职的词语,如《汉书·苏武传》中“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D.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后也成为中国姓氏之一。
B [“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错,应该是“公、侯、伯、子、男”。]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禄大夫,官名。大夫为皇帝近臣,分为中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汉武帝时改中大夫为光禄大夫,为掌议论之官,大夫中以光禄大夫最显要。
B.刺史,汉武帝始设来负责监察的官员,但在宋朝时已是一种虚衔,任者并不赴任。
C.赠,指皇帝按照政绩优劣、功勋大小给在职的官吏本人或其父、祖等授予爵位、官职。
D.枢密院,古代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始于唐朝,止于明朝。
C [“在职的”错。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有“生封死赠”的说法。]
考点2 姓名称谓
[考点精讲]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名字是与古人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人物姓名称谓包括基本称谓(1题)、古代谦辞(2题)、古代敬辞(3题)、古代贱称(4题)、特殊称谓(5题)等五项内容
[即时训练1]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字,也叫表字,指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含尊重之意。( )
答案 √
2.孤、寡、不谷都是古代君主自谦之称,“不谷”最初是周文王的自称,后为泛称。( )
答案 √
3.足下,对对方的敬称,《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敢以烦执事”中“执事”也是如此。( )
答案 √
4.竖子,本义为童仆,又用于对人的蔑称,范增就曾在鸿门宴后怒曰“竖子不足与谋”。( )
答案 √
5.谥,即谥号,始于西周。帝王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臣下的谥号则由礼官议上。( )
解析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臣下的谥号则由礼官议上”错误。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答案 ×
[即时训练2]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2022·江苏苏州期中考试]
B.元元,指平民、老百姓。类似意义的词语还有黎庶、布衣、白丁、庶人等。[2022·江西赣抚吉名校联考]
C.足下,古代常用于下对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2022·福建龙岩入学检测]
D.耆旧,年高望重者。耆,老人五十岁。古人对年龄的称呼还有:及笄,女子十五岁;弱冠,男子二十岁;花甲,六十岁;古稀,悬车,老人七十岁。[2022·辽宁名校联盟联考]
D [“耆,老人五十岁”错误。耆,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讳泰”,表示对周太祖的尊敬。
B.字,古人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礼记》上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
C.谥,古代皇帝、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事迹所加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D.布衣,本指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可穿麻布衣服而不能衣锦绣,又借指平民百姓。
C [“带有褒扬意义”错误,谥号有“美谥”“恶谥”“平谥”。]
考点3 礼仪习俗
[考点精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古代的礼仪制度很严密。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涉及了个人与集体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礼仪习俗包括宗法常识(1题)、礼俗常识(2题)、历法常识(3题)、刑罚常识(4题)、科举制度(5题)等五项内容。
[即时训练1]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
答案 √
2.太牢,指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具备,“牢”指祭祀所用的牲畜,“少牢”则只有羊与豕。( )
答案 √
3.仲夏,古历法习惯于把夏季分为孟夏、仲夏、季夏,由此可见,仲夏为夏季的中间月份,即干支历十二月建的午月,一般也指农历五月。( )
答案 √
4.弃市,古代的一种刑罚,即游街示众。黥,古代刑罚之一,脸上刺字、涂墨。( )
解析 “弃市,古代的一种刑罚,即游街示众”错。弃市,是在众人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
答案 ×
5.会试,由礼部主持。因考试在秋天举行,故又称为秋试或秋闱。( )
解析 “因考试在秋天举行,故又称为秋试或秋闱”错误。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因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
答案 ×
[即时训练2]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服,就是服丧、守孝,尊亲死后,在服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B.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指天子祭祀时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登上国君宝座。
C.输作,因犯罪罚作劳役。古代常见劳役有“城旦”“舂槁”等,前者指筑城四年的劳役,后者指罚以捣米拾柴。
D.释服,是一种祭祀先人的礼节,指在居丧期间要脱去朝服,换上丧服以表悼念。
D [“指在居丧期间要脱去朝服,换上丧服以表悼念”错误,“释服”应为脱去丧服,改换为朝服。]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配流,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B.孝廉,汉代举荐任用官吏的一种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后代“孝廉”成为明清时对举人的雅称。
C.顿首,古代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只用于下级对上级时恭敬的行礼。
D.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
C [“只用于下级对上级时恭敬的行礼”错,“顿首”,以头叩地而拜,通用作下对上的敬礼,也可用于平辈间的行礼,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考点4 天文地理
[考点精讲]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地理包括天文常识(1题)、地理常识(2题)等两项内容。
[即时训练1]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年)为一纪,《马嵬》中“如何四纪为天子”一句,用“四纪”突出玄宗在位时间之长。( )
解析 “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年)为一纪”错误。木星绕日一周约十二年,古称一纪为“十二年”,而非“十年”。
答案 ×
2.二京,汉代的东京和西京,即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汴京。张衡《二京赋》中的“二京”也是指这两地。( )
解析 “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汴京”错误。“二京”不是长安和汴京,而是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张衡《二京赋》中的“二京”也是指长安和洛阳。
答案 ×
[即时训练2]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B.石头,指石头城,即南京。南京的别称还有金陵、建业、建康、白下、越城等。
C.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每月月亮圆的那一天叫“望”,每月初一叫“晦”。
D.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四面为天然地形屏障,战国后有“四塞之国”的说法。
C [“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错。应为“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每月初一叫‘晦’”错,应为“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又名岱宗等,如杜甫诗句“岱宗夫如何”,泰山是五岳之首,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帝王告祭的神山。
B.江左,即长江以东的地区。中国古代以中原为文化中心,因而地理上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比如“豪右闾左”。
C.河东,在古代指今山西省西南部,黄河由北向南流经这一地区,因在黄河以东,故有此称。
D.胡越,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胡在北,越在南,也可分别称蛮和夷。
D [“分别称蛮和夷”错误,四方少数民族分别是南蛮、北狄、西戎、东夷。]
文化常识解题策略
(一)活用六法迁移融通
方 法
例 析
名词理
解法
对有些本身显示常识内涵的名词,准确理解其字面意思,易于积累。
如:“六部”之“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工部”。“吏”之“官吏”、“礼”之“典礼”、“兵”之“军队”、“户”之“户籍”、“刑”之“刑法”、“工”之“工程”,各个字面意思,恰好显示了“吏部”管理官吏的考核、任免,“礼部”掌管典礼、学校,“兵部”负责军事,“户部”管理户口、土地、财赋,“刑部”管理司法刑狱,“工部”具有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各类组织功能。理解了字面意思,“六部”积累易如反掌。
中心串
记法
有些文化常识,名称不一,但中心意思一致,合并记忆即可。
如:“太学”和“国子监”名称不一,但都指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两者专记其一即可。
情景联
想法
有些文化常识关联到某种“情景”,联想“情景”,把握就牢。
如:“麾下”是敬辞,是古代对将帅的尊称;“麾”指旌旗,联想将帅在旌旗下指挥作战的情景,就能记牢“麾下”之意。
事理分
析法
有些文化常识蕴含事理,只要识其事理就不会错记。
如:“庙号”是指帝王死后,在太庙中立室奉祀特起的名号;“庙”一般不祭生者,故理解了“死后”“奉祀”,就不会将“庙号”错记为皇帝生前之号。
典故识
记法
凡与典故有关联的文化常识,记其典自明。
如:“寒食”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停火吃冷食,“端午”是为纪念屈原投江而吃粽子。
语境理
解法
对有些没有“抓手”的文化常识,则借助典籍中的语境识记,一般是理解与之相关的句子。
如:“牺牲”指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曹刿论战》中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句子,显示了“牺牲”的意义,借此可准记“牺牲”之义。
(二)依附课本,分类整理
1.紧扣教材,抓住重点
中学语文教材始终是我们展开复习的根本,立足教材、紧扣教材是我们高考取胜的不二法门。对古代文化知识的复习也是这样。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课下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2)“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3)“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把这些注释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并熟记,应是提高文化常识题答题准确率的有效途径。
2.分门别类,联想识记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是文言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它分散于各个教学单元的文章中,所以分类整理、联想识记是重要的学习方法。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按照古代官职官署、名号称谓、文化科举、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宗法礼俗等标准进行分类,将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或者采用表格的形式,把相关知识列成一览表,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便于记忆;还可以进行对比记忆,比如把表示官职提升与表示官职贬降的词语进行对比,把授予官职和辞退官职的词语放在一起,巧妙记忆,印象会更加深刻。
(三)结合语境,灵活推断
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从命题方式看,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因为考题放在文本中考查,而不是单独命制一个知识小题;加点的词语均与前后文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根据语境,分析推断。
方法有三:
(四)文化常识题作答“四步骤”
第一步:通读。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尤其要结合词语的前后语境把握相关内容。
第二步:联想。联想学过的课文及历史知识或与其相关的文化常识,进行分析判断。
第三步:推断。根据前后语境,细致辨析推断词语的含义。
第四步:检验。确定答案后,代入文本进一步检验是否正确。
[典例示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尽,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第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1)未半岁也。逾年,俺答(2)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
[注](1)谏垣: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2)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恤典”是指朝廷对去世官吏分别给予辍朝示哀、赐祭、配飨、追封、赠谥、树碑、立坊、建祠、恤赏、恤荫等的典例。
B.“除”和“擢”都属于中国古代官职任免制度。“除”是免除犯了错的官员的职务,“擢”是对官员的提拔。
C.“杖”是中国古代用大竹板、大荆条等拷打犯人脊背、臀或腿部的刑罚,与笞、徒、流、死一起被定为五刑。
D.“刑部”是中国古代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明清两代,刑部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技法演示]
步骤
释义
第一步:通读
通读可知,沈束登进士第后,先后担任推官、给事中,因替他人请求抚恤触怒严嵩,被下刑部治罪,杖打于朝廷。
第二步:联想
考查的这些词语,绝大部分来自课内和选修的文本。由课内迁移到课外的联想是十分重要的。联系课内出现的文化常识,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基础。如“除”一词在学过的课文中出现不止一次。如在《荆轲刺秦王》中,出现过“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在《苏武传》中,出现过“扶辇下除”;在《陈情表》中,出现过“除臣洗马”;等等。
第三步:推断
所有考题,均与语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如此处的“除”结合上文“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的语境可知,是“考上进士后,应授予官职”之意。
第四步:检验
无论什么题目,只要是依据文本作答的,都必须代入原文检验。“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中的“除”解释为“任命、授职”意义顺畅,可知B项“‘除’是免除犯了错的官员的职务”错误。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参考译文]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亲沈尽,做邠州知州。沈束考中嘉靖二十三年的进士,被授予徽州推官,被提升为礼科给事中。
当时大学士严嵩独揽政权。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去世,沈束请求给予丧葬善后仪式,严嵩却阻挠不给予。沈束说:“周尚文为大将,以忠义称许自己。曹家庄那一场战役,他建立了奇功,应该赐封爵位给他并延及他的子孙。其他如董旸、江瀚,极力抗击强敌,随后为国而死。虽然已经立庙祭祀,但应该赐予祭祀,来表彰他们为国而死的忠心。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封官夺职,忠诚勤勉的官吏反而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奏章呈入,严嵩很愤恨,激起皇帝发怒,将奏章下到吏部都察院讨论。闻渊、屠侨等人说沈束没有其他居心,只是豪放不受拘束应当治罪。皇帝更加恼怒,夺去了闻渊、屠侨二人的俸禄,还将沈束关进钦犯监狱。之后,刑部以沈束奏事没有事实根据治罪,说交钱赎还本职。特命在朝廷杖打沈束,仍旧关在钦犯监狱里。当时沈束进入谏官官署不到半年。过了一年,俺答迫近都城。司业赵贞吉因请求赦免沈束而获罪,此后再没有人敢站出来替他说话。
1.古代文化常识常考易错点
(1)(2023汇编,3分)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亲或尊长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时所取,用于与人交往时自称。
B.陛下,原指宫殿中立于台阶之下的护卫,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姓名,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文正公。
E.从弟即堂弟。唐宋以后,以同祖父不同父且比自己年幼的同辈男性为从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A项错误,古人的字是用来让别人称呼的,不是用来自称的。故答案为A项。
(2)(2023汇编,3分)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表,外也。古时的中原人看来,长江以南地区即在长江之外,因此江南又称“江表”。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古代安土重迁,《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就指离开故国,思念家乡之情。
E.《三坟》《五典》传说为我国古代典籍,后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F.“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后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指入朝觐见皇帝。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D项错误,“国”在旧时是指京城、首都,课文《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是离开国都、思念家乡的意思。故答案为D项。
(3)(2023汇编,3分)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指官吏初到任。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C.告老,本指古代官员因年老而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D.吏部,为六部之一,掌管所有官员的任免、考核、调动等职事,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E.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F.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D项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吏部掌管的一般是文职官吏的任免、考核,武官的任免由兵部负责。故答案为D项。
(4)(2023汇编,3分)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帝王纪年法分为年号纪年和按照帝王即位年次纪年两种,例如“永元二年”就属于后一种。
C.至和、元丰都是宋朝皇帝的年号,用以纪年;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新皇登位都会改换年号。
D.古人会依据月相纪日,如“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前后,“晦”指农历每月三十。
E.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纪年方法,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东汉以后逐渐废止。例如乙亥年的下一年为丙子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B项错误,“永元二年”属于年号纪年,而例如“鲁隐公十四年”才属于后一种。C项错误,一个皇帝可有多个年号。D项错误,“晦”指的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E项错误,“东汉以后”通行于世,没有废止。故答案为A项。
(5)(2023汇编,3分)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姻亲,指由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同中有异,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B.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C.“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D.古代祭祀用羊、牛、猪各一头,称“少牢”,用羊、猪各一头,称“太牢”。因此,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E.薨,古代用以称诸侯之死,《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后世皇帝的宠妃及没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
F.顿首,一种跪拜礼,以头叩地即抬起而不停留,常用于书简表奏结尾,表示感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A项错误,血亲与姻亲是不同的概念,并非同中有异。B项错误,偷换概念,我国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嫡妻所生的长子继承,而不是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项错误,“太牢”指“猪、牛、羊”三牲全备,“少牢”指“羊、猪各一头”。E项错误,“没有封爵”说法错误。F项错误,顿首,不是表感谢,而是表敬意。故答案为C项。
(6)(2023汇编,3分)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在我国古代被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
C.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如《史记》记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D.席,古人专用的坐具,不用作卧具,用草或苇子编成。古人习惯在地上铺席,坐在席上。
E.刍粮,粮草。多指供军队用的饲料和粮食,与漕粮在用途上有相同之处。
F.“箪食壶浆”“一尊还酹江月”“觥筹交错”中提到的壶、尊、觥都是盛酒的器具。
G.鼎、镬、鬲、甑、釜都是古代蒸或煮东西的器具。豆、笾、箪都是盛东西的器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D项错误,席,并非专用坐具,也可用作卧具。故答案为D项。
2.用语境分析法判断古代文化常识正误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第(7)题。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
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
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畿辅、山东、河南旱,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有删改)
参考译文:
彭时,字纯道,是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第一名(状元),被授予修撰的职位。第二年,郕王监国,命令(彭时)与商辂进入内阁参与要务。听说继母去世,彭时极力推辞,皇上不同意,于是接受任命。当官一年多就参与朝政,这是之前所没有过的。
天顺元年,徐有贞已经获罪,岳正、许彬也相继被罢免。皇上坐在文华殿召见彭时,说:“你不是我钦点的状元吗?”彭时叩头。第二天皇上仍然命他进入内阁,兼任翰林院学士。
五年,彭时因病请求离职。过了三个月,皇上催他到内阁办理政事,免除上朝参拜。国都附近、山东、河南大旱,京城米贵,彭时请求朝廷拿出仓库储米五十万石来平价出售。皇上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彭时在朝三十年,勤勉为国,操守正直,保全大体,处理公务回来后从不对晚生后辈谈论政事。有论奏和推荐,不让当事人知道。闲居时没有懒惰的仪容,服饰车马用具(日常生活)俭省节约,没有声伎歌舞的享受,不是合乎道义的东西就不取,有古代大臣的风采。
(7)(2023改编,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即会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母忧,为“丁母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无论任何情况,父母去世后在职官员必须离职归乡守制。
C.“褐”,衣服。释褐,就是脱去衣服,即卸职。文中指彭时辞官守丧。
D.入阁,明清时期翰林院的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进入内阁草拟诏谕,参与朝廷大政。
E.“得疾在告”,即告疾,指古代官吏因病请求退休,类似的说法还有致仕、乞骸骨、致休、下车等。
F.“山东、河南旱”,这里的山东,与今天的山东省不同,指的是泰山以东的地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A项错误,张冠李戴,科举制度最后一级考试是殿试。B项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古代丁忧制度中有“夺情”,即朝廷下令免除官员丁忧,继续做官。原文中“力辞,不允”就是这种情况。C项错误,“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始任官职。“释褐逾年参大政”是说彭时做官一年多就参与朝政。E项错误,混淆概念,“下车”指官员初到任。F项错误,混淆范围,明置山东省,“山东”成为行政区划名,不再具体指某山以东。故答案为D项。
3.用联想法判断古代文化常识正误
(8)(2023汇编,3分)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晡时、日入、人定、黄昏均是古时表示时间段的名称,且是按时间先后排列的。
B.辇下,又称为辇榖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C.漏,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可代指时间。
D.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E.古汉语中有时两数并举,以其乘积来表示某一数字,如二八年华、三五之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A项错误,黄昏为戌时,人定为亥时,黄昏在前,人定在后,二者顺序颠倒。故答案为A项。
4.用推断法判断古代文化常识正误
(9)(2023汇编,3分)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B.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C.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D.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
E.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答案:E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E项错误,“由丞相主持”有误,殿试由皇帝主持。故答案为E项。